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北中原殷墟出土的甲骨文里,你就是把全部的龜甲翻個底朝天,也找不到這個小小的“芋”字,文字比它本身走來得要晚一些。
我開始把它的來歷想象成一出鄉(xiāng)村傳奇:
最早,是在很遠的一天,我們北中原的先民在田野或荒無人煙之地苦旅,忽然,看到了那種未曾見過的大葉子,于是,發(fā)出驚嘆的語氣詞——“吁”!
再于是,這種植物就開始叫“芋”了。這就是它的來歷。
當然,還得給漢字戴上一頂遮雨的草帽。中國漢字有個規(guī)律,凡帶草字頭的,都是綠顏色的漢字,能發(fā)芽的漢字,能種下的漢字。
這是我賦予這種植物誕生記的小引子,自然是禁不起推敲的。我只不過想用文字把它打扮一下,好讓芋穿著由一片片大綠葉子組成的衣服出場而已。
芋因充滿鄉(xiāng)土情結(jié)而可入畫。我是首先看到齊白石畫的芋葉,其后,才看到真芋的。在一方小小的郵票上,那芋的肥大枝葉幾乎延伸到方寸之外了。滴下的露水,正在深淺分明的葉子上流淌。一邊,還有兩只歌唱《秋風(fēng)頌》的蟋蟀。
初春,母親常常會在集市上買些小芋頭。大的煮熟,讓我們蘸著小碟子里的白糖吃。小的也不丟,留下來。我看到一個小筐里放著一堆小芋頭,一個個頂著綠芽。原來母親要種。
芋頭開始在院子里發(fā)芽,抽枝時還要隨著培土。等到長大時,芋的風(fēng)姿有點像陸地上生長的荷葉,大葉子在晚風(fēng)中緩緩搖曳。有串門的人也“吁——”:
“你們怎么種了一院子藕啊?”
中國的芋頭可能要數(shù)廣西荔浦芋頭最大最好。據(jù)說過去都是貢品。母親生前,我們?nèi)易谝黄穑催^那個關(guān)于劉墉的喜劇,荔浦芋頭作為角色在里面出場過。那時,曾有黃昏里開心的笑聲。
有一年,我隨一個旅行團到過荔浦,專門在一個小火爐前買過一個芋頭,雙手捧著,邊上車邊吃,干,面,掉粒,惹得一車人看我的貪相。別人告訴我,桂林那邊也有賣的。
等到從桂林回中原,臨上車時,想給母親買個帶回去,卻怎么也見不到芋頭的影子了。
后來冬天,在北中原的小鎮(zhèn)菜市場上,見到了這種荔浦芋頭,是從南方運來的,我毫不猶豫地買了兩個,讓母親嘗嘗。
母親嫌太貴。
“不貴,芋頭都是坐火車來的,那么遠?!?/p>
母親還用刀片削下幾塊,說留下來種種試試吧。她以為還會像過去在集市上買的小芋頭呢,一個個都聽她的話。
來年,荔浦芋頭沉默,都沒有發(fā)芽。
(馮 杰/文,選自《泥花散帖》,百花文藝出版社2016年1月版,有改動)
米豆的批注①:
“吁”這個感嘆詞相當于我們今天的“哇”,朗讀時聲音可以由低到高再到低,而且拖得較長,是一種驚嘆的語氣。
米豆的批注②:
母親種小芋頭,可能是想把喜歡的:稀奇食物留在一家人的生活里吧。
1.你學(xué)著米豆的批注①,給這里的“吁”寫了批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受米豆的批注②的啟發(fā),你對母親種荔浦芋頭的心理也做了推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看到文中漢字與植物的關(guān)系時,米豆和你都很興奮,你們不禁聊了起來。(4分)
米豆:真有意思,用文字打扮的“芋”是什么樣的呢?
你:(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米豆:原來,“芋”的穿戴這么好看?。∵€有,帶草字頭的字會發(fā)芽生長這一說法很新鮮,讓我聯(lián)想到《小石潭記》中“青樹翠蔓”的“蔓”字,我好像看到了碧綠的藤蔓不斷牽延垂掛、在風(fēng)中搖曳的樣子。
你:你說得真好,我也想起《陋室銘》中的“苔”字,它仿佛讓我看到(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普通的植物一旦入了詩畫,就特別有神。米豆覺得文中齊白石先生筆下的“芋”很有活力;小軒讀到一首古詩,說其中的“芋”也一樣。畫家和詩人是怎么做到的呢?你說給他倆聽。(4分)
秋日漫興
[清]沈瑾學(xué)
小小一村三十家,家家結(jié)個竹籬笆。
田角綠擎芋頭葉,豆棚黃上絲瓜花。
老牛雖瘦不偷力,濁酒譬無聊免賒。
最是網(wǎng)船相識熟,尋常買得賤魚蝦。
(選自《新編清詩三百首》,江蘇古籍出版社1995年3月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及解析見第4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