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揮發(fā)性有機物末端治理技術主要有燃燒法、生物法、低溫等離子體法、光催化氧化法、吸附法、吸收法、冷凝法、膜分離法。文章闡述了不同治理技術的原理、適用范圍、性能特點及應用現(xiàn)狀,詳細介紹了常用燃燒法的優(yōu)缺點及適用范圍,深入分析了常用生物法的特性及研究方向。闡述了工藝的選型方法及流程,并對揮發(fā)性有機物治理的前景進行了展望。
關鍵詞:揮發(fā)性有機物;治理技術;選型方法;燃燒法;生物法
中圖分類號:X5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72X(2020)09-00-03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20.09.046
End treatment technology and selection method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Song Zaoming
(LongKing-Coalogix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Shanghai) Co.,Ltd.,Shanghai 200100,China)
Abstract:The end treatment technology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includes combustion method,biological method,plasma method,photocatalytic oxidation method, adsorption method, absorption method,condensation method and membrane separation method.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principle,application scope,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and application status of different treatment technologies,introduc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common combustion methods and their application scope in detail, and deeply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esearch direction of common biological methods.Introduces the selection method and process of treatment technology, analyzes the prospect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treatment technology.
Key words: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Treatment technology;Selection method;Combustion method;Biological method
揮發(fā)性有機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簡稱VOCs,是指20℃時蒸汽壓不小于10Pa,或標準大氣壓下沸點不高于260?C的有機化合物,或實際生產(chǎn)條件下具有以上相應揮發(fā)性的有機化合物(甲烷除外)的統(tǒng)稱[1-2]。
常見VOCs有烴類、鹵代烴類、酯類、醚類、醛類、醇類、酸類、胺類等。研究表明,VOCs參與大氣光化學反應,是造成大氣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對人類健康安全產(chǎn)生較大危害,VOCs的控制刻不容緩[3-4]。VOCs的控制分為源頭消減、過程控制和末端治理。近年來,在大氣環(huán)境質量改善的任務日益緊迫的背景下,源頭消減和過程控制力度雖顯不足,但末端治理技術得到了充分的發(fā)展[5]。燃燒法、生物法、低溫等離子體法、光解催化氧化法、吸附法、吸收法、冷凝法、膜分離法等末端治理技術均獲得了較為成功的運用。經(jīng)過了多年的發(fā)展,VOCs治理也終將迎來源頭控制、過程控制和末端治理全方位精細化控制的時代[6]。
