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足部的多塊骨只有在組成弓狀結構時,才能良好行使負重和行走的功能。足弓是動態(tài)的,是由跗骨和跖骨的拱形砌合,與足底的韌帶、肌腱等具有彈性和收縮力的組織共同構成的一個凸向上方的弓。本文旨在依照《人體損傷致殘程度分級》標準中的有關足弓結構破壞的條款,結合實際案例分析足弓結構傷殘鑒定的要點及難點,和廣大同仁進行學習和探討,希望對今后此類鑒定有所幫助。
【關鍵詞】足部;足弓結構;法醫(yī)學鑒定《人體損傷致殘程度分級》
【中圖分類號】R19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0.12.241
1 案例
余某,男,1987年 8月1日出生,因交通事故入院就診,查體見右小腿中段前內側見皮膚裂口傷口流血,傷口內見脛骨外露,傷口挫傷明顯,右小腿腫脹畸形,可觸及骨擦音,右下肢縱叩痛陽性,右足跟皮膚及軟組織撕脫,撕脫下皮膚血運欠佳,右足底部部分皮膚感覺麻木。攝片提示右脛腓骨中下段粉碎性骨折。入院行清創(chuàng)引流、右脛腓骨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及半游離植皮等手術,術后右跟部皮瓣壞死,多次行清創(chuàng)擴創(chuàng)及植皮手術治療,因足底植皮邊緣皮膚贅生物,右足皮膚慢性潰瘍,多次行植皮手術治療。
法醫(yī)臨床檢驗見右踝關節(jié)活動受限,右足跟外觀畸形,足跟后下緣環(huán)形肌肉缺損,跟部外側肌肉缺損、向內凹陷,足跟及足底部皮膚瘢痕處向內凹陷,足跟部無法踩平,右足內側扁平。右足跟皮膚及軟組織撕脫傷損傷明確,愈后致右足足弓結構部分破壞。
2 討論
2.1足的解剖學結構和功能
足骨由跗骨、跖骨和趾骨構成。
跗骨位于足的后半部,共7塊,分為前中后三列,前列包括內側楔骨、中間楔骨、外側楔骨及骰骨,中列有足舟骨,后列有距骨和跟骨。跟骨是最大的跗骨,構成足縱弓后側部并支撐體重,為小腿肌肉的杠桿止點,跟骨后端隆突為跟骨結節(jié)。跟骨結節(jié)上緣與跟距關節(jié)面形成的夾角稱為跟骨結節(jié)關節(jié)角(B?hler角),正常時約為25°-40°,當跟骨骨折累及跟距關節(jié)面時,常伴有足內側縱弓塌陷,Bohler’s角減小,跟骨結節(jié)與第1跖骨頭和第5跖骨頭形成的足的三點負重關系發(fā)生改變,引起步態(tài)的改變和足的彈性、減震功能減低[1]。
跖骨位于足的中部,共5塊,由內向外分別稱為第一至五跖骨,每塊跖骨又分為底、體及頭三部分。第1跖骨較粗壯,跖骨頭下面附著兩個小籽骨。內側和外側楔骨分別與2、3跖骨緊密相連,提供足內側縱弓的固有骨性穩(wěn)定。跖跗關節(jié)又稱為Lisfranc關節(jié),由3塊楔骨和骰骨的前端與5塊跖骨的底構成,屬于平面關節(jié),步態(tài)分析發(fā)現(xiàn)跖跗關節(jié)行走時活動較少,可作輕微滑動,它的主要功能是負重力的調節(jié)和分散,使足底受力均衡。
趾骨位于足的前部,共14塊,包括拇趾2塊,第二至第五趾各3節(jié),每塊趾骨仍可分為底、體、頭3部分。
2.2足弓的解剖結構和功能
足弓是由跗骨和跖骨的拱形砌合,與足底的韌帶、肌腱等具有彈性和收縮力的組織共同構成的一個凸向上方的弓。足弓是動態(tài)的,它與肌肉、韌帶一起構成了功能上不可分割的復合體。每側足有兩個縱行弓和一個橫弓,兩足并攏時構成一個完整的弓。
