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長垣縣中醫(yī)醫(yī)院(453400)吳全偉
胰腺癌為胰腺外分泌腺部位惡性腫瘤,其發(fā)病隱匿,患者早期無典型癥狀、體征,具有發(fā)展較快、病情復雜等特點,臨床確診時多數(shù)患者已處于晚期,因疾病惡性程度較高,且預后較差,導致患者病死率較高。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對早期手術治療、改善預后具有重要意義。肝功能五項指標檢測可用于評估患者肝功能損傷程度。本研究選取我院胰腺癌患者68例,旨在探討肝功能相關指標聯(lián)合血清類抗原199水平檢測對其早期肝轉移診斷效能的影響。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3月~2019年3月我院胰腺癌患者68例,根據(jù)肝轉移情況不同,分為未轉移組(n=41)、轉移組(n=27)。未轉移組男22例,女19例,年齡36~71歲,平均年齡(52.93±8.11)歲。轉移組男16例,女11例,年齡35~70歲,平均年齡(53.06±7.59)歲;本研究經(jīng)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且兩組基線資料(性別、年齡)均衡可比(P>0.05)。所有患者知情本研究并簽署同意書。
附表 兩組肝功能指標及血清類抗原199水平比較(±s)
附表 兩組肝功能指標及血清類抗原199水平比較(±s)
組別 例數(shù) 抗原199(U/mL) PA(g/L) GGT(U/L) CHE(U/L)轉移組 27 213.26±45.29 11.25±2.45 108.24±17.55 3552.18±1745.26未轉移組 41 148.55±36.45 29.56±5.48 62.15±11.36 6259.06±1874.26 t 6.500 19.531 13.164 5.986 P<0.001 <0.001 <0.001 <0.001
1.2 方法 ①血清類抗原199檢測方法:兩組均抽取晨起空腹靜脈血4mL,常規(guī)離心分離血清,采用羅氏Cobas E 411電化學發(fā)光全自動免疫分析儀檢測兩組血清類抗原199水平,血清類抗原199檢測值≥37IU/mL為陽性。②肝功能指標檢測方法:采用奧林巴斯AU64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通過生化比色法檢測肝功能指標[谷氨酸轉肽酶(GGT)、前白蛋白(PA)、膽堿酯酶(CHE)]水平,其臨界值為PA≤139.5mg/L、GGT≥78.0U/L、CHE≤4497.4U/L。
1.3 觀察指標 ①統(tǒng)計比較兩組肝功能PA、GGT、CHE指標及血清類抗原199水平。②統(tǒng)計比較血清類抗原199單獨檢測及其聯(lián)合肝功能指標檢測的診斷效能。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t檢驗,計數(shù)資料n(%)表示,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肝功能指標及血清類抗原199水平比較 轉移組PA、CHE水平顯著低于未轉移組,GGT、血清類抗原199水平顯著高于未轉移組(P<0.05),見附表。
2.2 診斷效能 血清類抗原199聯(lián)合肝功能指標檢測診斷準確性(94.12%)、敏感性(96.29%)及特異性(95.12%)均高于血清類抗原199單獨檢測(76.47%、70.37%、78.05%)(P<0.05)。
臨床中腫瘤標記物已成為早期檢測惡性腫瘤重要指標之一,血清類抗原199為糖類蛋白腫瘤標志物,于機體正常血液中含量較低,但肝、膽、胰腺、腸道等部位發(fā)生惡性病變,血清類抗原199水平可顯著升高,胰腺癌患者更為明顯,臨床常用作胰腺癌診斷首選腫瘤標志物,但對早期胰腺癌轉移診斷準確率較低[1]。研究表明,胰腺癌早期可發(fā)生遠處臟器、局部淋巴結轉移,臨床確診時約40%患者已發(fā)生遠處轉移,臨床檢查肝功能指標可用于評估患者肝功能損傷程度,判斷有無發(fā)生肝轉移[2]。本研究結果顯示,未轉移組PA、CHE水平顯著高于轉移組,GGT、血清類抗原199水平顯著低于轉移組(P<0.05),提示,胰腺癌患者早期發(fā)生肝轉移時PA、CHE水平較低,GGT、血清類抗原199水平較高;此外,聯(lián)合檢測診斷準確性、敏感性及特異性較血清類抗原199單獨檢測高(P<0.05),可見,肝功能相關指標聯(lián)合血清類抗原199水平檢測對胰腺癌早期肝轉移診斷準確率較高。
綜上可知,肝功能相關指標聯(lián)合血清類抗原199水平檢測對胰腺癌早期肝轉移診斷準確率較高,有助于為臨床判斷病情提供可靠參考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