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作者可謂詩群,其作品堪稱“詩史”
唐高宗總章二年(669),“泉潮間蠻獠嘯亂,居民苦之。僉乞鎮(zhèn)帥,以靖邊方”(《漳州府志》上冊卷之十二《秩官志·名宦傳·陳元光》,廈門大學(xué)出版社2012年第一版,第879頁)。朝廷為解救廣大民眾與水火,遂任命歸德將軍陳政為嶺南行軍總管率領(lǐng)3600名府兵、123員戰(zhàn)將入閩平叛。由于蠻獠勢力強大,這場斗爭幾經(jīng)反復(fù)。陳政、陳元光相繼殉職之后,陳珦繼承大業(yè),在宿將盧如金傾力支持下,終將殘敵徹底殲滅。陳氏三代與其部將許天正、丁儒等人在平叛斗爭中,歷經(jīng)四十余年,“興建營屯,掃除兇丑,方數(shù)十里間無桴鼓之警;又為之置郡縣,興社稷,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明】黃仲昭修纂《八閩通志》下冊卷之八十六“拾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009頁),為改變閩漳粵東地區(qū)的落后面貌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們既為戰(zhàn)將,又為詩人,有感而發(fā),以詩寄懷。其作品分別保存在《全唐詩》《全唐詩補編》以及有關(guān)譜牒中。各人留存的詩篇有多有少——陳元光最多:52首(含殘句2),編為《龍湖集》,丁儒2首,陳政、許天正均1首;其內(nèi)容精彩,真實感人,可以視為初唐后期(618—712)閩漳粵東地區(qū)社會變革的一幅縮影,或可譽為一段“詩史”。俗謂“三人成眾”,由于陳政、陳元光、許天正、丁儒們是志同道合命運與共的將帥群體,我們完全可以把它們看作當(dāng)年東南邊陲開拓者的一個詩群。其實,這個將帥群體成員如盧如金、陳珦等人在有關(guān)志書、傳略中都贊其“博學(xué)能文”,可以推想在大唐那個詩的時代他們不可能無詩,只是未能流傳后世罷了。丁儒有一首詩題為《冬日到泉郡次九龍江與諸公唱和(十三韻)》,其中“諸公唱和”四個字就明白告訴人們當(dāng)時能詩者頗眾。
現(xiàn)在,讓我們展示大作,觀其大略。
首先是直面頑敵,愈斗愈勇,舍身取義,終獲全勝。這些作品忠實地描述了唐軍與“蠻獠”數(shù)度交兵的艱苦卓絕斗爭?!靶U獠”所指并非當(dāng)?shù)匾话阕∶?,而是特指?dāng)時閩廣邊地尚未開化的獠民中的極少數(shù)頑兇分子。據(jù)徐曉望主編《福建通史·隋唐五代卷》引述:《白石丁氏族譜·懿妃紀》云:“先是泉潮之間,故綏安縣地,負山阻海,林澤荒僻。為蠻獠之藪,互相引援,出沒無常,歲為閩廣患。且兇頑雜處,勢最猖獗。守戍難之?!保ǜ=ㄈ嗣癯霭嫔?006年3月版第29頁)陳元光《題龍湖》《候夜行軍七唱》《平獠宴喜》《旋師之什》《晚春旋漳會酌》《南獠納款》和許天正《和陳元光平潮寇》等詩中都十分生動地描述了他們與頑敵斗勇斗智的過程?!耙桓晏交⒀?,萬里到龍湖”“虎帳風(fēng)霆肅,龍旗日月舒”(《題龍湖》其二),寫的是大軍挺進閩南綏安鎮(zhèn)的雄豪氣勢。然而,擺在眼前的情景卻是:“諸軍喜抵王師所,回顧傷為荊莽坰。群落妻拏凄泣聲,俄然戎丑萬交橫”(《候夜行軍七唱》其一),環(huán)境惡劣,蠻獠猖狂。盡管初戰(zhàn)告捷,連克蠻獠峒寨,但在挺進途中遭到群獠的反包圍。由于寡不敵眾,不得不退守九龍山,“振旅龍江修戰(zhàn)具,移文鳳闕請增兵”(同上詩)。