2.2.1足弓的結構
足內側縱弓的骨性結構由跟骨、距骨、舟骨、3塊楔骨和內側第1-3跖骨頭及籽骨構成,弓背的最高點為距骨頭。在人體站立姿勢時,存在前后兩個支點,前支點為第1-3跖骨小頭,后支點為跟骨結節(jié)。內側縱弓由脛骨后韌帶、趾長屈肌健以及足底的短肌、跖長韌帶及跟舟跖側韌帶等結構維持,其中最重要的是跟舟跖側韌帶,此韌帶起著弓弦的作用。內側縱弓曲度大,彈性強,是足弓的主要運動部分,適于跳躍并能緩沖震蕩。
足外側縱弓的骨性結構由跟骨、骰骨和第4、5跖骨構成,骰骨為弓的最高點。在人體站立姿勢時,存在前后兩個支點,分別為第4、5跖骨小頭和跟骨結節(jié)的跖面。維持此弓的結構有腓骨長肌腱、小趾側的肌群、跖長韌帶及跟骰跖側韌帶等。弓弦是跟骰跖側韌帶。外側縱弓曲度小、彈性弱,比較穩(wěn)定,活動度較內側縱弓小,常常與地面直接接觸,為足弓的負重部分,主要與直立負重姿勢的維持有關。
橫弓的骨性結構由跖骨的后部及跗骨的前部構成,第2楔骨為最高點。維持此弓的結構有腓骨長肌及拇收肌的橫頭等。由5個跖骨頭形成一個向前、向上的大弧形,構成一個類似屋頂?shù)墓靶谓Y構,有一定的彈性緩沖作用,穩(wěn)定性強,5個跖骨頭的空間排列直接影響著前足的承重和推行功能[2]。
2.2.2足弓的作用
足弓是人體直立、行走及負重的裝置,足弓的主要功能是使重力從踝關節(jié)經(jīng)距骨向前分散到跖骨小頭,向后傳向跟骨,以保證直立時足底支撐的穩(wěn)固性。當身體跳躍或從高處落下著地時,足弓彈性起著重要的緩沖震蕩的作用。在行走,足弓的彈性對身體重力下傳和地面反彈力間的節(jié)奏有著緩沖作用,同時還有保持足底的血管和神經(jīng)免受壓迫等作用。
2.2.3足弓的三道防線
維持足弓的形態(tài),依靠骨骼本身的形狀、韌帶及肌肉的堅強有力。故骨骼構成足弓的第一道防線,韌帶是第二道防線,肌肉是最重要的、最后的第三道防線。
韌帶是保持構成足弓各骨塊間聯(lián)系的重要組織,肌腱的緊張是維持足弓的能動因素,韌帶雖然十分堅韌,但缺乏主動收縮能力,一旦被拉長或受損,足弓便有可能塌陷。跗骨各骨之間借許多堅強的韌帶相連結,其中跖長韌帶從跟骨跖面延伸至骰骨足底面的骨嵴和骰骨粗隆,強韌而肥厚;跟舟跖側韌帶又稱跳躍韌帶、彈力韌帶,寬而肥厚,向后連接跟骨載距突前緣,向前連接于足舟骨的跖面,對維持足的內側縱弓起了重要作用,是支撐距骨頭部以分解身體的重力作用、防止距骨頭下陷或內傾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足底尚有一些其他韌帶,連結跟骨、骰骨和跖骨底,對維持足弓都有重要意義[3];跖腱膜自跟骨結節(jié)起,向前分成五個腱條,止于屈肌腱鞘和跖骨頭橫韌帶,維持縱弓,猶如弓弦;趾長屈肌腱腱鞘在足底擴展呈扇形,止于跟骨和骰骨的足底面內側緣,在其前面尚有足底長韌帶深層的深層在內側形成的擴張部,此兩個結構都有維系足弓的作用[4]。
肌肉是維持足弓的第三道防線,亦是最主要的防線,其中:脛前肌通過踝關節(jié)前內方,止于第一跖骨基底和第一楔骨內側,提起足內緣,增高縱弓,足底內翻;脛后肌沿彈簧韌帶的底部,止于舟骨結節(jié)、楔骨,骰骨和第二~四跖骨基底,脛后肌收縮時,舟骨接近內踝,緊緊的托住距骨頭,加強彈簧韌帶,防止距骨頭下陷內傾;腓骨長肌經(jīng)外踝后外方、骰骨溝至足底,與脛前肌平衡合作時,如兩條堅強的懸?guī)?,自足的內外側繞過足底,將足弓向上提起。
