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曉紅
我們現(xiàn)在生活的這個時代是一個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理念不斷更新、新鮮事物層出不窮的時代,每天都會產(chǎn)生無數(shù)新的變化和新的機遇,相應的問題也隨之產(chǎn)生,那就是拜金主義、享樂主義、腐朽生活方式的偏激思想對社會風氣造成不良影響,青少年正處于人生觀、世界觀形成階段,缺乏社會經(jīng)驗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極易受到這種不良風氣的影響。特別是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互聯(lián)網(wǎng)以其不可替代的容量和速度優(yōu)勢對處于成長中的青少年學生也極富誘惑力,而在網(wǎng)絡信息中常常夾裹著低俗有害信息及某些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念,這些都會直接影響青少年的政治態(tài)度、道德風貌、價值取向,阻礙我們健康思想的形成,不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觀念與健康的人格。
那么,在我們人生成長的重要階段,我們該如何做呢?
1 擁有良好的行為習慣,是邁向成功人生的第一步
孔子曾經(jīng)說過: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是說小的時候養(yǎng)成的習慣就像人的天性一樣堅固、自然,甚至就變成你的天性了。
英國作家薩克雷曾說:“播種行為,可以收獲習慣;播種習慣,可以收獲性格;播種性格,可以收獲命運。”這些先人、前輩的觀點告訴我們:擁有好習慣、好性格、好心態(tài)在我們人生的成長過程當中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人們常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痹谌松@個舞臺上,最重要的開始就是青少年時期,這時既有年輕的活力,又有少年的稚氣,更有對未來的憧憬,正是個性形成的時期。此時塑造的習慣、性格、心態(tài)都是最為關鍵與重要的。所以,如果你想要在人生這條路上走得順利,就需要在青少年時期打好基礎,塑造完美人生,讓習慣決定你的潛能發(fā)揮,讓性格決定你的人際關系,讓心態(tài)決定你的綜合素質!
2 選擇優(yōu)秀的朋友,讓自己變的更優(yōu)秀
一位名人說過這樣的話:“如果要求我說一些對青年有益的話,那么,我就要求你時常與比你優(yōu)秀的人一起行動,就學問而言或就人生而言,這是非常有益的”。 確實,許多優(yōu)秀的人身上都有值得參考和學習的地方,當你與這樣的人接觸久了,你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在不知不覺中也具備了許多優(yōu)秀的素質。只有跟比自己更優(yōu)秀的人在一起,才能讓自己變得更強,更優(yōu)秀,這不是庸俗,而是你努力向上的力量。
有這樣一句話:看一個人,就要看看他身邊的朋友,然后就知道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了。
古人在論交友時曾說過“朋友有三品,做人有五德”。
一品:摯友如水。
“君子之交淡如水”。如水的朋友不熱烈,不張揚?!盀樯撇挥酥保惆?,讓人感覺雖無十分依賴,卻又不能離開。如關羽之于劉備,似左膀右臂,不離不棄,始終如一。
二品:摯友如粥。
暖暖香甜的一碗清粥,稠粘綿密,相濡以沫,暖身暖心。雖少些精致,也疏于典雅,卻含十分滋味。如粥的朋友在你困頓時,失意時,灰心時,給你以幫助與覺悟。如鮑叔之于管仲?!坝枞∮枨?,唯我知汝”。
三品:摯友如茶。
茶之一味,謂之清雅,謂之高潔。如茶的朋友能陶冶你,提升你。他會和你緣于品,敬于德,惺惺相惜。無須言語亦會相知相融。如伯牙之于子期。高山流水,千古知音。
這就告訴我們,在我們結識朋友或成為別人朋友的時候,一定要成為能夠為他人帶來正能量的人。
3 擁有優(yōu)秀的品德,培養(yǎng)健康向上的人格
在我們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中,“仁義禮智信”是我們從古到今所遵從的人生道德準則,是中國價值體系中的最核心因素,幾千年來,已經(jīng)成為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構成元素,成為全世界華人精神文化的根系,牽動、影響著整個社會道德體系,也提升整個社會的道德水準。
仁者,人二也。指在與另一個人相處時,能做到融洽和諧,凡事不能光想著自己,多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為別人考慮,做事為人為己,即為仁。“仁”是為人的根本,是人的精神家園。這就要求我們做人要有一顆寬容的心,具有一種寬容精神。寬容是一種素質,一種修養(yǎng),也是衡量一個人層次高低的一個標準。
義者,人字出頭,加一點。在別人有難時出手出頭,幫人一把,即為義。說到義,大家很自然會想到“義氣”二字,為朋友甘愿兩肋插刀、赴湯蹈火等,這是落后的封建思想意識,是狹隘的哥們義氣,不是真正的友情,這種友情往往是不分是非、不講原則,重情不重德,講義不講法,極容易陷入一個不辨是非的迷魂陣里,從而害人害己。人之相知,貴在知心,如果不辯是非,不顧后果地迎合朋友的不正當需要,這種義氣就是一種無知和盲從,是與現(xiàn)代文明社會極不相容的。
禮者,示人以曲也。己彎腰則人高,對他人即為有禮。因此敬人即為禮。禮是中華文化的突出精神和美德,提倡人們在人際交往中要有恭敬、謙讓的精神和行為,自覺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素質,保持人際關系的和諧順暢。一個人開始學習做人時,他還沒有學識作為判斷的基礎,所以,先要無條件地遵循禮的規(guī)范,禮儀規(guī)范既有組織社會秩序的效用,又有訓練個人品行的功能。而且,講文明、講禮貌、遵守禮節(jié)也是我們現(xiàn)代人的一種道德規(guī)范要求,是人的一種基本素質的體現(xiàn)。
智者,知道日常的東西也。智的意思通“知”,意思是知道、知識、智慧、聰明、理智、通曉事物的關系、明白事理的意思。古人用這個字是在教給我們成功的方法。要成功得先有智,這也是我們所要追求的和正在追求的。尤其是在當今時代,一個沒有智慧的人是很難取得成功的。
信者,人言也。信就是誠信,信用。誠信是自古以來就備受中華民族推崇的一種人格境界。它要求人們真實無妄、誠實無欺。誠信是一種個人修養(yǎng),又是一種道德行為。一個人只有內心誠實,才能善待父母,善待朋友,進而整個社會才會和睦。因此,誠信既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個民族、國家的生存之基。只有誠信的人,才能心智清明,擇善而從。
仁,義,禮教給我們如何修身,如何成為一個品德高尚的人,智,信教給我們如何在社會上成功。如果一個人不講仁,不講義,做事情也不按套數(shù)來的話,那么他的智慧越多,越不講信用也許他對社會的危害就越大。所以仁義禮是從道德上對一個人進行約束的,只有在道德的約束下智和信才能發(fā)揮作用。一個人才能走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