1 揮發(fā)性有機物末端治理技術
1.1 燃燒法
燃燒法是將VOCs加熱到著火溫度進行氧化反應,將污染物通過氧化作用轉化為CO2和H2O等小分子的方法,是目前最為成熟、高效的方法。工程上常用燃燒法有直接燃燒、蓄熱燃燒、催化燃燒和蓄熱催化燃燒。燃燒法處理效率高,適用范圍較廣,常見VOCs風量大濃度低,直接運用任何一種燃燒法均不經(jīng)濟,一般根據(jù)不同燃燒法的特性、廢氣工況,采用工藝組合與功能疊加的方案。例如可結合吸附濃縮工藝,將廢氣濃縮后進行燃燒處理更為合理、經(jīng)濟[7-10]。
1.2 生物法
生物法是根據(jù)廢水生化處理的原理衍生的,是利用微生物以VOCs為碳源和氮源進行新陳代謝,將VOCs降解為CO2和H2O等小分子的方法。生物法適用于處理工況條件溫和、濃度低、生物降解性好的VOCs,生物法的優(yōu)點是治理效率可觀、設備結構簡單、維護方便、安全性高、能耗、操作費用及投資較低;缺點是微生物培養(yǎng)和馴化難度大、處理周期長、占地面積大、填料易堵塞、受氣候影響大、系統(tǒng)pH難以控制等。常用生物法有生物過濾、生物洗滌、生物滴濾,生物法廣泛于惡臭治理,是具有較大發(fā)展?jié)摿透偁幜Φ姆椒ā2煌锓ǖ慕Y構形式、優(yōu)缺特性及適用范圍不同,須因地制宜地選擇最優(yōu)方案[11-13]。
1.3 低溫等離子體法
低溫等離子體是在外加電場的作用下,通過放電產(chǎn)生大量電子、離子和原子等高能活性粒子和臭氧,活性粒子和臭氧與VOCs發(fā)生復雜的反應,將其轉化為簡單化合物。常用低溫等離子體有介質阻擋放電法、電暈放電法和沿面放電法。低溫等離子體處理低濃度VOCs及惡臭氣體具有便捷高效、安全、裝置簡單占地小、投資小等優(yōu)點,中小風量采用直接接觸法處理,大風量采用間接接觸法處理。但低溫等離子體安全隱患大、總體處理效率低、能量效率差、能耗高、臭氧排放嚴重、副產(chǎn)物難控制,不宜用于高濃度VOCs治理。建議與催化、吸附、吸收等技術協(xié)同使用[14-17]。
1.4 光解催化氧化法
光解催化氧化法是除臭領域常用方法,光解催化氧化法包含光解和光催化兩種技術,光解是在一定波長的光波作用下,利用O2產(chǎn)生O3對VOCs進行分解;光催化是利用一定波長的光波照射TiO2催化劑,產(chǎn)生具有強氧化性的·OH等自由基去降解VOCs。研究表明,波長短的光波有利于激發(fā)TiO2產(chǎn)生高能自由基,波長較長的光波有利于臭氧的產(chǎn)生。一般將光解與光催化技術協(xié)同使用,以提高技術和經(jīng)濟性能。光解催化氧化法適用于大風量低濃度VOCs治理,具有氧化性強、除臭效率高、安全性能好、廣譜性強、設備操作維護簡單、能耗低、投資小等優(yōu)點,缺點是紫外燈管及電源使用壽命有限需要定期維護更換,光催化劑價格較高,對高濃度VOCs處理效率較低[18-20]。
1.5 吸附法
吸附法是利用吸附劑分子對VOCs分子間的作用力截留污染物分子的方法。吸附法優(yōu)點是效率高、技術成熟、應用廣泛、吸附劑可循環(huán)使用。但吸附劑需處置或再生、吸附劑易堵塞、中毒,受溫度、濕度和顆粒物影響較大。吸附法依賴于吸附劑實現(xiàn)吸附功能,常用吸附劑有沸石分子篩、活性炭、活性氧化鋁、吸附樹脂等。其中活性炭和沸石分子篩目前應用最為廣泛?;钚蕴渴蔷哂形焦δ艿奶蓟镔|的總稱,按形態(tài)分為顆粒狀、柱狀、蜂窩狀和纖維狀。顆粒狀、柱狀和蜂窩狀活性炭多用于一次性吸附設備中,蜂窩狀和纖維狀活性炭多用于吸附濃縮系統(tǒng),并協(xié)同燃燒法或冷凝法使用?;钚蕴烤哂斜缺砻娣e大、吸附容量高、成本低等優(yōu)點,缺點是占地大、不耐溫、再生次數(shù)有限、危廢處置成本高,有自燃風險。沸石分子篩相對于活性炭來說,其微孔結構均勻,選擇性吸附作用突出,具有占地小、強度大、壽命長、耐溫不易燃、不產(chǎn)生二次污染等優(yōu)點,這些優(yōu)勢一定程度地彌補了其吸附容量小、成本高的缺點,多用于對大風量低濃度VOCs吸附濃縮后結合燃燒法進行處理[21-23]。
1.6 吸收法