緊接著,“魏母咸亨奉敕文,府兵云眾成營屯”,“寇戎不測紛如雪,甲胄何時不出門”(同上詩其二)。咸亨元年(670),朝廷委派陳政兩位胞兄敏、敷率領(lǐng)五十八姓府兵及軍眷5000多人南下增援,不幸兩將均染恙歿于浙江境內(nèi)。其母魏氏悲慟之余,只得以七十五歲高齡代子領(lǐng)軍入閩,同陳政所部會合,一路征戰(zhàn),連克36座蠻獠峒寨,越過蒲葵關(guān),屯軍于梁山外云霄鎮(zhèn)火田村。在此建立基地,重新組織對敵斗爭:“戍樓西北望皇山,十載干戈暑又寒”,“劍戟萬磨巖石裂,驊騮群飲澤泉干”,“河腹冰堅防虜騎,邊陲雨凍弊征鞍”(同上詩其六),可見其斗爭之艱苦,意志之堅定!儀鳳二年(677)陳政因積勞成疾,不幸病故。時元光21歲,朝廷命其襲父玉鈐衛(wèi)翊府左郎將職,繼續(xù)平叛。不久,粵地陳謙勾結(jié)閩南蠻獠首領(lǐng)苗自成,雷萬興攻陷潮陽,閩粵震動。陳元光親率大軍,果斷反擊,指揮若定:“玉鈐森萬騎,金鼓肅群雄。掃穴三苗竄,旋車百粵空”(《平獠宴喜》),贏得平生第一次單獨指揮作戰(zhàn)的重大勝利。
永隆二年(681)夏,南海邊邑海豐地區(qū)蠻獠再次挑起事端,制造紛亂,陳元光再一次予以猛烈還擊:“六月張貔貅,萬弓發(fā)羊豕。海岳皆效靈,苗民悉循紀”(《旋師之什》),對于極少數(shù)頑兇,不得不采取極端手段,利用火攻,予以殲滅:“一火空巢窩,群兇相籍死,采芑歌言旋,記此非黷武”(同上詩)。這次軍事行動,喜獲全勝。接著又在盤陀嶺擊潰“蠻獠”主力,其殘余勢力相率歸附,由此漸開南北諸峒,拓地千里,創(chuàng)造了一個“帝德符三極,皇風(fēng)振四夷”(《晚春旋漳會酌》)的嶄新局面,讓閩南粵東進入相對安定的時期。參軍許天正在《和陳元光平潮寇》詩中描述十分生動:“抱磴從天上,驅(qū)車通嶺東。氣昂無丑虜,策妙詘群雄”,“長戈收百甲,聚騎破千重。落劍惟戎首,游繩系脅從”。詩題后注“元光對其贈詩云:‘參軍許天正,是用紀邦勛天正和之”。由此可知:許天正在這次平寇中功勛卓著。陳元光曾先寫過一首“平潮寇”詩,惜僅存殘句。根據(jù)以上詩篇描敘,陳元光此次突擊寇壘,戰(zhàn)果輝煌,徹底擊潰了蠻獠叛軍主力,為爾后閩粵的開發(fā)和漳州的設(shè)立創(chuàng)造了條件。
其次,敘寫家國情懷。運用儒家的治國理念,教導(dǎo)將士官兵,為開發(fā)東南邊陲鞠躬盡瘁,效忠朝廷。陳政父子和魏太夫人對于自己領(lǐng)軍入閩的目的是非常明確的,并非為自己一人一家建功立業(yè),而是剪除兇丑,確保閩粵邊陲的長治久安。據(jù)《八閩通志》(【明】黃仲昭修纂,下冊卷之八十六“拾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009頁)記述:“隋末盜賊蜂起,自劉武周而下四十有九處。太宗(按,指李世民)漸次芟夷,獨閩廣間猶有余孽。嗣圣元年,徐敬業(yè)起兵維揚,潮梅間又有梁感者為之羽翼。朝廷遣玉鈐衛(wèi)大將軍梁郡公李孝逸提兵三十萬眾以破之,而梁感之徒尚在也。”陳政父子就是在這種艱險的境況下入閩的。由此可知,陳政肩上平寇的擔(dān)子多么沉重,該付出多少艱辛!陳政在唯一遺詩《小影自贊》中寫道:“汝貌兮張良,汝才兮尋常。右瞳兮微眇,左足兮微傷。然而為君為國之心兮,自許亦略與古人相將。”(載《穎川開漳陳氏云霄族譜》),全詩是陳政在本人的肖像畫上題寫的自我評價:自比漢高祖劉邦的重要謀士張良,為君為國忠心耿耿,鞠躬盡瘁??v觀其一生,此言并無自夸。據(jù)史載,“政,陳克耕子也??烁麌L從太宗攻克臨汾等郡。