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思帥 李仁崑 周繼華 王俊英 鐘連全 崔永恒
(1 北京市農業(yè)技術推廣站,北京 100029;2 北京市昌平區(qū)種子管理站,北京 102200;3 北京市通州區(qū)農業(yè)技術推廣站,北京 101101)
葉用甘薯莖葉生長快、再生能力強,一次種植可多次采收,葉片、葉柄、嫩莖可作蔬菜食用;甘薯的莖尖和嫩葉營養(yǎng)豐富,富含粘蛋白、纖維素、維生素和果膠等,是優(yōu)良的營養(yǎng)保健蔬菜[1-2]。我國福建省、廣東省、湖北省、浙江省等地,葉用型甘薯產業(yè)已初具規(guī)模,經濟效益顯著[3]。北京農技推廣部門引進福菜薯18 號試種成功并推廣種植,受到種植戶和消費者的歡迎,但種植品種單一,對葉用甘薯的引進開發(fā)比較少。近年來,南方地區(qū)育成了福菜薯22、廣菜薯5 號、浙菜薯1 號等葉用型甘薯新品種,本研究以福菜薯18 號為參照,比較13 個引進葉用甘薯新品種的產量、食用口感等,以期豐富適宜北京地區(qū)種植的葉用甘薯品種。
1.1 試驗條件試驗于2019 年在北京市昌平區(qū)種子站試驗基地塑料大棚中進行,土壤為沙壤土,肥力中等,整地時,每hm2施有機質含量40%的雞糞有機肥90000kg 作底肥,每次采收后灌水施肥,尿素和水溶肥(20-20-20)交替使用,每次用量75kg。
1.2 試驗設計供試品種13 個(表1),福菜薯18 號為對照。每個品種設3 次重復,小區(qū)面積1.68m×3m。為貼近生產方便采摘,采用小高畦栽培,畦面寬54cm,畦與畦之間空檔30cm,每畦種3 行,對應的行距和株距分別為18cm×20cm,4 月3 日栽插。
表1 參試葉用甘薯品種
1.3 調查指標采收產量 定植后40d(5 月13日)第1 次采摘,10 月22 日采收完畢,共采摘14 次。采收前期和后期各4 次,采收中期6 次,根據(jù)實際情況每10~15d 采摘1 次,每次采摘后用電子秤測量各個小區(qū)全部收獲莖尖產量。嫩莖尖采摘標準:用手易摘斷,采后的嫩莖尖不必再摘除老硬莖段,不用撕去莖和葉柄的外皮,即可直接食用。
外觀性狀 觀察品種葉形、葉色、葉脈色、葉柄色、莖色、莖尖茸毛。
單莖重量(g) 在6 月3 日(采收前期)、8 月8 日(采收中期)、10 月9 日(采收后期)測定;每小區(qū)隨機抽查10 條嫩莖尖,用電子天平測定莖尖的鮮重,取其平均值。
單位面積莖尖數(shù)(個) 單位面積產量/單莖重量。
食用評價 于采收中期,采摘嫩莖尖后洗凈,依次投放于沸水中燙至剛熟,撈起,請10 名人員品嘗評定。參照全國區(qū)試評價標準,對茸毛、燙后顏色、香味、苦澀味、甜味、滑膩感6 項指標打分,對照每項指標設固定分 70 分,在對照分基礎上打分,按每檔5 分浮動,其中燙后顏色、香味、甜味、滑膩感較對照多加分,反向減分;茸毛、苦澀味比對照少加分,反向減分。計算綜合評分,綜合評分=(茸毛+燙后顏色+香味+苦澀味+甜味+滑膩感)/6。
2.1 不同品種的外觀參試品種葉形有心形、心形帶齒、淺復缺刻、深復缺刻等(表2)。除福菜薯23外,其余12 個品種的莖尖嫩葉色、葉脈色、葉柄色、莖色均為綠色,福菜薯23 莖尖嫩葉色、葉脈色、葉柄色、莖色均為紫色。除福菜薯23、浙菜薯1 號、浙菜薯726 莖尖有少量茸毛外,其余品種莖尖無茸毛。
表2 參試品種主要外觀特征