2.3足弓破壞的影像學改變
足損傷致跗、跖骨骨折愈合后足弓X線測量值背離臨床醫(yī)學足弓正常參考值和/或維持足弓功能作用的肌肉、韌帶嚴重損傷(攣縮、毀損、缺失),謂足弓破壞。
影像學檢查攝取站立(生理負重)下雙側足部X線水平側位片,投照方法是站立位(雙足平立)水平側向投照,中心線對準外弓頂點,球管距膠片90~180cm(改良橫倉氏法)。其中:
以距骨頭最低點為原點,分別向跟骨與水平面接觸最低點及第 1 跖骨頭與水平面接觸最低點各作一直線,測量兩直線相交形成的夾角,為內側縱弓角,正常參考范圍為113°-130°。
以跟骰關節(jié)最低點為原點,分別向跟骨與水平面接觸最低點及第 5 跖骨頭與水平面接觸最低點各作一直線,測量兩直線相交形成的夾角,為外側縱弓角,正常參考范圍為130°-150°。
以第 1 跖骨頭與水平面接觸最低點為原點,分別向第 1 跗跖關節(jié)最低點及跟骨與水平面接觸最低點各作一直線,測量兩直線相交形成的夾角,為前弓角,正常參考范圍為>13°。
以跟骨與水平面接觸最低點為原點,分別向跟骰關節(jié)最低點及第 5 跖骨頭與水平面接觸最低點各作一直線,測量兩直線相交形成的夾角,為后弓角,正常參考范圍為>16°[5]。
3 分析
傷者外傷史明確,傷后右足皮膚大面積撕脫、缺損,行多次清創(chuàng)擴創(chuàng)等手術治療,右足跟皮膚壞死、潰瘍長期不愈,行手術治療。2019年9月26日申請傷殘等級鑒定,法醫(yī)臨床檢驗見右足跟部無法踩平,足內側扁平,足跟外觀畸形,足跟后下緣環(huán)形肌肉缺損,跟部外側肌肉缺損、向內凹陷,足跟及足底部皮膚瘢痕處向內凹陷。分析認為被鑒定人符合右足足弓結構部分破壞,依照《人體損傷致殘程度分級》標準第5.10.6.18)條之規(guī)定,構成致殘程度十級。
本例案件符合損傷治療后遺留足弓結構破壞的原則,符合醫(yī)療終結的鑒定時機原則。本例傷者雖無足骨骨折,但右足大部分肌肉缺失,肌腱損傷,導致右足足弓結構部分破壞。
參考文獻:
[1]陳麗萍,劉瑞昌.等.《跟骨形態(tài)的觀測及臨床意義》,載《解剖科學進展》2011年1月.
[2]鮑根喜,王旭,顧湘杰.等.《足橫弓形態(tài)的動態(tài)分析與拇外翻關系研究》,載《中華骨科雜志》2001年第3期.
[3]柏樹令,應大君.等.《系統(tǒng)解剖學》第八版,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3年3月.
[4]朱悅良,徐永清,丁晶.等.《足韌帶的解剖學研究及其臨床意義》,載《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2008年第26期.
[5]夏文濤,朱廣友,范利華.等.主編的SF/Z JD 0103006-2014《法醫(yī)臨床影像學檢驗規(guī)范》.
作者簡介:
覃業(yè)娜(1992-),女,土家族, 內蒙古呼和浩特市人,內蒙古醫(yī)科大學2010級本科,法醫(yī)學本科,任職于浙江千麥司法鑒定中心衢州(天恒)所,研究方向:法醫(yī)臨床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