子政出鎮(zhèn)泉潮。”(《漳州府志》上冊卷之十二《秩官志·名宦傳·陳元光》,廈門大學(xué)出版社2012年第一版第879頁)作為大唐開國功臣第二代,陳政受命率軍入閩,身先士卒,愈挫愈勇,歷經(jīng)艱險,才好不容易在云霄鎮(zhèn)火田村站穩(wěn)腳跟,建立基地。其忠君之心,報國之志,光昭日月。陳元光緊隨其父,“一從束發(fā)離京城,侍父寒暄經(jīng)萬程。上吁玄天低呼地,朝瞻紅日夜瞻星”(《候夜行軍七唱》其一),牢記使命,時刻不敢懈怠,“禮節(jié)傳家范,簪纓奕世芳”“勛臣扶景運,風(fēng)樹配天長”(《故國山川寫景》)。襲任父職之后,他戎馬倥傯,勇斗頑兇,不斷拓展占領(lǐng)區(qū),直至受命創(chuàng)建漳州州治。在一次慶功宴會上,“興逐芬芳發(fā),杯同蜂蝶飛”的歡樂氣氛中,他的心理狀態(tài)卻是:“誰云佳節(jié)會,獨與嘗心違”(《公庭春宴》),此時此刻,他既是鎮(zhèn)守一方的邊將,又是主政一州的刺史,深知肩上擔(dān)子的份量,哪能沉浸在勝利的狂歡之中!他高瞻遠矚,嚴于律己,并在許多詩作中諄諄教導(dǎo)自己的僚屬:“奇計繩陳美,明誠學(xué)孔兼。忠勤非一日,箴訓(xùn)要三拈”(《落成會詠》),“銅虎謹深懸,木鐸今始作。誥敕常佩吟,酒色難湎惑”(《喜雨次曹泉州》其一),“敦倫開野叟,勤學(xué)勸生儒”,“列爵雖殊分,同仁本一途”,“定策參耆宿,輸忠奉簡書”(《語州縣諸公敏續(xù)》)語重心長地啟示人們:務(wù)必勤奮學(xué)習(xí),戒除酒色,加強團結(jié),堅持教化,尊重長者,忠于職守。他對兒子陳珦要求嚴格:“恩啣楓陛渥,策向桂淵弘。載筆沿儒習(xí),持弓纘祖風(fēng)”“日閱書開士,星言駕勸農(nóng)。勤勞思國命,戲謔逐時空。百粵務(wù)份滿,諸戎澤普通。”(《示子珦》)他多次指示下一代務(wù)必勤政愛民,善待少數(shù)民族,讓閩粵廣大黎民同沐皇恩。
盡管垂拱二年(686)武則天當(dāng)政期間準奏在漳州設(shè)立州治,并委任陳元光為首任刺史,但陳元光并不投靠武氏,而是對李唐王朝忠貞不二。在其《至人行》《真人操》《恩義操》《忠烈操》諸詩中,都對武氏進行過隱晦的抨擊。當(dāng)中宗李顯在近臣擁戴下重新登基改元“神龍”時,他欣喜若狂,寫下《云龍》《風(fēng)虎》《圣物作睹》諸篇,大聲疾呼:“乾坤成列神流通,純陽附陰生神龍”;殷切地期望:“伸屈妙運參帝功,一股絪缊油云從。飛翔四海雨域中,萬物焦枯仰化融?!保ā对讫垺罚┧阎凶诒茸魃裰垼瑥?fù)位之后云行雨施,滋潤大地,復(fù)甦萬物,一定能夠重新創(chuàng)建一代繁榮富強的大唐江山。
再次,熱情謳歌實行“用夏變夷”良策和對閩粵邊陲進行社會改造的艱辛過程與豐碩成果。唐軍自總章二年(669)入閩直至漳州州治建立(686)之后,所到之處無不是恩威并舉,一手征服,一手教化,運用儒家思想文化與中原傳統(tǒng)習(xí)俗,引導(dǎo)當(dāng)?shù)剽裁褡呦驖h化。對此,陳元光在其諸多詩作中都有形象鮮明的描述。例如:“地極綏安鎮(zhèn),天隨使節(jié)存。民風(fēng)移丑陋,土俗轉(zhuǎn)醞醇”,“宣威雄劍鼓,導(dǎo)化動琴樽”(《題龍湖》其三),記述大軍抵達綏安鎮(zhèn)之后,就把播布皇恩德澤的使命付諸實踐,既要“宣威”,更要“導(dǎo)化”。其后數(shù)十年,一以貫之;“法慈敷教化,清靜加彌倫。法慈剪兇丑,凜冽回春溫”(同上詩,其四),運用儒家的倫理道德與佛教教義感化獠民,讓他們遠離罪惡,改變陋習(xí),就如同驅(qū)除嚴寒,大地回春?!