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琬瑩
(四川省八一康復中心<四川省康復醫(yī)院> 四川 成都 611135)
害怕跌倒,是指患者對于跌倒有恐懼感,時刻害怕自己會跌倒的心理狀態(tài),也叫恐懼跌倒。帕金森患者常有凍結、前沖步態(tài),面臨跌倒的不良事件發(fā)生,一次跌倒后,就會恐懼出現(xiàn)第二次、第三次,久而久之,形成害怕跌倒的心理狀態(tài)[1]。害怕跌倒不僅會影響患者的行為能力和活動能力,還會對患者的心態(tài)和精神造成緊張,從而影響生活質量[2]。本文將對太極拳訓練能否影響帕金森患者平衡功能及害怕跌倒進行深入分析。
選取2017 年8 月—2019 年8 月我院收治的100 例帕金森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50 例,年齡47 ~71 歲,平均年齡(54.4±1.3)歲;病程3 ~8 年,平均病程(5.1±1.1)年;男25 例,女25 例。觀察組50 例,年齡45 ~72 歲,平均年齡(54.5±1.2)歲;病程4 ~9 年,平均病程(5.2±1.0)年;男24 例,女26 例。兩組一般資料對比,P >0.05,有可比性。
1.2.1 對照組:神經(jīng)內科藥物及常規(guī)步態(tài)訓練(跨平行線條行走、與治療師同握木棍同步前進、轉彎、停止等)。
1.2.2 觀察組:神經(jīng)內科藥物及常規(guī)步態(tài)訓練+太極拳訓練(簡化24 式太極拳)。選兩名專業(yè)康復治療師指導患者,前兩周學習,第三周起練習,每周5 次,每次1h。練習前5 分鐘熱身,練完后5 分鐘放松活動。練習過程中,老師及時對患者的動作進行指導,同時做好保護防止跌倒。根據(jù)患者病情,對拳架的高低進行調節(jié)。訓練標準:患者需達到靶心率并維持10 分鐘。靶心率=(170—年齡)次/min。練習時監(jiān)測患者心率變化。
治療前后由專業(yè)康復評定師評定。對比兩組患者的MFES、BBS 和FM-B 評分。MFES 評分,共14 項,包括更衣、沐浴等,分數(shù)越高表示患者不發(fā)生跌倒的信心越強;BBS 評分,共14 項,包括從坐位站起、無支持站立等,分數(shù)越高表示患者的平衡感越強;FM-B 評分,共7 項,包括無支撐坐、站等,分數(shù)越高越好。
數(shù)據(jù)采用SPSS22.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行t 檢驗,P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2 周后兩組患者的MFES、BBS 和FM-B 評分對比。觀察組患者的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 <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MFES 評分、BBS 評分和FM-B 評分對比(,分)
表1 兩組患者的MFES 評分、BBS 評分和FM-B 評分對比(,分)
組名 n MFES BBS FM-B觀察組 30 7.75±1.32 48.55±3.14 12.11±1.76對照組 30 5.43±1.04 44.16±2.25 9.13±1.12 t 7.562 6.239 7.824 P 0.01 0.01 0.01
太極拳是一種常見的有氧運動,通過動靜結合的練習,可以舒暢筋骨、沉心靜氣。對帕金森患者而言,它能對患者的下肢穩(wěn)定性、平衡能力和防跌倒能力起到積極作用[3]。太極拳對患者的肌力、平衡、控制力等進行訓練,結合髖、膝、踝關節(jié)不同方向的運動增加關節(jié)屈、伸肌的靈活性和力量感,此外,它還能練習頸部動力,保持身體的伸直性,從而增加行走和站立的穩(wěn)定性,防止跌倒的發(fā)生[4]。
太極拳是一項歷史悠久的運動項目,甚至是文化項目,它的動作輕柔緩慢,不僅可以調整患者的身體平衡,還能夠調節(jié)患者的心態(tài)[5]。帕金森患者平衡功能受損易跌倒,其對自身安全和周圍環(huán)境更警覺,更易緊張、恐懼從而加重害怕跌倒的心理。太極拳彌補了單純藥物和常規(guī)步態(tài)訓練的不足,強化了運動障礙控制、提升了其平衡功能、自信程度和生活信心,安全有效,經(jīng)濟效益高,效果顯著。
本次,觀察組患者的平衡能力優(yōu)于對照組,害怕跌倒的心理也優(yōu)于對照組(P <0.05)。這說明,在帕金森患者平衡功能及害怕跌倒的治療中,采用太極拳訓練的效果良好,出院后患者在家也能進行長期的自我練習,適合作為常用項目作用于臨床,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