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秀
到泉州,是要看看佛的,而看佛,一定要到不在名山深處、毗鄰繁華鬧市的古剎青蓮寺。
古城東擴,豐澤區(qū)成為泉州向東發(fā)展的橋頭堡,幾年大刀闊斧,高樓林立,商業(yè)綜合體拔地而起。物欲橫沖直撞,往來車馬喧囂,那些漂泊在迷離都市的追夢人,在忙碌中充實,更在繁務中迷失。穿過鋼筋水泥叢林,走出紛亂嘈雜街區(qū),不經(jīng)意拐進芳草葳蕤處,只聽得蟬鳴鳥唱,梵音隱約,塵世喧闐霎時被隔離在外,退避千里。
小隱隱于野,大隱隱于市,大約是對青蓮寺最好的注解。
青蓮寺是千年古剎,始建于宋朝,原叫普濟觀音寺,清朝易名為美山青蓮寺,經(jīng)歷朝代更迭,桑田滄海,素有“沒洛陽橋就有青蓮寺”之說。宋元時期,青蓮寺邊上的普濟橋是泉州港對外通商貿(mào)易的主要渡口之一。浩浩蕩蕩的船只揚帆駛上“絲瓷之路”前,青蓮寺成為祈求平安的重要道場,祈佑商舶在海上往返無虞。
碧云天,黃葉地,我們一行十數(shù)人到青蓮寺尋連波秋色。
已是深秋時節(jié),秋涼卻久盼不至,晨光攻城掠地,潑得寺院一地金黃。寺門大敞,一邊拾階而上,一邊望牌坊紅墻。典型閩南紅磚墻,一個格子連著一個格子,沉靜得不摻一絲煙火。沿著水泥道徐步向前,竹林森森,古榕蒼蒼,水流潺潺,石雕、蓮池、觀音殿、如愿閣……周遭安寧,讓人不知不覺間,生出一顆柔軟的禪心。
一扇一扇精雕細琢的木門洞開,踱步進去,紅塵立時隔在門外。佛就立在大殿中,坐北朝南,穩(wěn)重厚篤,目光平和,如慈母注視稚子。世上的佛,都像母親,身上罩著母性光芒。世上的母親,原都像佛。
佛前有虔誠的佛子,老翁兩鬢雪白,清瘦如一片深秋里的枯葉;老嫗有皺成一團腌菜似的臉,還有一雙觸目驚心的瘸腿。他們齊齊雙手合十,目光低垂,五體伏地,如此反復幾次,引得旁人側(cè)目,為他們的全神貫注,也為那一雙瘸腿。老嫗的瘸腿使不上力,每一次伏地,總要把自己重重地摔下去,再爬起來,卻要費盡了她和老翁的力氣,兩張枯瘦的臉漲成豬肝紫。有人不解地看他們,他們笑了笑,沒說什么。后來到了如愿閣,又與老翁同行,才聽老翁說起,他們是安溪的老茶農(nóng),唯一的兒子生了怪病,看了很多處醫(yī)生,試了許多種藥石,卻效果甚微。人人都說南海觀音靈驗,奈何南海太遠,兩個耄耋老人去一趟南海,山高水遠行路難如登蜀道。偶然聽人說,洛江的青蓮寺從前就與南海觀音大有密切關系,此后他們尋了空,便要跋山涉水輾轉(zhuǎn)來。老翁怕我不信,執(zhí)意拉著我到后院,指給我看那一副楹聯(lián),“潯海潮通南海水,美山地接雪山春”。你看你看,楹聯(lián)是歲月變遷的見證,歷史是不會騙人的!
老翁渾濁的眼睛里,全是堅韌。轉(zhuǎn)回頭,又見他抵達佛殿,攙著老嫗跪伏佛前。人群再沒有打擾他們,默默繞開去。那一刻,我的心里濕漉漉的,仿佛下過一場春雨;那一刻,我終于相信了,原來世上所有的父母,真的是佛。
寺院東邊有報恩堂。從前報恩堂是民居,左邊是街,右邊是巷,蜿蜒的青石板路坑坑洼洼,卻有鄉(xiāng)音和鄉(xiāng)情縈繞起伏。后來城市化腳步如快馬加鞭,外面精彩的世界像一塊巨大的磁石,把精力蓬勃的年輕人統(tǒng)統(tǒng)吸引了去。留下來的,都是走不動,或者不想走的老年人。青蓮寺的宗勤法師幾經(jīng)奔波,想方設法把閑置的拆遷房盤下來。宗勤法師自幼出家修禪,一心向善,誰家有難處,她總要不遺余力地相幫。她對盤下來的東廂房動土,改造,修繕,用來安置暮年的空巢老人。再后來,政府興建了養(yǎng)老院,老人們有了更好的去處,老有所養(yǎng),老有所樂,報恩堂閑置了出來,臨時用來供奉青蓮寺的祖師。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青蓮寺幾毀幾興,及至當前配套日臻完善,鳩聚歷代丘尼及十方護法居士智慧心血。駐足報恩堂,靜,清,明!佛樂叮叮咚咚響,我的心仿佛化作一泓泉水流過去,化作一縷清風吹過去,化作一朵白云飄過去。
中國那么多活色生香的漢字里,我最喜“報恩”二字。如烏鴉反哺、羔羊跪乳,感恩文化是中華沿襲幾千年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汩汩流淌在我們的血液中,盤根錯節(jié)深植在我們的筋骨里。這一份堅守,越過紅塵萬丈,氤氳在青蓮古寺上方。人來,或者不來,它就在那里。大音希聲、大愛無言,這是佛的力量,也是愛的力量。
青蓮寺沿街一側(cè),是修葺中的法堂。登到高處,穿堂風呼嘯,吹遠了滿街喧嘩。不久的將來,法堂用來講學、傳經(jīng)、布道,播撒洞悉人世后的明智與平和,教人用超然的心態(tài)看待苦樂榮光,告誡人只管奮斗,得之不喜,失之不憂……可以想見,古寺里禪音悠揚,如隔夜的雨滴,滴滴答答滴落在屋檐,滾落在俗男俗女身上。
倚在紛亂的施工現(xiàn)場,我的心境突然清明起來。極目遠眺,一眼望得見來時路,一眼數(shù)得清那些蒼天古榕。秋風那一雙多變手摩挲過古榕,榕葉紛紛揚揚落下,是逝水年華,年華似水流……
抬頭看天,天朗云淡氣清,讓人沒來由想起佛家禪語,“云在青天水在瓶”。云在青天,卷舒自如;水在瓶中,隨器顯形。人生最難得,就是葆有“云在青天水在瓶”那樣自由自在的清明。飲食男女,欲念時不時像一棵枝繁葉茂的樹,輕易旁逸斜出。我沒有告訴旁人,在拜謁青蓮寺之前,俗務一度像一捆雜草,密不透風地裹挾著我,得失是厚厚一層青苔,睜眼閉眼都是濕漉漉的惆悵。那一刻,我恍然驚覺,原來我要做的,不必是與年齡不相宜的淡薄,而是安心,是佛昭示的,“云在青天水在心”的率性、自然和寬心。
回程時,我對著佛躬身跪拜。既謝佛予我禪悟,讓我參透世情明澈;也謝佛諒我離去,撲入紅塵。凡俗如我,仍要守著一顆清明心,在紛紛擾擾歲月中,擁抱瑣碎的幸福庸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