耙偃灰绘?zhèn)云霄末,漸爾群言花柳春。男生女長通蕃息,五十八姓交為婚”(《候夜行軍七唱》其二》),唐軍在云霄鎮(zhèn)火田村建立營屯之后,便讓入閩的五十八姓府兵眷屬相互婚嫁,長期定居,實行民族融合?!耙轨胩旎屎氲聺?,日將山獠化縞民”(同上詩),“迢遙天侶上,磊落野人群。促命茅君起,雄渾記五巡”(《題龍湖》其五)讓受過皇恩教化的獠民入編當(dāng)?shù)貞艏?,社會生活上與當(dāng)?shù)卦∶褚灰曂?。同時注意吸納長期隱居深山老林的優(yōu)秀人才從事社會服務(wù)。在《南獠納款》中寫道:“歸化服維新,皇朝重玄質(zhì)。筮辰貢龍顏,表子躬逢吉?!睂τ跉w化獠民中德才表現(xiàn)特優(yōu)者,將上奏朝廷,予以推薦任用。由此可以看出陳元光對于被征服者的寬容、友好和信賴,充分重視民族團結(jié)和社會穩(wěn)定。
在“宣威”和“導(dǎo)化”的同時,陳元光充分重視發(fā)展經(jīng)濟:“較斧山林驅(qū)虎豹,施罟截港捕魚蝦?;鹛锂尫N無耕犢,陰隙戎潛起宿鴉”(《候夜行軍七唱》其四),摒除原有的刀耕火種落后狀態(tài),大力引進推廣中原地區(qū)先進的耕作技術(shù)。辟草莽,斬荊棘,建設(shè)村舍,開墾耕地,興修水利,種植果蔬,發(fā)展?jié)O業(yè),互通有無。幾度春秋,幾經(jīng)曲折,終于形成閩漳粵北地區(qū)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且看丁儒詩《歸閑二十韻》的精彩描寫:“漳北遙開郡,泉南久罷屯。歸尋初旅寓,喜作舊鄉(xiāng)鄰”,“天開一歲暖,花發(fā)四時春。雜卉三冬綠,嘉禾兩度新。俚歌聲靡曼,秫酒味溫醇。錦苑來丹荔,清波出素鱗。芭蕉金剖潤,龍眼玉生津。蜜取花間露,柑藏樹上珍。醉宜藷蔗瀝,睡穩(wěn)木棉茵。茉莉香籬落,榕陰浹里闉。”再看丁儒《冬日到泉郡次九龍江與諸公唱和(十三韻)》的幾個片段:“迢遞千重險,崎嶇一路通”,“正值嚴冬際,渾如春晝中”,“橘列丹青樹,槿柚錦繡叢。秋余甘菊艷,歲迫麗春紅。麥隴披藍遠,榕莊拔翠雄”。詩人的感受簡直如臨仙境!可惜他們詩群中的“諸公唱和”大多篇章都未能留給后人。
發(fā)展經(jīng)濟,重振河山。廣大獠民的物質(zhì)文化生活大大改善,知恩圖報。陳元光《南獠納款》詩的場面描寫十分感人:“南薰阜物華,南獠儼庭實。野味散芬芳。海肴參茂密。腦篆飛瑞煙,蠙珠媚炎日。掩嫮籠白嫻,鹽章悶鸂鶒?!蔽镔|(zhì)生產(chǎn)的豐富,讓獠民真誠歸化,感激皇恩,從而促進民族團結(jié),社會和諧,達到了安定東南邊防的目的。
今天站在歷史的高度來看,從隋末至唐初一直動蕩不安的東南邊陲,經(jīng)過陳政父子長達四十余年的整治,終于獲得社會安定、經(jīng)濟繁榮,為迎接“盛唐”的到來夯實了東南一隅的社會根基。以陳元光為代表的初唐后期東南邊陲開拓者們的詩作,可稱之為唐代東南之邊塞詩。由于其作者陳元光等人皆生于公元7世紀,與中國文學(xué)史上以高適、岑參為代表的盛唐邊塞詩派(大多出生于公元8世紀)相較,時間要早幾十年,因而,將其稱之為唐代邊塞詩之先聲該是恰當(dāng)?shù)摹_@樣,人們展讀唐代邊塞詩時,躍入眼簾的將是南北雙峰并峙的壯觀:既有北國“忽如一夜春風(fēng)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詩)的雄渾;又有南疆“天開一歲暖,花發(fā)四時春。雜卉三冬綠,嘉禾兩度新”(丁儒詩)的秀美。大唐河山多么令人迷醉!