2.2 不同品種的食用評價由表3 可知,薯綠1 號燙后顏色評分最高,其次是鄂菜薯10 號;鄂菜薯10號和廣菜薯5 號香味評分最高;廣菜薯5 號苦澀味最輕,其次是薯綠1 號;鄂菜薯10 號甜味評分最高,其次是浙菜薯1 號和鄂菜薯1 號;福菜薯23 滑膩感評分最高,其次是廣菜薯5 號和鄂菜薯1 號。從綜合評分來看,鄂菜薯10 號、薯綠1 號、鄂菜薯1 號、鄂菜薯2 號、廣菜薯5 號、浙菜薯1 號高于對照福菜薯18 號(70 分)。
表3 參試品種的食用評價 (分)
2.3 不同品種的采收產量分析由表4 可知,品種對葉用甘薯總采收量的影響差異明顯,每hm2總采收量在6.7 萬~11.5 萬kg 之間。莆薯53、浙菜薯1 號、鄂菜薯10 號、福菜薯18 號、廣菜薯5 號總采收量排在前5位。與福菜薯18號相比,莆薯53、浙菜薯1號、鄂菜薯10 號的總采收量分別增加14.1%、7.6%、4.6%,其中莆薯53 達到顯著性差異;廣菜薯5 號和廣菜薯7 號比對照分別減少5.1%、6.5%,未達到顯著性差異;其余品種減幅達10%以上,差異顯著。品種對3 個采收時期的采收量有顯著影響。采收前期,葉用甘薯采收量每hm2在1.4 萬~3.3 萬kg之間,鄂菜薯10 號、莆薯53、臺農71、鄂菜薯1 號、廣菜薯5 號采收量排在前面,與福菜薯18 號相比,鄂菜薯10 號、莆薯53 的采收量分別增加35.6%、29.7%,差異顯著;浙菜薯726 顯著減少37.6%,其余品種增減均未達到顯著性差異。采收中期,葉用甘薯采收量在3.4 萬~6.2 萬kg 之間,浙菜薯1 號、莆薯53、福菜薯18 號、鄂菜薯10 號、廣菜薯5 號采收量排在前面,與福菜薯18 號相比,浙菜薯1 號、莆薯53 的采收量分別增加10.2%、1.4%,未達到顯著性差異,鄂菜薯10 號減少10.3%,差異不顯著,其余品種減幅達12%以上,差異顯著。采收后期,葉用甘薯采收量在1.1 萬~2.8 萬kg 之間,莆薯53、浙菜薯1 號、鄂菜薯10 號、福菜薯22、福菜薯18 號排在前面,與福菜薯18 號相比,莆薯53、浙菜薯1 號、鄂菜薯10 號、福菜薯22 采收量分別增加29.9%、16.1%、8.8%、6.2%,莆薯53 達到顯著性差異;浙菜薯726、臺農71、薯綠1 號減幅達28%以上,差異顯著;其余品種減幅未達到顯著性差異。
表4 不同品種不同時期采收量和總采收量 (kg/hm2)
2.4 不同品種單次采收量及其構成(單個莖尖重、單次采收莖尖數(shù))整個生長季,共采收14 次,單次平均采收量見表5。就產量構成而言,品種間單個莖尖平均鮮重和單次平均采收莖尖數(shù)存在顯著性差異。除鄂菜薯2 號、浙菜薯726 外,其余品種的單個莖尖平均鮮重均比福菜薯18 號有所增加,其中浙菜薯1 號、鄂菜薯10 號分別顯著增加54.1%、29.3%,鄂菜薯1 號、廣菜薯5 號、福菜薯23 增幅在15%以上。對于單次平均采收莖尖數(shù)而言,與福菜薯18號相比,莆薯53 增加6.6%,未達到顯著性差異;廣菜薯7 號、鄂菜薯2 號、廣菜薯5 號、鄂菜薯10號、臺農71、浙菜薯726 分別減少13.1%、13.3%、17.0%、18.5%、18.8%、18.8%,未達到顯著性差異;其余品種減幅達20%以上,差異顯著。
表5 不同品種單次平均采收量及產量構成