吸收法是利用VOCs各組分在溶液中溶解度不同而分離氣體混合物的方法。主要適用于溫度低、壓力高、溶解度高的VOCs凈化。吸收法適用范圍廣、操作彈性大、吸收劑價廉易得、處理效率高、可吸收易聚合物質、安全隱患小。吸收法的效果取決于吸收劑的自身性能、VOCs特性及吸收設備結構。一般選取穩(wěn)定、價廉易得、無毒害、低揮發(fā)或者不揮發(fā)的物質作為吸收劑,常用吸收劑有水、油類、有機溶劑等。吸收法配合溶劑回收時一般投資較大,無溶劑回收時投資低但易產(chǎn)生二次污染,需根據(jù)具體情況甄選工藝[24-26]。
1.7 冷凝法
冷凝法是將溫度設置在VOCs的沸點以下,利用低溫使VOCs蒸汽過飽和后液化出來,達到凈化VOCs的目的。冷凝法不適宜處理低濃度、低沸點的VOCs。適用于高濃度、低溫、小風量、組分單一、各組分沸點接近的工況,如石化油品的生產(chǎn)、運輸、銷售過程的油氣回收,化工行業(yè)工藝設備(反應釜、真空泵、儲罐等)的VOCs回收。使用冷凝法達到排放標準需要極低溫度或較大壓力,難度和費用較大,因此實際應用中一般會綜合考慮系統(tǒng)能耗和回收價值,常作為預處理與吸附法、燃燒法或其他方法協(xié)同使用,以降低后續(xù)處理負荷,并盡可能地回收有價值的產(chǎn)品[27-28]。
1.8 膜分離法
膜分離法是利用VOCs各組分在壓力推動下透過膜的速率不同,而使得不同氣體選擇性透過,達到分離的目的。膜分離法適用于高濃度小風量、溫度低,有較高回收價值的VOCs處理,處理效率高效、無二次污染,回收收益大。目前主要應用于化工行業(yè)烷烴和烯烴回收。但膜分離法膜通量一般較小,處理速度慢、維護清洗困難,設備投資高。隨著膜材料的發(fā)展,膜分離法已成為研究熱點[29-30]。
2 揮發(fā)性有機物末端治理工藝選型方法
相比傳統(tǒng)的塵、硫、硝及其他大氣污染物,VOCs氣體特征較為復雜,治理難度非常大,在選用VOCs治理技術時,沒有固定和參考的工藝模式,不僅需要考慮VOCs本身特性,還需要綜合考慮各種技術的性能指標、適用范圍、建設和運行成本、執(zhí)行的排放標準等因素[6]。近年來,國內外環(huán)境領域的學者研究方向集中在不同行業(yè)VOCs排放特征[31-33]、國內外VOCs治理技術市場應用情況[36]、大氣污染控制技術的綜合性能評價方法[33-35]等方面,研究了不同治理技術的優(yōu)缺點及適用范圍[6,36-37]、各類技術對VOCs的去除率及特征[32]、目前主流工藝的運行費用[38]等;部分研究給出了不同濃度及成分的VOCs末端治理技術選擇建議[33,36]。
上述研究成果為VOCs末端治理工藝選型提供了較為全面的理論依據(jù)和指導,但尚未明確工藝選型的流程和方法。本文通過大量的理論研究和工程實踐,總結出VOCs末端治理工藝選型流程和方法,主要包括項目收資及分析、工藝篩選、技術性能評價、經(jīng)濟性能評價及綜合評價優(yōu)化等核心環(huán)節(jié)。
項目收資及分析是工藝選型的核心環(huán)節(jié),收資內容包括廢氣排放源(排放方式(連續(xù)/間歇)、物料消耗量、排放時間)、工況(風量、組分及含量、溫濕度、壓力)、場地情況、公用工程信息(水電氣煤等)、圖紙報告(檢測報告、環(huán)評、可研、圖紙、相關標準規(guī)范及批復)、廢氣收集、治理現(xiàn)狀等。工藝篩選是依托項目收資和分析結果,判斷排放特征,結合不同工藝的特性,初步篩選出單元工藝或組合工藝。技術性能分析可依托于前人的研究[33-35],對項目技術原理和工藝路線科學合理性、技術成熟程度和連續(xù)運行穩(wěn)定性的判斷,是對生產(chǎn)工況波動的適用性以及與主體生產(chǎn)工藝、外界環(huán)境等條件的相容性分析,確保工藝的技術可靠性和適應性;經(jīng)濟效益分析是對工程建設和設備投資等費用以及運行原輔料、公用工程消耗、人工、折舊、維護等費用的計算和分析,確保一次性投資費用和運行費用的合理性;綜合評價和優(yōu)化是在對初選工藝進行技術和經(jīng)濟性能的評價后,對該工藝進行綜合性評估并根據(jù)評估結果予以優(yōu)化。在上述任一環(huán)節(jié)中,當出現(xiàn)不符合要求的情景出現(xiàn)時,應對當前工藝予以淘汰或重新進入工藝選型的流程,直至選擇出符合控制目的要求、綜合性能好、經(jīng)濟成本少的工藝。
3 結論及展望