歷史畫卷自有特色,八閩文苑一代詩宗
東南邊陲開拓者詩作思想內(nèi)容的鮮明特色如上所述,是強烈的忠君愛國高尚情操與勇斗頑兇“用夏變夷”保境安民的責(zé)任擔(dān)當(dāng)。其在藝術(shù)風(fēng)格上則各有特色。陳元光詩是質(zhì)樸的語言與大量歷史典故的運用?!对娊?jīng)》《易經(jīng)》《禮記》《論語》《史記》《文苑英華》《十三經(jīng)疏注》等經(jīng)典著作中的故實比比皆是,讓讀者讀其詩而生聯(lián)想,從聯(lián)想中獲得深刻的啟示。茲舉一例。漳州州治設(shè)立之后,朝廷恩準在云霄建置州第,名為“燕翼宮”。落成之日,陳元光百感交集,豪情滿懷,即興創(chuàng)作《落成會詠》二首。在描摹宮殿雄偉壯觀的諸多句子中有此二句:“凌煙喬木茂,獻寶介圭崇。”其中除“獻寶”指的是燕翼宮所在今云霄城西獻寶山之外,其余皆有出處?!傲锜煛毕抵柑铺陔方☉覓旃Τ籍嬒竦牧锜熼w,乃皇上恩賜勛臣的殊遇所在;“喬木”“介圭”兩典出于《詩經(jīng)》?!皢棠尽痹从凇缎⊙拧しツ尽?,喻建筑物美輪美奐,詩中還含先輩榮華之意;“介圭”系指大玉,源于《小雅·崧高》,乃指古代朝臣晉見皇帝時雙手捧在胸前的玉圭。兩句大意為:感謝皇上把自己視為勛臣,賞賜華麗的宮室,托付戍邊的重任。以上典故的運用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對李唐王朝的感恩之情。在文學(xué)創(chuàng)作領(lǐng)域,只有學(xué)識淵博者才能善于用典。即杜甫謂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丁儒詩僅存二首,特色鮮明。其寫景抒情善用鋪排,語言華美,絢麗多彩。
遺憾的是,長期以來以陳元光為代表的這個東南邊陲開拓者詩群在文學(xué)上的貢獻被人們忽視了。今天在漳州和臺灣地區(qū)祀奉“開漳圣王”的廟宇多達600余座,信眾多達2000余萬,而且每年冬季其后裔按例前往虔誠祭拜;但從目前來看,人們緬懷的主要是陳元光“開漳”的武功文治,似乎尚未把他看做初唐的杰出詩人,注意到他在唐代詩壇上的重大貢獻。究其原因,主要是其作品長期以來未能廣泛流傳。《御定全唐詩》僅錄3首,而其大部分均存于譜牒或“府志”“縣志”。其中存于《穎川陳氏開漳族譜》多達43首(含殘句2)。由于宗族譜牒歷來僅限于族人在特定的時間展示閱覽,平時秘不示人,這樣陳元光《龍湖集》的大部分作品就未能為世人所知了。丁儒詩存于《白石丁氏譜》、陳政詩存于《穎川開漳陳氏云霄族譜》同樣長期束之高閣。許天正《全唐詩》僅存1首,亦難引人注目。由于上述以及其他種種原因,長期以來研究閩詩的學(xué)者文人在論及閩詩時均未能將以陳元光為代表的此一東南邊陲開拓者詩群的作品列入。例如《全閩詩錄》。其中清人鄭杰等輯錄、陳衍補訂的《閩詩錄》收入的唐代詩作始于薛令之(神龍元年進士)。陳元光、許天正、丁儒無一入選?!度}詩錄》的編纂大約始于清嘉慶三年(1788)之前。閩人鄭杰畢其一生未能完稿,至清末陳衍為其補訂唐、五代、宋、金、元部分,名曰《閩詩錄》,于宣統(tǒng)三年(1911)刊成。鄭、陳二位學(xué)界泰斗不可能沒有拜讀過《御定全唐詩》吧!康熙四十四年(1705)曹寅奉旨主持、彭定求等十人參預(yù)修訂此書,卷帙浩繁,多達900卷。其中第45卷分別收錄陳元光詩三首,許天正詩一首;第215卷收錄薛令之詩一首。為什么《閩詩錄》只收薛令之的詩呢?