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刑事訴訟中被害人的權利保障一直是學界討論的熱點??v觀刑事訴訟法及司法實踐,在被害人權利保障方面確有一些問題甚至缺陷尚待完善。本文從被害人定義出發(fā),闡釋了刑訴中被害人權利保障的意義,同時堅持問題導向,通過對被害人上訴權、知情權等五個方面所存在問題的具體闡述提出完善措施,從而更好的保障被害人的合法權益。
關鍵詞:刑事訴訟;被害人;權利保障
一、刑事被害人相關概念辨析
(一)刑事被害人
結(jié)合相關學界觀點,刑事被害人應符合以下條件:首先,被害人是真實存在的,他(她)是由于外人的違法犯罪行為遭受了損害的人。當然,被害人被侵害的應當是刑法所保護的法益;其次,被害人必須是犯罪行為所直接針對的,同時也必須是具體權利義務的享有者和承擔者;最后,要有與之對應的加害人,拿自殺行為而言,對于純粹的自殺行為沒有相應的加害人,則自殺者不能成為刑事被害人。
(二)刑事被害人的地位
在大陸法系國家,由于奉行職權主義,對于被害人的訴訟地位一直處于抑制狀態(tài),更有甚者如日本直接沒有賦予被害人當事人的訴訟地位。我國立法者通過對比兩大法系并結(jié)合具體國情,于1996年在《刑事訴訟法》的修訂過程中賦予了被害人的當事人地位,但是相對于被告人權利不均,行使受限。
(三)刑事訴訟中的被害人
從廣義上講,學界對于刑事訴訟中的被害人進行了如下劃分:1、公訴案件中的被害人;2、在自訴案件中提起刑事訴訟的被害人;3、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遭受物質(zhì)損失的被害人。而狹義的被害人僅指上述第一類。本文所闡釋的刑事被害人特指狹義的被害人。
二、刑事被害人權利保障的必然性
(一)是貫徹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的必然要求
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在2004年入憲意味著其他法律應將這一原則貫徹始終。對于刑訴法,其運用了大量條文表示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權的尊重和保障而言,被害人的權利保護則過于稀少。即使2018年我國刑事訴訟法通過修改對刑事訴訟被害人的權利進行了擴充,仍沒有改變側(cè)重于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權保障的狀況。筆者認為,只有加強被害人的權利保障,使尊重和保障人權平等及于被害人,才能更好的體現(xiàn)國家尊重和保護人權的要求。
(二)是實現(xiàn)法的價值的必然要求
法的基本價值包括六種,其中人權和正義具有重要的價值地位。在當前的司法環(huán)境下,刑事加害人與被害人的權利保障并不均衡,對于法的價值的實現(xiàn)造成了阻礙。筆者認為,只有對刑事被害人的訴訟權利進行保障,使之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權利具有對等性,受到同等重視,才能更好的實現(xiàn)法的價值,才能真正意義上提高司法公信力,才能讓每一個人民群眾在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三、刑事被害人權利保障問題探究
根據(jù)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在立案偵查階段刑事被害人享有報案、控告、申訴、申請回避、獲得正當詢問、對公安機關不立案的救濟等。在審查起訴階段,被害人對不起訴決定不服,可以自收到不起訴決定書后7日內(nèi)直接向做出不起訴決定的上一級人民檢察院申訴等。審判階段,被害人經(jīng)審判長許可,可以向被告人發(fā)問,可以對證人鑒定人進行發(fā)問,庭審中對證據(jù)進行宣讀后,審判人員應當聽取被害人的意見等。雖然賦予刑事被害人這些權利,但在現(xiàn)實的實踐中存在著許多問題。
(一)刑事被害人不能切實享有獲得法律援助的權利。
在司法實踐中,律師不僅可以使被害人更加了解案情,為被害人爭取利益,而且可以對檢察機關、法院的訴訟活動進行有效的監(jiān)督,更好的維護被害人的合法權益。雖然我國《法律援助條例》第11條第(二)項規(guī)定了經(jīng)濟困難的被害人可以申請法律援助,但由于沒有法律的強制性保障,在司法實務中刑事被害人獲得法律援助的情況較為罕見。
(二)被害人物質(zhì)補償?shù)貌坏奖U稀?/p>
