李永芳 ,蘇俊,舒群,何英云,王鵬云,張建祥,陳霞*
(1.云南省農業(yè)科學院園藝作物研究所,云南昆明 650205;2.江城縣勐烈鎮(zhèn)農業(yè)綜合服務中心,云南普洱 665900;3.云南省昆明農業(yè)氣象試驗站,云南昆明 650205;4.麗江市經濟作物工作站,云南麗江 674100)
梨是云南栽培面積第二、產量第一的水果[1],其中紅色沙梨種植面積1.67 萬hm2,約占梨栽培總面積的35%。云南地理氣候條件獨特,是紅色沙梨栽培面積最大、表現最好的地區(qū)之一[2]。所栽培的紅色沙梨具有成熟較早、外觀艷麗、水分充足、風味獨特、貨架期長等優(yōu)點。云南地處西南邊陲的低緯高原,受印度季風和東亞季風交叉影響,形成了四季無明顯界限、干濕季節(jié)分明的立體氣候[3],11月~翌年4 月降雨極少,為旱季,5~10 月為雨季。云南紅色沙梨的主要產區(qū)基本都具有此類氣候特征。試驗地選擇具有“紅梨之鄉(xiāng)”的昆明安寧市,開展了早中晚熟共4 個主栽紅色沙梨品種的果實生長動態(tài)研究,調查了各生長指標和主要物候期,結合采集果園的林果專業(yè)自動氣象觀測站的降雨量與溫度數據分析,提出了云南紅色沙梨的水肥管理措施,為產區(qū)栽培管理提供指導。
試驗在昆明市安寧渡船房村云南紅梨科技開發(fā)有限公司果園內進行。供試的4 個品種分別為早白蜜(熟期6月中下旬)、美人酥(熟期8 月中下旬)、云紅梨1 號(熟期9 月中下旬)、紅脆(9 月中旬),均為2003 年定植的嫁接苗,砧木統(tǒng)一采用川梨,株行距為3.5 m×5 m,都已經進入盛果期。園區(qū)為紅壤土,管理水平較高,肥水條件良好,樹體生長旺盛。
1.2.1 果實測定與物候記錄
試驗于2013—2014 年春季,在同一小區(qū),針對同一品種選擇樹齡相近,結果性能穩(wěn)定,干周、樹勢近似的3株樹進行觀察測定。
果實物候期以人工觀察的方式進行并記錄,包括謝花期、生理落果期、采收期;從完成謝花開始到采收期,統(tǒng)計果實發(fā)育天數;記錄果實形狀與單果質量。
在每株樹冠外圍中層隨機選取10 個果實進行掛牌標記,每個品種測定30 個果實。所有品種統(tǒng)一從4 月11日(生理落果基本完成)開始測定,每7 d 用游標卡尺測定各果實縱徑(最大縱切面處)、橫徑(最大橫切面處),直至各品種成熟采摘。
用Excel 進行數據統(tǒng)計,計算測定期果實縱徑、橫徑的凈增長量,繪制各品種果實果徑的生長動態(tài)曲線;計算果形指數(縱徑/橫徑)。
1.2.2 氣象數據采集
根據園區(qū)內林果專業(yè)自動氣象觀測站記錄的數據,獲取2013—2014 年平均溫度、最低平均溫度、最高平均溫度與降水量數據,用Excel 表格計算均值并作圖分析。
2.1.1 早白蜜
3 月20 日試驗單株95%完成謝花,4 月上旬完成生理落果,6 月中下旬進入采收成熟期,果實發(fā)育期約為95d;采收成熟的早白蜜果實為近圓形,平均單果質量100 g。
早白蜜品種果實發(fā)育特點見圖1(見下頁),由圖知,有兩個時期果實發(fā)育較為迅速,第一個時期為4 月中下旬,縱徑增量達到0.32 cm,橫徑增量達到0.27 cm;第二個迅速增長期為6 月中旬,果實橫徑增量為0.47 cm,縱徑增量為0.37 cm;整個測定過程中,果實橫徑增長均比縱徑迅速。
從果徑生長曲線來看,在果實發(fā)育初期,縱徑比橫徑發(fā)育啟動稍早,果形指數約為1.07;4 月下旬到5 月上旬,橫徑、縱徑趨于相等,果形指數約為1.00;從5 月16日開始,果實橫徑測定值超過縱徑,到測定末期,果形指數為0.96。
2.1.2 美人酥
3 月25 日試驗單株95%完成謝花,4 月中旬完成生理落果,8 月中下旬采收成熟,果實發(fā)育期約145 d;采收成熟的美人酥果實為倒卵形,平均單果質量為210 g。
美人酥果實動態(tài)生長發(fā)育特點見圖2,從縱橫徑增長動態(tài)柱狀圖可以看出,果實縱橫徑在4 月下旬與6 月中旬出現增長高峰,橫徑增量分別達到0.35 cm 和0.51 cm,縱徑增量分別達到0.37 cm 和0.39 cm;果實發(fā)育的前期和后期,縱徑增長速度超過橫徑增長速度,橫徑在5 月下旬~6 月中旬增長較快。
從果徑生長曲線可以看出,6 月中旬之前,縱徑測量值均比橫徑測量值高,果形指數為1.05;6 月14 日~7 月11 日,橫徑生長速度加快,測定值與縱徑基本相等,果形指數為0.99;此后直到成熟,果形指數趨于1.00。
2.1.3 紅脆
3 月26 日試驗單株95%完成謝花,4 月中旬完成生理落果,采收成熟期為9 月上中旬,果實發(fā)育周期約為160 d。達到采期成熟時果實呈倒卵形至闊倒卵形,平均單果質量約為180 g。
