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奇
在轟轟烈烈的全國課改中,我很幸運的被改革的洪流裹挾著,成為一名高中教育教學改革的探索者與實踐者。對我影響最大的是2010年在上海華東師大聽到了著名教育家葉瀾教授和她的弟子李政濤教授的課,他們“生命教育”、“讓課堂煥發(fā)生命活力”等教育思想為我指明了目標和方向,奠定了我教育教學改革探索和實踐的思想基礎。
一、“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為什么校園要充滿生長氣息
我們的教育成就和課程改革成功應是從千千萬萬中國孩子的成功中體現和驗證。而現實是殘酷的,如葉瀾教授所說,“現今中國教育最大的病根,是以“成事”替代了“成人”,對學生顯性成果的關注,忽視、淡漠的恰恰是學生和教師在學校生存狀態(tài)與生命質量的提升。”我也發(fā)現,許多課堂變得機械沉悶和程式化,學生失去對智慧的挑戰(zhàn)和好奇心的刺激,師生的生命活力在課堂中得不到發(fā)揮。
每年考試季,成績分數成為談論一名學生、一個家庭、一位老師、一所學校不可或缺的話題,甚至成為評價的唯一指標。冷冰冰的成績將教育本該有的功能大部分遮蔽。學校不應只關心“尖子”,一心培養(yǎng)“精英”,而應致力于每名學生和教師的成長和發(fā)展,為師生以后的終身學習和發(fā)展奠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時代,為國家培養(yǎng)合格建設者的中國教育必須是具備生命活力和生長氣息的,否則何來“創(chuàng)新型國家”。
二、“積水成淵,蛟龍生焉”——建立充滿生長氣息的校園需要的因素
(一)建立廣泛認同的核心價值觀念
就是將助力學生的生長和進步的理念化為師生認同的價值觀念和核心文化,從而產生教師的使命感,并成為影響師生發(fā)展成長的價值追求。我曾經在撰寫《學校章程》、《學校規(guī)劃》、《校長任期目標》時,把“辦適合人發(fā)展的教育”的理念作為共同核心價值觀念寫進文件里,成為指導大家工作的共同價值追求,也滲透到學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二)需要一名好校長
“一個好校長就有一所好學校”,好校長不再僅僅是行政職務上的一種存在,更成為一種泛化的學校文化存在。就像馮恩洪校長說的那樣:“好校長的東西是從學校的具體實踐中長出來的,所有發(fā)生在學校的事,無論大小他不僅有進一步了解的興趣,更能敏銳的判斷出其背后隱藏的問題和教育價值。”是啊,一個好校長能為多少個生命點燈引航呀!
(三)有一群好教師
對學校而言,有一群“好”教師也許是最重要的。我認為好的教師應該是學識淵博,但并不假裝知道一切,愿意和學生共同探討,讓學習活動參與度高、變得有趣,善于提問啟發(fā)思考又能用簡潔的語言解釋清楚關鍵概念和知識點,能夠用精心設計的作業(yè)幫助學生對課堂知識實現拓展,同時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價值判斷能力,以助其實現“自我生長”。
(四)有一整套好的課程文化體系
我認為有生命力的學校必須要有開放、民主、和諧、高效為內核的課程文化體系。這是一個以課程為核心的學校課程文化系統(tǒng)。目標是以學校核心價值理念為主題,發(fā)展適合學校的特色課程文化,學校一切教育活動都可以是課程。
(五)好的課堂教學
之前的諸多因素要實現學生的生長最終落腳點還是要有好的課堂教學。
1.好的課堂教師要“少做”
學生應當自己生成的東西教師不要代替,教師應扮演的是學生學習過程的引路人和學習潛能的喚醒者,而非答案結論的宣講人。
2.好課堂是有味道的
要讓學生發(fā)現學習有趣而又有挑戰(zhàn)性,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充分收集各種學習資源,并用于課堂學習中。例如我就讓學生輪流制作知識點PPT、手機APP學習等等,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合作學習習慣的同時發(fā)揮網絡資源的作用。
3.讓學生實現課堂的自我管理
課堂紀律是很多教師頭疼的問題,但鴉雀無聲的課堂中會有多少智慧生發(fā)?當學生平等的參與學習活動,互相討論提問、合作探究、并承擔一定學習責任而不是游離于學習活動之外時,就不需要去維護啥課堂紀律了,學生將實現主動自律,并將支持教師的教學活動。
(六)有好的管理
我認為學校管理不能高高在上的一副冷漠姿態(tài),要做有溫度的管理者?!案腥诵恼撸群跚椤?,學校的管理制度也應該是理性與感性的結合體。讓管理中“育”的效果出現,效果也更加持久。在這種氛圍中,師生就會共進,校園也就有了生長的氣息。
三、“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我的教育教學改革實踐具體做法
(一)學習經驗中不斷提升
赴外考察學習,了解先進經驗和做法,拓寬思路,“改變我們能改變的”。通過翻轉課堂加小組合作的教學模式、自主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和思維導圖的運用,突出了學生主體地位,學生的學習熱情得到了極大提高,將學科知識、生活體驗與學校的育人目標有機的結合到了一起。
(二)不斷豐富課程內涵
1.強化了“學校一切活動都是課程”的意識。校園藝術節(jié)、文體比賽、社會實踐活動、志愿者服務等,成為展現學生風采、了解國情,增強發(fā)展家鄉(xiāng)責任意識的很好課程資源。
2.圍繞課程改革出新招,將網絡平臺、電子白板和手機(pad)學習引進教室,增強交互性與對話性;教學中趣味游戲的引入,使得學生的學習熱情倍增;思維導圖的運用大大增強了學生的記憶力;課題答辯、課堂辯論、情景探究,讓課堂百花齊放,春色滿園。
3.堅持“健康第一”原則,注重學生心理的健康發(fā)展與藝術修養(yǎng)的提高,塑造健全人格。配合開設特色的體音美模塊課程,讓學生身體得到鍛煉、情緒得到釋放、興趣得以彰顯、人格得到塑造。
(三)建立支撐改革的網絡環(huán)境
一是課程學習系統(tǒng),建立了用于教師課程資源共享的內網平臺并利用校園網、微信公眾號和QQ交流群開發(fā)了多個交流系統(tǒng)。二是教學評價系統(tǒng),如學校學分制管理系統(tǒng)、課程調查系統(tǒng)、以及教師考核系統(tǒng)等。同時,我還開展了信息化教學實驗活動,承擔翻轉課堂等實驗工作,探索與學科教學特點相結合的數字化教學模式,經過多年的努力和我的帶頭示范,可以說,“網絡校園”在學校正在日益變成現實。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我們作為其中的一份子還需不斷總結反思,把自己工作推向深入,最終實現師生在校園中的和諧共生,讓校園充滿生長的氣息。
參考文獻:
[1] 葉瀾.讓課堂煥發(fā)出生命活力.《教育研究》1997年第9期
[2]李希貴.《學校轉型》.[M].第一版.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6.6,5-6頁
[3]房超平. 《教師發(fā)展的阿基米德點》[M].第一版.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9,18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