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楊 王國棟 傅兆水 徐 飛 李興美
(南京市紅山森林動物園,南京,210028)
雙垂鶴鴕(Casuariuscasuarius)又名南方鶴鴕或食火雞,屬鶴鴕目(Casuariiformes),鶴鴕科(Casuariidae),鶴鴕屬,分布于新幾內(nèi)亞和澳大利亞北部的雨林中,能奔跑,善跳躍,性機警且兇猛[1]。國內(nèi)有關(guān)雙垂鶴鴕的研究僅見行為觀察[2-4]、自然繁殖[1,5]及圈養(yǎng)雙垂鶴鴕的籠舍設(shè)計[6]等。雙垂鶴鴕在圈養(yǎng)條件下自然繁殖一直較為困難,人工育雛未見報道。2019年5月23日—6月3日南京市紅山森林動物園人工孵化組成功孵化5只雙垂鶴鴕,與此同時雙垂鶴鴕自然孵化組在孵化中后期恰遇暴雨天氣,將卵取出繼續(xù)人工孵化,6月13日—17日先后出雛3只,將8只雛鳥同時進行人工育雛,最終成活7只。南京市紅山森林動物園近年來在自然繁殖技術(shù)上已經(jīng)越來越成熟,2019年將人工孵化和人工育雛這一難關(guān)突破,填補國內(nèi)相關(guān)方面的空白,為同行提供一些數(shù)據(jù)參考。
雙垂鶴鴕的孵化時間一般為47—54 d[7],孵化進行到40 d左右的時候應提前做好人工育雛的準備工作,將破殼的卵轉(zhuǎn)移至出雛機中,直到雛鳥出雛,并在出雛機中放置24 h后方可移入育雛室[3]。在雛鳥出殼雛羽干透后,對其臍部進行檢查并用碘酊擦拭消毒,稱量體重后放入保溫箱內(nèi),留置24 h后再移至育雛室。保溫箱溫度控制在34.5 ℃左右,濕度在40%—60%。
雛鳥在出雛24 h內(nèi)活動少,嗜睡,站立和行走能力不佳,而后慢慢增強轉(zhuǎn)入育雛室。育雛室共4間,均有內(nèi)室和外運動場,相鄰內(nèi)室之間設(shè)有40 cm×60 cm推拉門,便于竄籠,外運動場為水泥地面,頂部有遮陰植被。夜間將雛鳥收至內(nèi)室并打開加熱裝置控制室溫在25 ℃左右,直至6月初夜間氣溫達25 ℃后全天脫溫飼養(yǎng)。
南京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雨水多濕度大,“黃梅天”沖洗或消毒育雛室時需通風2—3 d地面積水才能干,采用4間育雛室輪換使用的方法,可減少濕度過大造成雛鳥生病的可能。育雛室門口設(shè)消毒墊,非育雛人員不得隨意進出育雛室。除每日打掃衛(wèi)生外,每周對育雛室、打掃工具及食盆水盆等進行2次化學消毒,3周1次火焰消毒。雛鳥消化能力差,喜食糞便中食物殘渣,建議每天清掃3—4次。
人工孵化組出雛的5只雛鳥與自然孵化組出雛的3只雛鳥,其親本是園內(nèi)澳洲區(qū)的2號繁殖組。由于從親鳥產(chǎn)卵到人工入孵時間跨度較大,8只雛鳥出雛時間差異也較大,所以根據(jù)情況將其分為2個育雛小組飼養(yǎng),這樣既便于標記區(qū)分,也便于飼養(yǎng)管理。一號組為人工孵化組的5只雛鳥,用尼龍扎帶扎于腿部做標記并命名為1號(左腳白色)、2號(無標記)、3號(右腳白色)、4號(右腳黑色)、5號(左腳黑色);二號組為自然孵化的3只雛鳥,將其命名并標記為6號(無標記)、7號(左腳白色)、8號(右腳白色)。用尼龍扎帶標記需注意松緊度應適宜,扎帶邊緣要處理得當以防劃傷鳥腿,最重要是雛鳥生長速度快,一定要及時更換?,F(xiàn)將8只雛鳥的基本情況整理見表1。