刑事被害人除了可以通過刑事訴訟結(jié)果得到賠償外還可以通過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獲得賠償,即可以獲得雙重賠償。但在偵查機關沒有偵破案件的時候,被告人及其負有賠償責任的人沒有償還能力的時候,被害人的損害得不到足額賠償或賠償。不僅如此被害人因為打官司還耗費了金錢和時間,如果國家和社會不給被害人一些救助,很容易會讓被害人產(chǎn)生困惑、逆反心理做一些危害社會秩序的舉動。
(三)公訴案件的被害人沒有上訴權。
刑事訴訟法詳細規(guī)定了被告人的上訴權,甚至進行了延伸,即經(jīng)過被告人同意的前提下,其辯護人和近親屬都可以提起上訴。不僅如此,還對被告人的上訴權予以強制性保護。但被害人不服未生效第一審判決的,只能請求人民檢察院提起抗訴,是否能引起二審還要看人民檢察院做出的決定。此時,被害人的訴訟權利與訴訟地位不對等,不利于對被害人的人權保障。
(四)知情權沒有得到充分保障。
作為被犯罪行為直接侵害的受害人,讓犯罪人受到應有的懲罰愿望十分強烈,但該愿望的實現(xiàn)是以被害人享有知情權為前提的。我國刑訴法中雖然規(guī)定了被害人的知情權,但規(guī)定的比較零散,內(nèi)容也不全面。在立案偵查階段,如果案件沒有立案,公安機關會把不立案的理由通知被害人,被害人如果不服的,刑訴法中規(guī)定了救濟措施,但是立案后在偵查階段的時候,是否找到了犯罪嫌疑人?犯罪嫌疑人是否被采取了強制措施?采取了什么強制措施等,是不是要通知被害人,法律并沒有的明文規(guī)定。在審查起訴階段,沒有規(guī)定人民檢察院將案件審查進展告知被害人;在審判階段,被害人也沒有獲得和被告人相對應的知情權。
(五)缺乏對被害人及其近親屬人身安全保障及心理救助措施。
被害人和公訴人同屬原告方,一起擔任著控訴職能。被害人是見證犯罪事實 的人,其真實有效的陳述有利于查明案情,提高公安機關偵查的效率。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被害人及其近親屬可能會受到犯罪嫌疑人或者其近親屬的威脅或者是毆打、恐嚇。被害人基于恐懼等可能會虛假陳述,讓犯罪嫌疑人逍遙法外,不利于實現(xiàn)國家打擊犯罪的目標。我國刑訴法只規(guī)定了公安機關應該保障報案人、控告人、舉報人及其近親屬的安全,但是沒有規(guī)定如何進行保障工作。這種法律規(guī)定的不全面性很有可能使這些義務成為一紙空談。被害人及其近親屬的安全得不到切實保障,會阻礙被害人參與訴訟活動的積極性。在審查起訴和審判階段被害人同樣會遇到這樣的問題。與此同時,我國沒有一個系統(tǒng)的對被害人及其近親屬的心理救助的制度。被害人因暴力行為遭受了肉體和精神上的痛苦,產(chǎn)生了心理創(chuàng)傷,在接受偵查機關一遍又一遍的詢問時又會遭受二次傷害,而且被害人的近親屬因被害人遭受傷害后會感受到心理痛苦。被害人及其近親屬的嚴重的心理損害如果得不到及時救助,被害人或者其近親屬的痛苦得不到釋放,長期的壓抑可能會走向犯罪。張扣扣案就是典型的由被害人兒子的身份轉(zhuǎn)化為殺人犯,所以建立一套對被害人及其近親屬的心理救助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四、刑事被害人權利保障的完善建議
(一)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體系。
目前,我國并沒有從立法層面制定出一份全國性的刑事被害人救助的法律,僅僅是出臺了一些政策。例如,2009年制定下發(fā)的《關于開展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的若干意見》是由黨和國家層面出臺的政策,一些省級、地級市黨和國家機關制定了關于刑事被害人的救助的實施方法[1]。僅僅有這些政策并不能解決刑事被害人救助問題,而且在實踐中各地司法機關沒有強制性的法律作為依據(jù),開展工作的標準不一,致使不能達到應有的效果。因此,加快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體系是非常重要的。
1、建立我國被害人法律援助制度。將刑事被害人法律援助問題,納入法律。明確刑事被害人獲得法律援助所具有的條件。對提供法律援助的機構和律師的條件進行明確的規(guī)定等。
