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菲
(西安交通大學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陜西 西安 710061)
冠心病為患者管狀動脈血管粥樣硬化,導致血管變窄甚至阻塞,從而造成心肌缺氧和缺血性壞死的一種綜合征[1]。該疾病誘發(fā)因素可包括高血脂、高血壓以及肥胖等,疾病發(fā)展到一定程度還會誘發(fā)心臟衰竭或者猝死,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目前對于冠心病尚未有明顯治愈的方法,需要患者長期接受治療和康復,因此護理干預顯得極其重要。
本次69例冠心病患者于2017年8月~2019年8月在我院進行住院治療?;颊呓涍^心電圖以及CT等檢查確診為冠心病;排除合并肝腎功能異常以及惡性腫瘤等重大疾病患者。按照患者入院治療時間先后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對照組34例患者中男21例,女13例,年齡47~81歲,平均(61.1±3.0)所,觀察組35例患者中男20例,女15例,年齡45~79歲,平均(59.0±1.1)歲,兩組患者基礎資料納入統(tǒng)計分析軟件SPSS 20.0中分析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對照組患者入院后采取常規(guī)的護理干預方法,比如加強生命體征監(jiān)護、疾病護理、用藥護理、健康宣教等。而觀察組強度預見性的程序開展護理,具體如下:(1)疾病評估?;颊呷朐汉笤敿毞治銎渑R床資料,對患者的疾病情況、機體等進行評估,此外護士人員對患者開展客觀性評價,從而保證全面了解患者基本情況,分析患者住院治療期間可能出現不良情況,并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2)健康教育。除了給予對照組一致的教育內容外,還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采取針對性的教育,比如年齡較大患者需要提醒其注意日常飲食和機體鍛煉;合并基礎病患者需要提醒其注意基礎疾病的治療。在患者住院治療期間采用通俗語言開展面的面教育,并發(fā)放健康小手冊,提升對于疾病認識度以及提高注意事項警惕性。(3)預見性心理護理。長期疾病治療加上住院環(huán)境陌生,患者容易產生焦慮、煩躁等負面情緒,負面情緒會影響疾病治療并可誘發(fā)其他危險事件發(fā)生。此時通過交流、語言鼓勵以及音樂播放等方式緩解其心理。
觀察患者治療過程中出現的不良事件,比如心絞痛、心肌梗死等。
數據均在統(tǒng)計軟件SPSS 20.0中完成,x2分析以及t分析分別對計數資料和計量資料進行分析。
對照組心絞痛等發(fā)生率為38.2%,觀察組為5.7%,結果如表1。
表1 兩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對比(n,%)
隨著老齡化社會到來以及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使得冠心病等心臟疾病的發(fā)病率不斷上升。目前臨床對于冠心病的治療主要采取藥物以及手術等治療措施,改善患者生活質量,但患者還需要通過住院治療鞏固效果,加快康復進程。
在以往的護理中,護理人員按照醫(yī)囑開展被動護理,該種護理具有一定依賴性,且無法從患者實際需求出發(fā),護理缺乏針對性,對于并發(fā)癥無法進行預見和對應的干預,使得護理效果不理想。預見性護理是一種良好護理模式,在護理過程中強調對不良事件的預測從而采用對應性的防護措施,最大程度降低不良事件發(fā)生率,保證患者安全。預見性護理程序中要求護理人員首先對患者情況進行全面的評估和了解,后續(xù)護理中根據評估狀況開展針對性干預。在護理過程中詳細分析其可能出現的并發(fā)癥,并提前干預[2]。該種護理方式使得護理質量不斷提升,從而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本次觀察組患者經過預見性護理程序開展干預后,該組患者不良事件發(fā)生率僅為5.7%,明顯低于常規(guī)護理的38.2%,獲得該結果主要為觀察組患者在并發(fā)癥出現前即開展預防措施,使得患者獲得理想效果。綜上所述,住院冠心病患者臨床干預中采取預見性護理程序可明顯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可最大程度保證患者安全,值得推薦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