堅持源頭消減、過程控制為重點,兼顧末端治理的全過程深度治理是我國VOCs治理未來的發(fā)展趨勢。目前國內還是以末端治理為主要的VOCs控制手段,其中燃燒法和吸附法是目前最為成熟、高效的方法,沸石分子篩因其優(yōu)良特性也得到了廣泛的使用。VOCs治理初期常用的冷凝、吸附、吸收、低溫等離子體和光催化氧化法的均有較為明顯的優(yōu)點和缺點,其單一使用的模式逐漸被淘汰了,多作為預處理與其他高效技術聯(lián)用。生物降解技術以良好的環(huán)保特性和溫和的使用條件正在受到更多關注;膜分離技術也因為材料的發(fā)展已成為國內外的研究熱點。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不僅要深入研究單元工藝,還要加強不同技術協(xié)同使用的研究與開發(fā)。同時加快基本技術規(guī)范、圖集和標準的編制,完善工藝路線的優(yōu)化及組合、技術集成與系統(tǒng)設計、設計方法等指導性文件,加強末端治理工藝選型方法的研究力度,以期篩選出符合控制目的要求、綜合性能好、經(jīng)濟成本少的最優(yōu)可行技術[39-42]。
參考文獻
[1]江梅,鄒蘭,李曉倩,等.我國揮發(fā)性有機物定義和控制指標的探討[J].環(huán)境科學,2015,36(09):3522-3532.
[2]楊一鳴,崔積山,童莉,等.美國VOCs定義演變歷程對我國VOCs環(huán)境管控的啟示[J].環(huán)境科學研究,2017,30(03):368-379.
[3]WANG Hailin, NIE Lie, LI Jing, et al. Characterization and assessment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 emissions from typical industries[J].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13,58(07):724-730.
[4]楊員,張新民,徐立榮,等.中國大氣揮發(fā)性有機物控制問題及其對策研究[J].環(huán)境與可持續(xù)發(fā)展,2015,40(01):14-18.
[5]修光利,吳應,王芳芳,等.我國固定源揮發(fā)性有機物污染管控的現(xiàn)狀與挑戰(zhàn)[J/OL].環(huán)境科學研究,2020-03-25[2020-04-30].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1827.x.20200324.1738.001.html.
[6]張永明,鄧娟,梁健.工業(yè)源VOCs末端治理技術淺析及減排展望[J].環(huán)境影響評價,2018,40(02):46-50.
[7]陸震維.有機廢氣的凈化技術[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11.
[8]戶英杰,王志強,程星星,等.燃燒處理揮發(fā)性有機污染物的研究進展[J].化工進展,2018,37(01):319-329.
[9]彭雨程,王恒,馮俊小,等.催化燃燒技術處理VOCs的研究進展[J].環(huán)境與可持續(xù)發(fā)展,2015,40(03):97-100.
[10]陸建海,顧震宇,韋彥斐,等.鍋爐熱力焚燒技術在有機廢氣處理工程中的應用[J].環(huán)境工程,2014,32(06):71-73+101.
[11]楊凱雄,李琳,劉俊新.揮發(fā)性有機污染物及惡臭生物處理技術綜述[J].環(huán)境工程,2016,34(03):107-111.
[12]謝國建,徐佳,倪建國,等.用生物滴濾塔凈化有機廢氣研究[J].環(huán)境科學與管理,2015,40(07):77-79.
[13]李超,趙東風,張慶冬,等.生物過濾法處理低濃度有機廢氣的研究進展[J].化工環(huán)保,2013,33(06):503-508.
[14]章旭明.低溫等離子體凈化處理揮發(fā)性有機氣體技術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1.
[15]宋世煒,陳浩卓,黃江榮,等.低溫等離子體催化處理含酮類有機廢氣[J].環(huán)境保護科學,2019,45(03):70-77.
[16]區(qū)瑞錕,陳礪,嚴宗誠,等.低溫等離子體-催化協(xié)同降解揮發(fā)性有機廢氣[J].環(huán)境科學與技術,2011,34(01):79-84.
[17]Vandenbroucke A M, Morent R, Geyter N D, et al. Non-thermal plasmas for non-catalytic and catalytic VOC abatement[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11,195(none):30-54.
[18]何覺聰,鄧杰帆,黎雯,等.紫外+催化吸收降解有機廢氣中試研究[J].廣東化工,2016,43(14):170-171.