雛鳥出殼后24 h內(nèi)不吃不喝,24 h 后移入育雛室,為幼雛提供飲水;出殼 48 h 后,為幼雛提供食物,食物種類包括蘋果、西紅柿、獼猴桃、紅棗、西瓜、面包蟲、鳥糕及適量微量元素和維生素[8]。雛鳥 3—30日齡,早中晚各投喂1次,30日齡以后,早晚各投喂1次,雛鳥育雛日糧組成以及營養(yǎng)成分見表2。
除以上日糧外,50—70日齡,每只雛鳥每周喂食1次面包蟲,71—90日齡,每只雛鳥每周喂食2次面包蟲,每次控制在10條左右。每天還會給雛鳥添加“營養(yǎng)粉”,“營養(yǎng)粉”是由21金維他、葡萄糖酸鈣片、媽咪愛、維生素B片、維生素B1片,維生素C片按照同樣比例研磨混勻制成,每餐適量添加以保證雛鳥攝入均衡的微量元素和維生素。
雙垂鶴鴕是早成鳥,出雛后十幾小時便能掙扎著站立行走,初生雛鳥體重(477.13±27.36)g(n=8),因為初生雛鳥要排出胎便和吸收體內(nèi)殘余的卵黃,同時攝食較少,出生后3—5日齡內(nèi)體重負增長,減重后體重為(434.88±27.13)g(n=8),所減重量占雛鳥初重的4.3%—13.1%,雛鳥1—7 d內(nèi)減重曲線見圖1。
之后雛鳥體重逐漸增長,不同日齡增長幅度差別較大。根據(jù)雛鳥的生長情況1—45日齡,隔天對雛鳥進行稱重;46—70日齡,每周對雛鳥進行2次稱重,71—90日齡,1周對雛鳥進行1次稱重。稱重時間8:00—9:00,空腹。體重增長情況見圖2。
由表3可知,日均增重和日均食量顯著相關(guān)(P<0.01),隨著周齡的增加,日均增重和日均食量均呈現(xiàn)增長的趨勢,第4—5周齡,因提高了鳥糕的飼喂量,減少多汁料的量,日均食量呈下降趨勢,但根據(jù)表2可以得出,幼雛對營養(yǎng)成分的攝入增加,因此日均增重及體重繼續(xù)呈上升趨勢,到第8周日均增重達到高峰,之后呈下降趨勢。第9周進入夏季氣溫較高,動物采食量降低,日均食量小幅度下降,提供西瓜解暑降溫,第10周后日均食量呈上升趨勢(圖3)。
表3 雙垂鶴鴕日均增重和日均食量的Pearson相關(guān)檢驗
根據(jù)查閱的資料顯示雙垂鶴鴕雛鳥一般6—8月齡就跟成鳥一樣強壯了,0—3月齡時容易出現(xiàn)問題[7]。雛鳥一般易出現(xiàn)以下幾種情況:撇腿、腿關(guān)節(jié)滑腱、嘔吐、寄生蟲、腸炎、中暑等。
圖1 1—7日齡減重曲線圖Fig.1 Weight loss curves for 1-7 days of age
圖2 7只雛鳥體重增長曲線Fig.2 Weight gain curves of 7 chicks
圖3 日均增重和日均食量的關(guān)系Fig.3 Relationship between average daily weight gain and average daily food intake
2.3.1 撇腿
2號和3號雛鳥在出雛時并沒有出現(xiàn)腿部外撇的情況,置留在保溫箱幾小時后發(fā)現(xiàn)腿部外撇無法站立,后分析是保溫箱底不夠防滑,以致雛鳥試圖站立時造成腿部外滑,于是在保溫箱底加入防滑墊并且用醫(yī)用紗布在雛鳥雙腿間進行捆綁固定,約48 h后雛鳥撇腿癥狀基本恢復,直到站立行走無礙后去除紗布,如有先天腿部外撇的情況也可嘗試此法。
