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桂香
語文核心素養(yǎng)是強化技能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基石,對于文化基礎較弱的中職學生而言尤為重要。圍繞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要求,《浙江省中職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育指導意見》明確指出,中職學生要通過“讀好十本經典”,加強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夯實學生人文底蘊。同時,《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和《中等職業(yè)學校語文課程標準》(2020年版),都把“整本書閱讀與研討”作為語文課程的重要內容。開展“整本書閱讀”教學,不僅有利于學生拓寬閱讀視野,提升閱讀能力,更有利于提高文本思維的力度、深度和廣度,助推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
一、“整本書閱讀”教學現狀
經典作品全本往往內容深奧、人物眾多、事件復雜,甚至有些作品還呈現“時代差異、文化差異”等特點。通過運用UMU互動平臺,對金華市27所中職學校的120名語文教師與6所學校的335名學生進行匿名調查發(fā)現:
(一)學生無興趣、無能力參與閱讀
中職學生傾向于言情小說、玄幻小說等輕松愉快的閱讀內容,而對文學名著、經典作品不感興趣,存在普遍畏難情緒。87%的學生因缺少具體方法和策略指導,再加上整本書閱讀任務重且所需要的閱讀時間長,很難完成整本書的有效閱讀。久而久之,形成惡性循環(huán):學生閱讀主動性不強,閱讀量少,閱讀能力難以提高。
(二)教師無精力、無方法指導學生閱讀
語文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多以課本的單篇閱讀教學為主,很少開展“整本書閱讀”指導。一是因為本身的教學任務重,無多余的課時用來專門指導“整本書閱讀”;二是65%以上的語文老師缺乏有效的策略和經驗指導學生進行整本書教學,只有19.4%的語文老師會經常指導學生閱讀,但也還沒形成“整本書閱讀”的指導方法;三是傳統(tǒng)教學和學業(yè)考試對整本書閱讀的要求甚少。而2020版《中等職業(yè)學校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guī)定“整本書閱讀與研討”要18個學時。
基于以上分析,筆者試圖深化對比閱讀策略,以提升中職語文“整本書閱讀”的教學成效。
二、對比閱讀策略的架構
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整本書閱讀”策略有很多,但在培養(yǎng)學生“整本書閱讀”的思維力度、深度和廣度上,對比閱讀策略不失為有效而又容易掌握的方法?!皩Ρ乳喿x”不僅需要互相參照,還需要在對比的基礎上進行深入的思考探究,即在閱讀中自覺地將具有一定關聯的人物或事物進行參照對比,鑒別細微差異,探究產生差別的深層原因。在具體的閱讀實踐中,包含多點串聯、多維視角和多重體驗三種對比方法。粗讀階段,采用多點串聯對比,生成對文本的初步認知,強化思維的力度。精讀階段,采用多維視角對比,從不同的側面探尋文本內涵,挖掘思維的深度。拓展閱讀階段,采用多重體驗對比,以信息技術為抓手,體驗不同媒介帶來的不同感受,拓寬思維的廣度??傊@三種方法逐層推進,助推學生有效閱讀,進而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具體架構如圖1所示。
圖1 ?對比閱讀策略的架構圖
三、對比閱讀策略的實施