[19]孔鑫,王燦,席勁瑛,等.紫外光氧化系統(tǒng)處理城市污水廠的惡臭氣體[J].環(huán)境化學,2013,32(01):7-14.
[20]廖志瓊.光催化氧化法處理揮發(fā)性有機廢氣的分析研究[J].資源節(jié)約與環(huán)保,2014(04):174-175.
[21]環(huán)境保護部.HJ2026─2013吸附法工業(yè)有機廢氣治理工程技術規(guī)范[S].北京:中國環(huán)境科學出版社,2013.
[22]李照海,羌寧,劉濤,等.活性炭和沸石分子篩處理非穩(wěn)定排放VOCs氣體的性能比較[J].環(huán)境工程學報,2017,11(05):2933-2939.
[23]蘇建華,羅衛(wèi)平,王筱虹,等.活性炭纖維凈化印刷過程產(chǎn)生的VOCs廢氣[J].環(huán)境工程學報,2006,07(11):117-120.
[24]麥戈,肖瀟,晏波,等.水溶性吸收劑對甲苯廢氣的吸收性能[J].環(huán)境科學研究,2015,28(10):1602-1609.
[25]肖瀟.液體吸收法資源化處理工業(yè)甲苯廢氣的研究[D].廣州: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2015.
[26]陳定盛,岑超平,唐志雄,等.復合吸收技術凈化復雜工業(yè)有機廢氣[J].環(huán)境科學,2011,32(12):3680-3684.
[27]黃維秋,石莉,胡志倫,等.冷凝和吸附集成技術回收有機廢氣[J].化學工程,2012,40(06):13-17+71.
[28]繆志華,張林,王蒙,等.冷凝法油氣回收技術與應用[J].低溫與超導,2011,39(06):48-52.
[29]李彥春.針對有機廢氣進行膜分離處理的方法探究[J].科技創(chuàng)新與應用,2015,(32):42-43.
[30]閻勇.膜分離技術在有機廢氣處理中的應用[J].現(xiàn)代化工,1998,11(05):19-22.
[31]席勁瑛,胡洪營,武俊良,等.不同行業(yè)點源產(chǎn)生VOCs氣體的特征分析[J].環(huán)境科學研究,2014,27(02):134-138.
[32]高宗江,李成,鄭君瑜,等.工業(yè)源VOCs治理技術效果實測評估[J].環(huán)境科學研究,2015,28(06):994-1000.
[33]李佳羽,劉利民,韓建華,等.典型化工園區(qū)VOCs排放控制技術的評價[J].化工進展,2016,35(04):1250-1256.
[34]呂慶志,曾小嵐,朱天樂,等.大氣污染控制技術評價方法研究[J].環(huán)境科學與技術,2017.40(07):188-192.
[35]王海林,王俊慧,祝春蕾,等.包裝印刷行業(yè)揮發(fā)性有機物控制技術評估與篩選[J].環(huán)境科學,2014,35(07):2503-2507.
[36]李曉丹.VOCs治理技術特性分析及典型行業(yè)VOCs治理技術選擇建議[J].節(jié)能與環(huán)保,2019,(03):52-55.
[37]欒志強,郝鄭平,王喜芹.工業(yè)固定源VOCs治理技術分析評估[J].環(huán)境科學,2011,32(12):3476-3486.
[38]羌寧,袁史天,哲袁,等.揮發(fā)性有機物污染控制方案的運行費用效能比較[J].環(huán)境科學,2020,41(02):638-646.
[39]李守信.揮發(fā)性有機物污染控制工程[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17.
[40]席勁瑛,武俊良,胡洪營,等.工業(yè)VOCs氣體處理技術應用狀況調查分析[J].中國環(huán)境科學,2012,32(11):1955-1960.
[41]董龍標,馮偉銘,夏良媛,等.揮發(fā)性有機廢氣治理技術發(fā)展研究[J].環(huán)境科學與管理,2016,41(05):125-128.
[42]王寧,劉偉,鄭偉,等.“十三五”重點行業(yè)VOCs污染防治思考[J].環(huán)境影響評價,2018,40(06):6-8.
收稿日期:2020-07-06
作者簡介:宋早明(1992-),男,漢族,研究生學歷,研究方向為大氣污染防治、固體廢棄物處理與資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