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慶,孫愛英,靳 麗,姚丹丹
(河南省腫瘤醫(yī)院 河南鄭州450000)
食管癌為臨床常見惡性腫瘤,具有發(fā)病率和病死率高等特點,據調查數(shù)據顯示,我國食管癌發(fā)病率、病死率居世界首位,約占全球總發(fā)病率的50%[1]。目前對早期食管癌臨床主要采用胸-腹腔鏡食管癌根治術治療,雖能有效切除病灶,但患者術后恢復影響因素眾多,為其帶來諸多身心壓力,不利于病情轉歸[2]。支持照顧性需求是以患者為“中心”而提出的一種重要干預模式,其在手術等基本醫(yī)學干預的基礎上可進一步為患者提供全面的社會支持與幫助,有助于改善患者預后效果[3]。本研究選取我院209例老年食管癌患者為研究對象,統(tǒng)計其術后支持照顧性需求簡明問卷(SCNS-SF34)評分,并進行影響因素分析,以制定針對性干預策略。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6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我院209例老年食管癌患者,男120例、女89例,年齡60~87(68.38±4.05)歲。均符合以下選例標準:①均經病理檢查確診,行胸-腹腔鏡食管癌根治術;②年齡≥60歲;③小學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且具備基本讀寫能力;④知情研究并簽署同意書;⑤排除認知功能異常者,既往有精神疾病,瀕死狀態(tài)者。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1.2 方法 采用橫斷面現(xiàn)場調查法,護士均接受相關專業(yè)培訓,熟練掌握調查方法,明確調查目的,調查時由同一組護士使用統(tǒng)一的指導語以自制問卷調查的形式收集患者資料。①基礎資料: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長期居住地、付費方式、功能狀態(tài)(KPS)評分(0~100分,評分越高功能狀態(tài)越好)等;②采用SCNS-SF34進行問卷調查,包括生理和日常生活需求(5個條目)、心理需求(10個條目)、患者照顧和支持需求(5個條目)、衛(wèi)生系統(tǒng)信息需求(11個條目)、性需求(3個條目),采用1~5分,Likert 5級評分法,無需求1分,有需求且目前需求已被滿足2分,少量需求3分,中等需求4分,大量需求5分,評分越高需求越高。共發(fā)放問卷209例,有效回收209例,有效回收率100%。
1.3 觀察指標 ①統(tǒng)計209例患者SCNS-SF34評分;②支持照顧性需求單因素分析;③支持照顧性需求多因素分析。
2.1 SCNS-SF34評分情況 209例患者SCNS-SF34評分為59~80(69.67±9.82)分,生理和日常生活需求評分為8~14(11.03±2.54)分,心理需求評分為18~29(23.12±4.87)分,患者照顧和支持需求評分為7~13(10.58±2.09)分,衛(wèi)生系統(tǒng)信息需求評分為18~23(22.17±4.31)分,性需求評分為1~4(2.77±0.84)分。
2.2 支持照顧性需求單因素分析 見表1。
表1 支持照顧性需求單因素分析(分,
2.3 支持照顧性需求多因素分析 將家庭人均月收入(賦值:家庭人均月收入<1000元=1,家庭人均月收入為1000~3000元=2,家庭人均月收入>3000元=3)、長期居住地(賦值:長期居住城鎮(zhèn)=1,長期居住農村=2)、KPS評分(KPS評分≤70分=1,KPS評分>70分=2)作為自變量;將SCNS-SF34評分作為因變量。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家庭人均月收入≤3000元、居住于農村、KPS評分≤70分為老年食管癌患者術后支持照顧性需求高的關鍵性影響因素(P<0.05)。見表2。
表2 支持照顧性需求多因素分析
胸-腹腔鏡食管癌根治術雖為微創(chuàng)術式,但老年食管癌患者身體機能逐漸衰退,活動能力下降,各項生理功能減弱,術后多需加強護理干預,以促進其恢復。而癌癥患者的支持照顧性需求評估是支持護理的重要部分[4-5]。因此,明確老年食管癌患者術后支持照顧性需求的影響因素尤為關鍵。
本研究中209例患者SCNS-SF34評分為(69.67±9.82)分,其中生理和日常生活需求及心理需求評分較高,分別為(11.03±2.54)分、(23.12±4.87)分,但性需求評分差異較大,與王姍姍等[6]研究結果相似,表明老年食管癌患者在心理、生理和日常生活需求方面需求較高,因此臨床在術后護理過程中應著重關注心理、生理和日常生活等。進一步經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發(fā)現(xiàn)家庭人均月收入≤3000元、居住于農村為老年食管癌患者術后支持照顧性需求高的影響因素(P<0.05)。居住于農村的患者獲取醫(yī)療衛(wèi)生服務資源有限,對食管癌及胸-腹腔鏡食管癌根治術的認知欠缺,致使應對疾病能力、社會支持能力較低,故更渴望得到更多的支持照顧[7]。患者家庭人均月收入為醫(yī)療服務消費預算的主要約束條件,患者對醫(yī)療服務利用量決定于醫(yī)療費用高低,醫(yī)療費用升高可引起相對貧困患者降低對醫(yī)療服務的利用,以致預后恢復不理想,造成生活質量降低,而家庭人均月收入較高者可最大限度滿足自身醫(yī)療需求,面對疾病時經濟、心理壓力相對較低,更傾向于自主采取積極的應對方式,相對可減少支持照顧需求,而收入較低者可用于支付醫(yī)療服務的費用較少,更擔心疾病的恢復會不會受到影響,支持照顧需求隨之增加[8]。此外,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KPS評分≤70分亦為老年食管癌患者術后支持照顧性需求高的影響因素(P<0.05)。食管癌患者KPS評分越低身體功能狀態(tài)差,更易出現(xiàn)癌因性疲乏,術后恢復緩慢,且部分日常生活能力需依賴家屬或護理人員,心理壓力較大,存在較多的支持照顧需求。
老年食管癌患者術后支持照顧性需求較高,且為多方面、多層次的[9]?;颊叩闹饕樟险呖稍诨颊吲c家庭其他成員間及朋友、醫(yī)護人員間起到緩沖作用,以盡量維持患者良好心理狀態(tài)[10]。臨床應對患者及主要照料家屬加強護理健康教育,指導其通過看電視、閱讀書報、聽音樂等轉移注意力,減輕患者心理壓力,講解并發(fā)癥預防措施,術后營養(yǎng)支持策略,提高患者機體抵抗力,將食管癌術后護理方法、飲食注意事項、心理調節(jié)措施等制成小冊子發(fā)放給患者及家屬,囑其認真翻閱,同時可指導患者通過微信公眾號、手機App等網絡平臺獲取食管癌相關護理知識,出院后加強院外隨訪,及時發(fā)現(xiàn)其術后恢復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拓展患者信息獲取途徑,提高對疾病的認知,增強自護能力,促使患者積極應對疾病[11-13]。而對功能狀態(tài)較差者,應進一步加強營養(yǎng)干預,鼓勵其在身體可耐受情況下進行有氧運動,根據自身情況及個人喜好選擇不同強度的運動,如散步、快走、騎自行車、打太極拳等,2次/d,每次20~30 min,以增強心肺功能,提高身體素質,減輕癌因性疲乏,進而改善患者生活質量[14]。
綜上所述,老年食管癌患者術后支持照顧性需求較高,且為多方面、多層次的,家庭人均月收入低、居住于農村、功能狀態(tài)差為其影響因素,臨床應據此實施針對性干預措施,及時調整護理服務,以滿足患者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