紅脆果實動態(tài)生長情況見圖3,從縱橫徑增量柱狀圖可知,該品種在果實發(fā)育過程中有多個時期生長較迅速,其中8 月中下旬最為迅速,橫徑增量最高可達0.42 cm,縱徑增量最高可達0.45 cm;4 月中旬、6 月中旬、7 月中旬皆為迅速生長期,縱橫徑增量均接近0.30 cm;縱橫徑的增長高峰較為一致,橫徑增量超過縱徑增量的時期為4 月中旬和5 月中旬,集中在6 月中旬~7 月下旬,其他階段均為縱徑增長超過橫徑增長。
從果徑生長曲線可見,在果實發(fā)育初期,紅脆縱橫徑測定值基本相等,隨著果實發(fā)育,縱徑測定值比橫徑測定值略高,測定期內縱徑比橫徑高0.23~0.35 cm;整個發(fā)育過程中的果形指數變化較小,在發(fā)育初期為1.11,之后在5 月中下旬稍有增加,為1.14,此后直到采收,果形指數約為1.05。
2.1.4 云紅梨1 號
3 月28 日試驗單株95%完成謝花,生理落果完成時間為4 月中旬,果實采收成熟期為9 月中下旬,果實發(fā)育期約為170 d。采收成熟的云紅梨1 號果實為倒卵形,平均單果質量為265 g。
從圖4 中果實縱橫徑柱狀圖可以看出,該品種果實發(fā)育有3 個生長高峰期,第一個時期為4 月中旬,橫徑增量為0.38 cm,縱徑增量為0.44 cm;第二個時期為7 月上旬,橫徑增量達到0.36 cm,縱徑增量達到0.35 cm;第三個時期為8 月中下旬,橫徑增量達0.39 cm,縱徑增量達0.45 cm;從掛果到5 月下旬,縱徑增量一直大于橫徑增量,6 月上旬~7 月上旬,該品種橫徑增量超過縱徑增量,此后縱徑增量超過橫徑增量。
從果徑動態(tài)生長曲線來看,云紅梨1 號縱徑生長一直處于優(yōu)勢地位,每個測定時期縱徑均比橫徑高0.36~0.94 cm;在果實發(fā)育初期,果形指數為1.24,隨著橫徑的增長,果形指數逐漸降低,到5 月30 日,果形指數為1.20,此后直到成熟,果形指數降低到約為1.12。
根據林果氣象分析儀,獲得2013—2014 年的平均溫度、平均高溫、平均低溫、降水量4 個氣象指標,取兩年的平均值作圖(見圖5、6)。
2.2.1 兩年的月變化溫度
圖5 為兩年溫度指標平均月變化情況,由圖可知,3個溫度指標基本呈平行分布趨勢,在1~5 月高溫與低溫的差值最大,最高可達19.13 ℃;其次為10 月中下旬~12 月,溫差為13.3~15.6 ℃;6~9 月,溫差較小,為9.41~11.38 ℃。
2.2.2 兩年的降雨量月變化
圖6 為2013—2014 年降水量月變化情況,年降水量為529.7 mm,6~7 月降雨最為集中,占全年總降水量的56.11%,12 月~次年2 月降水量只有14 mm,僅占全年降水的2.64%。
各品種花期較為一致,成熟期與果實的發(fā)育期有關,4 個品種的發(fā)育期時間長短為早白蜜<美人酥<紅脆<云紅梨1 號。果實發(fā)育呈現2 個以上的凈增長高峰,第1 次在花后25 d,即4 月中下旬;此期樹體開始進入花芽分化臨界期,碳水化合物、氮化物、礦質營養(yǎng)等營養(yǎng)物質是花芽分化的物質基礎,此時保證樹體的營養(yǎng)供給尤為重要[4];外界條件如光照、溫度、水分是主要影響因子,而此時為云南的旱季,降雨量幾乎為零,應進行人工灌水與氮、鉀肥的供給,以保證花芽分化和果實生長所需的養(yǎng)分。第2次峰值在6 月中下旬,正值云南的降水期,水分短期迅猛聚集,易造成果實過量吸水而產生裂果[5]。故此期應做好果園排水防澇措施,避免造成生理裂果。隨著果實的發(fā)育期,紅脆與云紅梨1 號出現第三個生長高峰,末次峰值均出現在果實接近成熟期。
1~5 月晝夜溫差最大,適度溫度范圍內晝夜溫差與植株干物質積累成正比[6]。此期云南紅梨經歷休眠期、萌芽期、花期、果實膨大期和展葉期,樹體營養(yǎng)的吸收情況將直接影響成花與樹體的營養(yǎng)生長,應在萌芽前根據土壤肥料情況適當增施氮、磷、鉀肥,并及時進行灌水,以促進肥料的溶解吸收。10 月中旬~12 月份,晝夜溫差次之,此期經歷落葉期,并逐漸進入休眠期,應于采果之后、開始落葉之前,在根系活動仍比較活躍的時候盡早施用基肥,便于樹體進行營養(yǎng)儲備以供給來年的生產。
水分與干物質為紅色沙梨果實的兩大組成部分,溫度和降水量則為樹體營養(yǎng)吸收的主要影響因子。但由于云南降雨呈季節(jié)性和地域性不均衡,尤其是春季溫度回升快,溫度高,有必要開展果樹灌溉水量研究,確保能供給梨果發(fā)育周期所需的最低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