作為一部膾炙人口的文學名著,《茶館》僅三萬字,學生在“整本書閱讀”時不會形成太大的負擔和壓力。同時,其豐富、生動、多角度的藝術表現,更適合對比閱讀策略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因此,筆者試圖借助《茶館》“整本書閱讀”從以下三個層面進一步培育中職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所必備的思維力度、深度和廣度。
(一)多點串聯對比:生成文本認知,強化思維的力度
粗讀時運用多點串聯對比,即對有關聯的“點”進行有效梳理、羅列,“瞻前顧后”地對比拉連接線,形成橫向和縱向各主線的串聯?!罢緯喿x”重在一個“整”字,要求將閱讀過程中產生的“紛亂”條理化、系統(tǒng)化,使閱讀認知完整而不細碎。所以,在“整本書閱讀”時,引導學生關注和探尋文本中的“點”,并由此尋找到更多的“點”,串連成線,生成對整本書的整體認知。
多點串聯的核心是“點”。這些值得學生關注的“點”可以是典型的人物,也可以是情節(jié)發(fā)展的關鍵節(jié)點,還可以是場景中的突出特點。以這些局部的“點”貫穿起整書的內容,幫助學生形成更為全面、深刻的認識“線”。在閱讀時,通過對對比點的歸納,將文本讀“薄”,培養(yǎng)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和甄別歸納的思維品質。
實踐:《茶館》中掌柜王利發(fā)是貫穿始終、不得不提的典型人物。在第一幕時,他剛繼承父親的茶館,將祖?zhèn)鞯臑槿颂幨乐婪顬楣玺?,由此判定王利發(fā)是一個“順民”就顯得狹隘了。隨著時代的更替,到了第二幕,面對巡警的勒索、大兵的敲詐,人民的生活困苦不安,裕泰茶館在這個動蕩的時局中也難以為繼,于是他表現出對時局不滿。在第三幕中,面對小唐鐵嘴的威脅,小吳祥子和小宋恩子的恐嚇,他一改之前逆來順受的性格,悄悄放走康順子,最后選擇自殺與不公的現實做抗爭。重新梳理整本書,將三幕中的王利發(fā)串聯起來,才能看到一個立體的、豐滿的人物形象。也只有這樣才能理解王利發(fā)所代表的底層勞動人民在時代風云中艱難的生存狀態(tài)。同理,用這種多點串聯對比也可以引導學生從秦仲義、常四爺等人物,從茶館的環(huán)境布置變化等方面入手來尋找串聯的點,與文本進行有效地交流與溝通,強化思維的力度。
(二)多維視角對比:探尋文本內涵,挖掘思維的深度
精讀階段運用多維視角對比,是指從不同視角閱讀文本,在反復對比中全面挖掘文本內涵,真正達到“文章不厭百回讀”的效果。整本書由于篇幅較長,展現的人物和事件較多,所以應引導學生選擇對比角度,明確閱讀目標。在豐富閱讀體驗的同時也加深閱讀思考,探究人物形象或事件背后的深刻內涵。
在閱讀指導時,教師應事先吃透文本,帶著探究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在了解學生學情的基礎上,確立對比視角,引導其順利進入整本書閱讀之中。一是身份視角,可以是文本中任一人物形象的身份,也可以是文本閱讀者的身份,如學生、教師、導演等。二是內容視角,就文本內容中相似或相對的內容開展對比,在對比中清晰作者的寫作意圖。三是文化視角,如宗教特色、特定歷史環(huán)境等。通過對一個個精妙傳神的字詞,一句句意味深長的對話,一個個精彩典型的句段甚至一個妥帖的標點進行反復推敲,品味文本背后蘊含的情感。這樣一來,文本從“讀薄”又到“讀厚”,文本思維的深度不斷被挖掘。
實踐:《茶館》作為一種話劇形式,從內容視角分析時,可以選用同一人物在不同階段的變化,同一階層的不同人物生活方式進行對比,不同階層的人物不同生存狀態(tài)的對比,場景設置中的異同等。老舍先生在《茶館》中,先是描寫了達官貴人為爭一只鴿子而大打出手,隨后又描寫了一位八十多歲的孤苦老人無家可歸、流落街頭。這種對比形象表達了清末反動統(tǒng)治階級與人民大眾之間的尖銳對立。讀者看到了當時國破家亡、民不聊生的社會現狀,也不難想象其中飽含著老舍先生對黑暗社會的批判諷刺和對勞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三)多重體驗對比:品鑒文本魅力,拓寬思維的廣度