2.3.2 腿關(guān)節(jié)滑腱
出現(xiàn)滑腱的原因比較復雜,主要跟微量元素的缺失和體重增長過快有關(guān),鳥類一旦出現(xiàn)滑腱死亡率較高。補充微量元素多曬太陽對雛鳥有益且必需,通過監(jiān)測其體重增長來評估雛鳥的生長速度,可避免因體重過快增長,增加腿部負擔而出現(xiàn)滑腱。
2.3.3 嘔吐
5號雛鳥在10日齡時出現(xiàn)過3次嘔吐行為,嘔吐物內(nèi)多是未消化的蘋果,日齡過小,獸醫(yī)無法判斷原因。通過減少飼喂量和飼料中蘋果比例,該癥狀消失。
2.3.4 寄生蟲
通過定期的糞檢可以判斷雛鳥的寄生蟲感染情況。雛鳥在1月齡左右出現(xiàn)感染球蟲的情況,通過藥物驅(qū)蟲,加強消毒后沒再出現(xiàn)。
2.3.5 腸炎
雛鳥初期抵抗力差,而且有食糞的癖好,因此比較容易感染腸炎,通過每天多次清掃育雛室,加強日常消毒工作,避免了此類事情的發(fā)生。值得一提的是,雛鳥喜食石子加強消化,但通過查閱資料顯示有雛鳥因采食過大或尖銳的石子而死亡的先例[2],將育雛室進行全面篩查,石子基本清除,此類事件并未發(fā)生。但是這種做法是否合適,值得探討。
2.3.6 中暑
保證日曬的同時也要給鳥提供適當遮陰避免中暑,三伏天氣極端炎熱,除提供足量飲水外,應開長流水供雛鳥洗澡降溫。一旦出現(xiàn)食欲大幅度減退,雛鳥精神不振等情況要及時干預。
嚴格把控育雛期衛(wèi)生及消毒情況,根據(jù)天氣和雛鳥生長狀況及時調(diào)整日糧配方及飼喂量,加強觀察雛鳥異常情況。
0—30日齡,雛鳥消化能力差,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喂食;60—90日齡,氣溫較高,雛鳥食欲下降,調(diào)整為早少晚多的飼喂方式,當氣溫超過35 ℃時,飼喂1 h后應立即清理剩余的食物。
通過體重的監(jiān)測可以評估雛鳥的生長情況,以便及時調(diào)整日糧。體重的變化也能直觀地反映雛鳥的健康情況,便于育雛人員及時干預,制定合適的育雛方案。通常,一般動物的體重增長曲線應最接近logistic 曲線,而本文雙垂鶴鴕的體重增長情況呈典型的指數(shù)曲線,可能是由于雙垂鶴鴕在 7—90日齡時尚處于快速增長期,所以并沒有出現(xiàn)logistic 曲線中描述的緩慢增長期[9]。由于天氣炎熱,防止因抓捕稱重造成應激,有關(guān)雙垂鶴鴕90日齡之后的具體生長情況,有待進一步研究補充。
將雛鳥成群飼養(yǎng),可以讓它們互相學習取食飲水,還可以減少人類飼養(yǎng)帶來的印痕行為。3月齡后可以根據(jù)雛鳥生長情況采取合籠飼養(yǎng),需關(guān)注弱勢雛鳥在群體中的采食情況,避免出現(xiàn)優(yōu)勢個體過量采食劣勢個體采食量不足的情況發(fā)生。合籠前,通過翻肛及采血兩種方式對雛鳥進行性別鑒定,并注射電子芯片作為標識建立個體檔案。
在人工育雛中,4號雛鳥卵黃吸收不好,表現(xiàn)為肚子大,出現(xiàn)體重不增、體型不長等癥狀,經(jīng)過單獨飼喂治療依舊不見好轉(zhuǎn),2019年6月28日死亡,死亡時體重降至394 g,因此弱雛的護理與救治仍是一大難點,需要進一步研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