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沚葶
時光匆匆,轉(zhuǎn)眼這學期已臨近尾聲。這是一個注定不平凡的一學期,因為我承擔了一個不平凡的使命。2017年我在小二班,2018年我依舊在小二班,奇妙的緣份帶著我和一群天真的、可愛的小天使們相遇?;仡欉@一學期的始末,每個孩子從陌生到熟悉,從抵觸集體生活到愛上幼兒園,在這些過程中,孩子們在變化,在成長。而我,也在成長。
九月份,由于孩子們處于分離焦慮期,這個月最重要的就是照顧他們的情緒,幫助孩子們熟悉幼兒園的一日生活。十月份,孩子們的情緒逐漸好轉(zhuǎn),班級工作也隨之開展起來。班級的一切活動都需要孩子的常規(guī)支持,對于一個新班級來說,常規(guī)的建立是至關(guān)重要的。有過入園經(jīng)歷的孩子來自不同的幼兒園,一日常規(guī)都有差異,沒有入園經(jīng)歷的孩子就是一張白紙,一切都是從零開始。每一位老師都會有這樣的感受,孩子常規(guī)建立的過程也是老師最疲憊的階段。意料之中,我也經(jīng)歷了這樣的過程。
那段時間每天在幼兒園中像一個復讀機一樣給每一個孩子重復著常規(guī)要求。在活動開展前要集體講解示范,在活動過程中要個別講解示范,在活動后要總結(jié)提升,這樣的過程每天都在無休止地循環(huán)再循環(huán)。下班回到家,疲憊不堪,不想說話不想做飯,外賣成了我的家常便飯,這樣的生活蒼白得毫無生氣。當角色從老師轉(zhuǎn)換成家長,耐心也已經(jīng)在一天的工作中消耗殆盡,面對和班級孩子同齡的女兒,我減去了她的陪伴時間。沒有了親子游戲,沒有了睡前故事。陪伴她的除了手機就是電視。慢慢地,我在班級里也開始力不從心,面對孩子們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我感覺束手無策。這種消極情緒逐漸腐蝕著我的神經(jīng)大腦,我對自己的現(xiàn)狀有了抵觸,感覺有一朵厚厚的烏云壓在了頭頂,讓我踹不過氣。這個時候我發(fā)現(xiàn),班級里的氛圍開始變得很生硬,孩子們的常規(guī)就像彈簧一樣始終無法規(guī)范,而女兒也好像習慣了和電子產(chǎn)品生活的模式。
我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分析目前的現(xiàn)狀。我嘗試著靜下心來去解讀3歲孩子的發(fā)展規(guī)律及特征,收集了各個專家學者的教育案例學習。一系列的努力,讓我在迷惘中慢慢摸索出了方向。在班級里,當孩子們依然在同樣的時間段,同樣的地點出現(xiàn)著同樣的問題時,我開始學著站在孩子的年齡特點之上去與孩子換位思考:如果我是孩子,我只有3歲,我沒有足夠的能力去理解,我不能像成人那樣全面的思考每一個問題,我看見的、聽見的、想到的都是基于我的認知來源的一些片面。于是,我在這樣的前提下出現(xiàn)了這種問題,不是理所當然的嗎?我順著這樣的思考去理解孩子的問題,再著手從他們的興趣點出發(fā),利用兒歌、游戲來引導孩子。因為孩子的發(fā)展是有一定規(guī)律的,他們的認知建構(gòu)是需要成人幫助的。這種豁然開朗不僅讓我在工作中減少了焦躁情緒,更拉近我和孩子們的距離。有了理解,他們更愿意和我做朋友,常規(guī)自然而然地慢慢規(guī)范起來。每天會有孩子一來幼兒園就跑到我面前扮鬼臉,然后甜甜地說:陳老師早上好,我想死你了。每天會有孩子在離園時拉著我的手說:陳老師,我會想你的,你也要想我哦!這樣的溫暖讓我在繁瑣的工作中顯得非常輕松,在與孩子們相處的這個過程中找到了幸福感。和孩子們相處的時間對于我來說不再是煎熬,而是一種享受。自然而然,對職業(yè)的熱愛之情油然而生。
這樣的情緒讓我在自己的生活中也開始發(fā)生變化。我開始關(guān)掉電視機,丟開手機,恢復了和女兒的親子游戲和睡前故事。每天下班后我都會帶著女兒去買菜,做一些簡單的飯菜來平復自己忙碌的一天,做飯的過程更像是自己情緒的恢復過程,讓我回憶今天工作中的點點滴滴,有時候還會莫名其妙的笑出聲音。看見女兒吃得津津有味,我有了感嘆:這才是生活的樣子,這才是生活應(yīng)該有的味道!
做一個老師不難,但是做一個有思想、有溫度的老師卻很難!慶幸的是,我在這個慢慢摸索的過程中和我的孩子們都在成長著,我負責帶給他們經(jīng)驗的累積,他們負責帶給我更有深度的教育感悟!一份愛是由換位思考和理解組成,這就是我和孩子們計算出來的最佳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