拓展閱讀階段運用多重體驗對比,要求利用日新月異的媒介發(fā)展態(tài)勢,對比體驗不同的閱讀感受,正視其它媒介對閱讀產生的影響。閱讀策略在整本書中的運用,它不屬于閱讀技巧層面,而應該是閱讀導向層面,有助于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閱讀。將影視作品引入到整本書閱讀當中,通過影像媒介和紙質媒介的對比,讓學生體會不同藝術形式在表現人物形象、設置故事情節(jié)、安排場景、傳達作者意圖等方面的特點,充分激發(fā)他們的閱讀后勁。學生在多重藝術形式的反復閱讀中,發(fā)現文字之美,體驗情感之美。
以影視作品為切入口,讓學生感受影視畫面蘊涵的藝術韻味,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文本所呈現的想象張力,加深對整本書的理解、遷移和深化。通過對比不同媒介表現的藝術形式,學生不僅拓寬了閱讀視野,更能啟發(fā)多元思考。這樣的對比閱讀,既符合審美需求,又有助于拓寬多向思維的廣度。
實踐:《茶館》是中國話劇史上的一流作品,不僅在話劇舞臺上不斷演出,而且還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等多種藝術形式。閱讀時,為更好探尋文本魅力可以借助參考1982年謝添執(zhí)導、于是之等主演的經典電影《茶館》,對比老舍《茶館》文本原著與電影的細節(jié)差異。如《茶館》電影中,在結尾處理時,運用電影的蒙太奇手法,設計了在王利發(fā)、秦仲義、常四爺三人燒紙錢的背景里疊加出殯、三人回頭看的鏡頭。但影視作品無法替代文本閱讀,一些過場戲在影視作品里只能被簡化,例如重復的禮儀、客套語;還刪除了一些次要人物,如賣福音書的、收電費的等。
四、對比閱讀策略的成效
語文教育家葉圣陶曾說過:“教是為了達到不教?!薄罢緯喿x”的關鍵在于觸類旁通。教師通過運用對比閱讀策略,引導學生帶著不同的切入點和關注點反復閱讀文本,在對比與歸納中理解人物形象,梳理文本情節(jié),探究思想內核,感受文本魅力。通過對比閱讀策略實踐,與學生共讀《茶館》整本書,發(fā)現教師教、學生學等方面有了新的變化:
(一)以讀教讀,形成了具體可鑒的閱讀方法
教學上運用對比閱讀策略,猶如遞給學生一個有效閱讀的“拐杖”,既能有效地幫助學生感受人物形象、梳理故事情節(jié)、把握文本的內涵和精髓,更能教給學生一種閱讀的方法、思考的方法,有助于其往后自主閱讀能力和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
(二)以讀促讀,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
從學生的閱讀反饋來看,學生對《茶館》中的人物形象、主題思想有了深刻的理解和獨特的見解,并且還能將這種閱讀策略遷移到其它文本的閱讀當中,以讀促讀,以讀養(yǎng)能。同時,從近段時間的考試結果來看,學生的語文成績提高了,不僅表現在閱讀水平的提高,還表現在語言運用的靈活生動。
(三)以讀促思,錘煉了學生的思維品質
學生從滿足于故事情節(jié)的淺層次閱讀,逐漸向思辨性鑒賞閱讀轉變,無形中提高了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等語文核心素養(yǎng)。在不斷閱讀和捕捉文字信息的同時,逐步形成優(yōu)良的思維品質,養(yǎng)成在閱讀中能思、會思、善思的習慣,思維能力在一次次的閱讀實踐中得到發(fā)展和錘煉。
以《茶館》為例,探究對比閱讀策略在《茶館》中的運用,旨在以讀教讀、以讀促讀、以讀促思,為學生建構閱讀框架,養(yǎng)成閱讀習慣,提升閱讀能力,讓閱讀的種子在學生心中生根發(fā)芽。這種策略運用不是謀求某種確定的答案,而是啟迪和活化文本思維,以彌補圖像思維難以深入的固有缺陷,從而淬煉出思維的力度、深度和廣度。也許,對比閱讀策略正是攪動圖像思維泛化的那條鯰魚,有助于構建科學的文本閱讀生態(tài),回歸文本思維的淬煉與升華,進而培育中職學生終身受益的“核心成長力”。
(作者單位:浙江省永康市職業(yè)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