原因可能就出在“《御定全唐詩》作者小傳中”的籍貫介紹:陳元光“光州人”,許天正“汝南人”,薛令之“閩之長溪人”(以上介紹分別見于《全唐詩》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第一版第一函第九冊第140頁、第三函第十冊第507頁)鄭杰、陳衍都忽略了陳元光“開漳州為郡世守刺史”,他同其“副使”許天正入閩后即落籍漳州且在當(dāng)?shù)胤毖茏訉O的事實;他們還忽略了薛令之祖籍河南高陽,同陳元光、許天正一樣由北南遷的事實。因而,此后在福建文學(xué)史上就有如下現(xiàn)象。陳衍在《補訂〈閩詩錄〉敘》中寫道:“文教之開,吾閩最晚,至唐始有詩人。至唐末五代,中土詩人時有流寓入閩者,詩教乃漸昌,至宋而日益盛?!苯旮=ㄎ氖佛^編印的《全閩詩錄》(福建省文史研究館整理,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9月第一版)乃鴻篇巨制,其“前言”在引錄上述陳語后,接著說:“清人鄭杰簒《閩詩錄》,所收閩人創(chuàng)作之詩,即始于長溪縣(今福安廉村)的薛令之。薛為當(dāng)初全閩第一進士,以他為閩詩的開篇人物確有象征意義?!苯裉炜磥恚@些看法是很值得商榷的。
從福建詩歌發(fā)展史上看,據(jù)《全閩詩錄》中陳衍補訂的《閩詩錄》甲集所錄唐代詩人,屬初、盛唐時期者,僅鄭露、薛令之、林披、繆神童(即《全唐詩》繆氏子)、江妃5人,存詩僅7首,(其中薛令之3首,其他4人各1首)。但根據(jù)筆者探究,同期福建詩人10名,分別是:鄭露、陳政、陳元光、許天正、丁儒、薛令之、林披、江采蘋(江妃)、周萬、繆氏子,存詩計67首。其中陳元光52首(含殘句2)、薛令之6首、丁儒2首,其他人均僅1首(阮蔚蕉《唐五代福建詩人初識》,載《文學(xué)月報》2018年第7期第108—110頁)。顯而易見,在初、盛唐近150年中以陳元光為代表的東南邊陲開拓者詩群4人存詩計達56首,占同期閩人詩作近84%,其中陳元光占近78%。由是觀之,這一詩群應(yīng)是福建詩歌發(fā)展的奠基者!誠然,鄭露出生年代要比陳政父子早一些,但其存詩僅1首五言古絕,題《徹云澗》,描寫莆田境內(nèi)一處山泉,形象生動,但畢竟篇幅短小,未能深刻反映社會生活?!堕}詩錄》擺在唐代首位的薛令之為玄宗時代人,比陳元光至少晚生二三十年。其詩反映了一定的社會生活,但從總體上看難與陳元光比肩。
由是觀之,可以認為:一是“開漳圣王”陳元光既為守邊統(tǒng)帥,又為杰出詩人,其為閩詩“開篇人物”最有資格,亦確有“象征意義”;二是肯定了陳元光的文學(xué)地位之后,就有充分理由斷定“中土詩人”入閩者,并非始于“唐末五代”,而是始于初唐時期陳政、陳元光父子等人。對此,閩南師范大學(xué)湯漳平教授持有相近觀點:“閩南文化早于閩東文化,在唐代已經(jīng)形成,它的奠基人即為唐初率領(lǐng)中原移民入閩的陳政、陳元光父子。”(《對閩南文化的一點看法》,載《福州大學(xué)學(xué)報·社科版》2008年第二期第13頁)。
基于前述,誠望有關(guān)專家學(xué)者們在修訂《福建文學(xué)發(fā)展史》《中國詩歌發(fā)展史》時,充分重視以唐初陳元光為代表的東南邊陲開拓者詩群的文學(xué)貢獻,并給予應(yīng)有的歷史地位。同時,誠望散居閩、粵、臺各地的陳元光、許天正、丁儒的后人和信眾們,在緬懷先人時認真閱讀這一詩群的作品,從而更加全面地認識先人的豐功偉績,弘揚祖德宗風(fē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