2、建立刑事被害人國家救助制度。首先,應從立法層面制定國家補償法,做到有法可依。其次,設立獨立的能夠協(xié)調(diào)各方的刑事被害人補償委員會和刑事被害人救濟委員會,由前者行使國家補償?shù)牟枚?,后者行使權利救濟的功能[2]。最后,對兩個機構的工作進行監(jiān)督。由于人民檢察院對案件比較清楚,可以由檢察機關為主對這兩個機構進行監(jiān)督。不僅如此還可以通過網(wǎng)絡、報紙等途徑展示各個被害人的救助明細,將工作的內(nèi)容透明化,接受社會監(jiān)督。
(二)賦予公訴案件被害人有條件的上訴權。
被害人擁有獨立的上訴權獨立的啟動二審程序,是對被害人當事人地位的重要體現(xiàn),也是對被害人權利保障的必要措施。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其一,由法律明文規(guī)定被害人的上訴權,明確規(guī)定行使上訴權的主體是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若是被害人死亡的,其近親屬有獨立的上訴權。其二,明確規(guī)定法院在一審判決后當庭口頭通知或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書面通知被害人行使上訴權的時間期限和需準備的材料,明確人民檢察院對上訴主體的協(xié)助義務。其三、在刑事訴訟中公訴人行使主要控訴職能,被害人的上訴權應該是在向檢察院請求抗訴后,對檢察院不予抗訴的決定不服時行使,被害人的上訴權不得干擾公訴機關的抗訴。
(三)完善被害人的知情權
對知情權的完善至少應包括以下內(nèi)容:首先,從立法上增加被害人知情權的內(nèi)容,通過詳細的規(guī)定知情內(nèi)容。其次,“無救濟無權利”,要從立法層面規(guī)定相關責任人員未履行告知義務而應承擔的法律后果。最后,規(guī)定人民檢察院負責監(jiān)督,規(guī)定被害人知情權受到侵害的救濟途徑,例如,在立案偵查階段,如果被害人認為知情權沒有得到保障,該告訴的沒告訴,可以向公安機關進行投訴,公安機關應該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給予答復告知調(diào)查結(jié)果和處理意見。
(四)明確對被害人及其近親屬人身安全保障和心理救助的具體措施
對被害人及其近親屬人身保護十分重要,主要有以下幾個實施要點:其一,從立法層面規(guī)定被害人及其近親屬受到安全威脅有權向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尋求保護。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收到被害人的請求后書面通知公安機關,告知公安機關在規(guī)定期限內(nèi)予以處理,同時告知請求人向指定公安機關進行說明情況。在被害人、或者被害人的近親屬參與庭審時,為了減少被害人或者其近親屬的顧慮,提高他們參與庭審的積極性,可以由法律賦予被害人選擇出庭方式的權利,可以通過視頻、電話等本人不在現(xiàn)場的方式參與訴訟,也可以在審廳專門安置一個可以看到庭審現(xiàn)場的直播的房間,被害人進行變聲等方式表達意見,進行辯論。其二、公安機關應該對犯罪嫌疑人的危險性進行評估,視情況給予被害人及其近親屬不同保護。其三、由法律規(guī)定公安機關未盡到安全職責的所承擔的責任,并規(guī)定刑事被害人有權要求未盡到安全義務的偵查機關進行賠償。
對被害人及其近親屬心理救助,筆者認為,司法機關應當設立專門刑事被害人及其近親屬心理救助機構,并建立一支高素質(zhì)的專業(yè)的心理治療師團隊[3],然后用科學的方法對其進行免費的心理治療,幫助其盡快回歸正常的生活,同時建立對被害人、被害人近親屬長期跟蹤方案,對沒有康復或出現(xiàn)復發(fā)的人進行再救助。
參考文獻:
[1]張云霄.我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規(guī)范現(xiàn)狀與剖析[J].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9(04):139-144.
[2]盧希起《刑事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研究》.
[3]陳茜.論刑事被害人近親屬心理救助問題——以張扣扣復仇殺人案為例[J].法制與社會,2019(15):218-221.
作者簡介:
姓名:王雨雪(1995年7月),漢,學歷:碩士研究生,單位:石河子大學,研究方向:法律(非法學) 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