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云
《護生畫集》
作者:豐子愷
出版方:上海譯文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2年9月
讀巴金老人的《隨想錄》,其中《懷念豐先生》一文,談到了豐子愷先生在他腦子里的形象:一個與世無爭、無所不愛的人,一顆純潔無垢的孩子的心。
豐子愷(1898—1975)師從弘一法師(李叔同),以中西融合畫法創(chuàng)作漫畫以及散文而著名,是我國著名的散文家、畫家、文學家、美術與音樂教育家。他的兒童漫畫系列充滿了童趣,溫馨感人,讓人們感受到日常生活的寧靜與美好。
豐子愷曾在《談自己的畫》中這樣寫道:“我的畫既不模擬什么八大山人、七大山人的筆法,也不根據(jù)什么立體派、平面派的理論,只是像記賬般的用寫字的筆來記錄平日的感興而已?!闭沁@種“記錄平日感興”的風格,使豐子愷的畫永遠呈現(xiàn)最真切的生活,有回味無盡的詩意、美感和人情味。
李叔同(1880—1942)是我國著名的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更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家喻戶曉的《送別》歌就出自李叔同。李叔同也曾是豐子愷就讀的浙江第一師范學校音樂美術老師。李叔同出家之后,號弘一,后被人們尊稱為弘一法師。豐子愷也受到弘一法師的影響,信了佛教,成了居士。更在弘一法師的影響和幫助下,編印《護生畫集》,勸導世人戒殺放生。
翻閱豐子愷畫、弘一法師等書的《護生畫集》,我感到了一種震撼。這要有一顆怎樣的悲憫之心,才能在乎著這世上雞、鴨、豬、牛等動物的生死。怪不得巴金老人說豐子愷有一顆純潔無垢的孩子的心,無所不愛。這正是實現(xiàn)了弘一法師說的,《護生畫集》應該以優(yōu)美柔和之情調(diào),讓看畫的人產(chǎn)生凄涼悲憫的感想,這才有藝術的價值。
記得小時候,母親每次殺雞殺鴨都要念念有詞:雞呀雞呀你莫怪,你是人間一碗菜。鴨呀鴨呀你莫怪,你是人間一碗菜。那時小,不懂得母親為什么這么做。再后來,信佛的母親就不殺生了,連在菜場指著活禽說要這一只都不行。母親說,它們也是生命,它們都知道的,它們會怨恨的。這就是所謂現(xiàn)實版的“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以至于現(xiàn)在的我,因為母親的影響,也不再買活禽,更不會指著那些籠子里的活禽說:我要這一只。甚至看到電視上人們將圈養(yǎng)的羊和豬拖去宰殺時,也會同情感嘆一番:真可憐。
《護生畫集》是一幅畫和一幅文字相配,一共六集,450幅畫。原計劃從1929年弘一法師50歲起,每十年作一集,各為50幅、60幅、70幅、80幅、90幅和100幅,與弘一法師年齡同長。1942年弘一法師去世后,則由其他人書寫文字,因此,《護生畫集》第一、二集由弘一法師配字,第三集由葉恭綽先生配字,第四、六集由朱幼蘭先生配字,第五集由虞愚先生配字。從1929年開始畫集出版,到1979年出版結束,歷時半個世紀。
豐子愷先生對動物的愛護,對弱小生命的憐憫,都在畫里。豐子吟在《后記》中介紹豐子愷畫護生畫的原因,談到豐子愷一直強調(diào)的“護生”是為了“護心”。豐子愷先生說,我們所愛護的,其實不是禽、獸、魚、蟲的本身(那是小節(jié)),而是愛護自己的心(這才是大節(jié))。他又說,無緣無故踩死一群螞蟻,不可。不是愛惜幾個螞蟻,是恐怕將來殘忍成性。這就是小節(jié)成就大節(jié),小善成就大愛。
《護生畫集》一直只在佛教界免費發(fā)行,東南亞一些寺廟也有《護生畫集》專供結緣,也是免費贈送。直到1993年,海天出版社出版了第一套完整的《護生畫集》,才開始在大陸的新華書店標價供應,也就是從寺廟走向書店,從佛教徒走向群眾,成為男女老幼的讀物。有的人買回去,給孩子講解,教育他們要愛護動物,不要殺生。
可是,就是這樣一部倡導“和平、仁愛、悲憫”的作品,在“文革”中成為迷信出版物,豐子愷也被扣上“漏網(wǎng)右派”的帽子。巴金老人在《懷念豐先生》中說,我們有時一起參加學習,他發(fā)言不多。今天我還隱約記得的只是他在1962年上海二次文代會上簡短的講話,他擁護“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藝方針,他反對用大剪刀剪冬青樹強求一律的辦法,他要求讓小花、無名的花也好好開放。三個月后他又發(fā)表了散文《阿咪》。做夢也沒有想到的,不多久之后,他的講話,他的漫畫(《阿咪》的插圖—“貓伯伯坐在貴客的后頸上”)一下子就成了“反社會主義”的毒草,遭到批斗貼大字報。但是,就是在這樣惡劣的環(huán)境下,預感到時日不多的豐子愷,將1979年要畫的《護生畫集》最后一集100幅畫,冒著風險提前到了1973年,實現(xiàn)了他對恩師弘一法師的承諾:“世壽所許,定當遵囑”。
1975年9月15日,豐子愷逝世。1979年,《護生畫集》一至六集在新加坡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