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登封市中醫(yī)院(452470)王紅輝
病毒性心肌炎是一種感染性心肌疾病,目前臨床尚無特效治療方案,主要采用抗病毒、營養(yǎng)心肌類藥物治療,能有效控制患者病情進展。本研究選取我院病毒性心肌炎患者96例,旨在探討柴胡桂枝湯加減聯(lián)合黃芪注射液對患者的應(yīng)用價值?,F(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0月~2018年12月我院病毒性心肌炎患者96例,依照治療方案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8例。觀察組男28例,女20例,年齡18~59歲,平均(40.31±7.48)歲;病程0.2~10個月,平均(2.06±0.51)個月;對照組男26例,女22例,年齡18~58歲,平均(39.27±7.91)歲;病程0.2~10個月,平均(2.11±0.48)個月。兩組一般資料均衡可比(P>0.05)。知情本研究并簽署同意書。
1.2 方法 兩組均采用抗病毒、營養(yǎng)心肌、抗氧化、維持水電解質(zhì)平衡、臥床休息等常規(guī)治療。對照組采用黃芪注射液(神威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13020999)治療,黃芪注射液20ml+葡萄糖注射液(5%,250ml),靜脈滴注,1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chǔ)上采用柴胡桂枝湯加減治療,柴胡桂枝湯組方:桂枝10g、柴胡10g、生姜10g、白芍10g、法半夏10g、黃芩10g、黨參15g、大棗7枚、炙甘草10g,隨癥加減:自汗盜汗、失眠加生牡蠣、生龍骨、夜交藤;寒痰加茯苓、白術(shù);熱痰加瓜蔞、膽南星;血瘀加紅花、丹參;氣滯加枳殼、木香;心脾血虛加龍眼肉、當歸;心陽偏虛去黃芩,加附子;心陰虛減桂枝,加麥冬、生地黃;心氣虛加黃芪,重用黨參、炙甘草。兩組均連續(xù)用藥4周。
1.3 觀察指標 ①療效。②比較兩組治療前、治療2周后、治療4周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按照病毒性心肌炎臨床表現(xiàn),主癥心悸、胸痛、胸悶、心煩、氣短,分別記0分(無)、2分(輕度)、4分(中度)、6分(重度),次癥納差、乏力、出汗、咽痛,分別記0分(無)、1分(輕度)、2分(中度)、3分(重度)。
1.4 療效評估標準 治療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95%,臨床癥狀消失為治愈;治療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75%~95%,臨床癥狀顯著改善為顯效;治療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30%~74%,臨床癥狀有所緩解為改善;未達上述指標為無效。將改善、顯效、治愈計入總有效率。
1.5 統(tǒng)計學(xué)分析 以SPSS21.0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
附表 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對比(±s,分)
附表 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對比(±s,分)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2周后 治療4周后觀察組 48 19.23±2.07 11.79±1.72 8.03±1.50對照組 48 18.97±2.35 15.82±1.59 11.43±1.64 t 0.575 11.920 10.599 P 0.567 0.000 0.000
2.1 療效 與對照組總有效率77.08%對比,觀察組93.75%較高(P<0.05)。
2.2 中醫(yī)證候積分 治療2周后、治療4周后觀察組中醫(y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附表。
中醫(yī)中病毒性心肌炎屬“心悸”、“怔忡”等范疇,其病機為外感邪毒、后天失養(yǎng)、心脈瘀阻,治宜清熱解毒、和表解里、疏肝解郁。黃芪注射液是一種免疫調(diào)節(jié)劑,可有效調(diào)節(jié)患者免疫功能,降低機體炎癥因子表達,同時具有抗病毒作用,有利于緩解病毒對心肌的損害[1]。柴胡桂枝湯中桂枝可調(diào)和營衛(wèi),柴胡可疏解入里之邪氣,黃芩可清熱燥濕,與柴胡配伍通調(diào)表里,和解少陽,法半夏配伍生姜可降逆、止嘔、化痰;黨參、大棗、炙甘草益氣和中;全方攻補兼施,寒熱同調(diào),隨癥加減,共同發(fā)揮祛邪扶正、疏理氣機等功效?,F(xiàn)代藥理學(xué)研究顯示,柴胡能減輕心肌病理損傷,主要成分柴胡多糖有助于促進免疫功能提升,黃芩可抑制病毒增殖[2]。本研究首次在黃芪注射液治療病毒性心肌炎的基礎(chǔ)上加用柴胡桂枝湯,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3.75%高于對照組,治療2周后、治療4周后觀察組中醫(y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P<0.05),可見聯(lián)合方案效果顯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癥狀。
綜上,柴胡桂枝湯加減與黃芪注射液治療病毒性心肌炎效果顯著,對緩解患者癥狀具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