2.5 不同品種3 個采收時期的單次采收莖尖數(shù)由表6可知,品種間3 個采收時期的單次采收莖尖數(shù)存在顯著影響。采收前期,品種間的單次采收莖尖數(shù)每hm2在33.6 萬~78.0 萬個之間,與福菜薯18 號相比,莆薯53、臺農71、廣菜薯7 號、廣菜薯5號、鄂菜薯10 號分別增加45.7%、32.2%、24.1%、22.3%、17.0%,其中莆薯53 增幅顯著;各品種減幅均未達到顯著性差異。采收中期,品種間的單次采收莖尖數(shù)每hm2在69.6 萬~104.6 萬個之間,與福菜薯18 號相比,莆薯53、鄂菜薯2 號、浙菜薯726、福菜薯23、廣菜薯7 號、臺農71 分別減少3.9%、13.6%、18.1%、21.7%、23.2%、23.8%,未達到顯著性差異,其余品種減幅達27%以上,差異顯著。采收后期,品種間的單次采收莖數(shù)每hm2在45.6 萬~106.0 萬個之間,與福菜薯18 號相比,莆薯53 減少12.3%,差異不顯著,其余品種顯著減少25%~57%。多數(shù)品種的單次采收莖尖數(shù)在采收中期達到高峰。采收前期和采收后期品種間的單次采收莖尖數(shù)差幅大于采收中期。
2.6 不同品種3 個采收時期的單個莖尖重由表7 可知,品種間3 個時期采收的單個莖尖平均重量存在顯著性差異。采收前期,單個莖尖平均鮮重在8.7~16.5 g 之間,與福菜薯18 號相比,浙菜薯1 號、鄂菜薯1 號、福菜薯23、薯綠1 號、鄂菜薯10 號、廣菜薯5 號分別增加47.5%、25.3%、21.3%、19.1%、16.0%、1.7%,其中浙菜薯1 號增幅顯著;其余品種減幅在4.1%~21.9%之間,差異不顯著。采收中期,單個莖尖平均鮮重在7.6~14.1g 之間,與福菜薯18 號相比,浙菜薯1 號、鄂菜薯10 號、廣菜薯5 號分別增加36.0%、16.1%、4.2%,浙菜薯1 號達到顯著性差異;薯綠1 號、浙菜薯726 分別減少25.7%、26.1%,減幅差異性顯著,其余品種減幅在4.5%~6.1%之間,差異不顯著。采收后期,單個莖尖平均鮮重在5.0~8.3g 之間,除薯綠1 號、鄂菜薯2 號、浙菜薯726 比福菜薯18 號有所減少外,其余品種均有所增加,增幅在1.6%~17.7%之間,差異均不顯著,浙菜薯1 號增幅最高,其次是福菜薯22、鄂菜薯10號、福菜薯23、莆薯53。同一品種采收中后期單個莖尖重較采收前期均有所減少,后期較為明顯。采收前期的單個莖尖重差幅大于后期。
表6 不同品種3 個采收時期單次采收莖尖數(shù) (個/hm2)
表7 不同品種3 個采收時期單個莖尖重 (g)
長期以來,由于華南地區(qū)老百姓喜食甘薯莖尖、葉柄,從而使其人工選擇和定向雜交育種走在了全國的前列[4]。葉用甘薯的食味與形態(tài)特征關系不大[5],研究選用品種來自南方,葉形類型豐富。從食用評價來看,13 種甘薯莖尖在燙后顏色、香味、苦澀味、甜味、滑膩感等方面存在差異,鄂菜薯10 號、薯綠1 號、鄂菜薯1 號、鄂菜薯2 號、廣菜薯5 號、浙菜薯1 號食用綜合評分高于對照。
試驗中,莆薯53、浙菜薯1 號、鄂菜薯10 號、福菜薯18 號、廣菜薯5 號總采收量排在前5,但是,莆薯53 的產量雖高,但食味評價低于對照,品種表現(xiàn)與林曉淋等[6]在福州市的研究結果趨勢一致。在選擇作為蔬菜利用的葉用甘薯品種時,首先考慮其莖葉的食味,要達到鮮嫩爽口、無苦澀味和其他異味;其次是考慮莖尖的產量,需要具有種后早生快發(fā),分枝和采后再生能力強等特點[7]。綜合食用口感和產量表現(xiàn)等指標,13 個葉用甘薯品種中,以浙菜薯1 號、鄂菜薯10、廣菜薯5 號表現(xiàn)較佳,可作為福菜薯18 號的補充品種,進一步生產試驗后推廣。另本研究中福菜薯23 產量處于中等水平,因葉色為紫色可作為搭配品種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