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瑾田
摘 要:近年來,在許多國家和地區(qū),年輕人的心理問題都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其中較為凸顯的就包括日本青少年的蟄居現象。本文旨在分析蟄居現象的概念、形成原因以及日本的教育理念,從而探究蟄居現象背后的原因。
關鍵詞:蟄居現象;青少年;心理問題;日本;教育理念
引言
隨著經濟、社會的急速發(fā)展,城市體系變得越來越復雜。越來越多的人心理上開始出現問題,人們的生存壓力很大,缺乏對他人的信任,逐漸把自己關在家里,長時間不出門,也不和外界接觸。就好像生活在陸地上孤獨的守望者一樣。這在日本的青年人群中尤為凸顯。近年來,學者們的研究主要圍繞如何改善蟄居現象,如何讓蟄居的人們回歸正常生活。本文也不例外,通過分析蟄居現象、日本的教育理念闡明蟄居現象存在的原因。
一、關于蟄居現象
原本“引き篭もり”一詞是從英語翻譯過來的,其出處是美國精神醫(yī)學會編纂的《DSM-III》,英文是“social withdrawal”。該詞語的意思隨著時代的變化也在發(fā)生改變,現在日本厚生勞動省給出的解釋是“不工作也不上學,把自己關在家里不出門,長達六個月的時間只和家人交流,完全處于自閉的狀態(tài)中”其中也包含偶爾出門購物的人群。
在日本,一說到這個詞,沒有人不知道。因為現如今很多年輕人都選擇了蟄居,這不僅反映了他們自身的問題,也反映了一定的社會問題。大眾對于該問題雖然也有些許同情,但在更多的大眾看來“蟄居者他們也想走出家門,也想交朋友談戀愛,但卻做不到,因為心理上給了自己那樣的暗示。”
日本有一項研究對16至35歲的青年人做了調查,他們都因為蟄居而被精神保健中心帶去看心理醫(yī)生,80%都被診斷為患有精神疾病,其中包括精神失常、精神呆滯等問題。按照心理醫(yī)生的診斷,患有這樣嚴重精神病的人是沒有辦法出門工作的,但是很多國家并不以為然,他們認為蟄居者不出門是因為懶,并不能構成不工作的理由。也并不是心理問題,而是自身的承受能力太弱??山┠陙?,日本有越來越多的青年人活在只有自己的空想世界里。盡管如此,他們卻無法從自身的不安和空虛感中擺脫出來。
二、蟄居現象形成的原因
造成蟄居的原因,有很多都是因為“不上學”“霸凌”“不適應職場”。可以看出,蟄居者們苦于工作和工作中的人際關系。所以在蟄居者們的心中,人際交往是非常難的一件事。他們在蟄居之前,面對社會的時候,總想著“我好像把自己封閉起來不出門”。不僅如此,在和別人交談的時候,他們看起來好像在微笑,其實心中是毫無波瀾的。隨著人們在學?;蛘咴诠臼艿皆絹碓蕉嗟膲毫Γ瑝毫Ψe累過多壓得人喘不過氣的時候,很多年輕人選擇不去面對,自然而然地就成了蟄居一族。但是,這不代表他們就無藥可救。即使出現蟄居現象,也是有可能一步步慢慢回歸社會的。
三、日本的教育理念
要找到蟄居現象的原因,還要從日本社會的教育理念說起。首先,從國民性來看,日本人社會認為忍耐是一種美德,不論面對多們嚴酷的困難,都默不作聲地繼續(xù)努力著,這恰恰就是日本人最大的特點。因此,比起其他國家,日本人更容易出現過壓、過勞的現象。從小孩子們都要接受這樣的教育。比如被責罵的時候,他們不做任何辯解,任由家長或者老師批評。人們經常會聽到日本人教育小孩說“我們可是個不會流淚的男孩哦”。所以小孩子在家和學校里承受的壓力無從釋放,一旦長時間忍耐,就會選擇蟄居。
其次,在日本的文化中,人們不認為欺負弱小是一件可恥的事情。按說日本人對羞恥心是非常敏感的,欺負弱小這種事按道理會被看作極大的恥辱,但事實上在日本社會并非如此。因為大眾不認為這是恥辱,年輕人們失去了本該擁有的正義感,任由欺辱、霸凌等時間發(fā)生。
最后,對于欺辱現象,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視若無睹,日本以前有句話說“不出手相救就不是英雄?!庇龅讲还綍r間,即使和自己沒有關系也會沖上前去救助。然而,現在就算受害者是自己的同學,人們也會選擇視而不見,就算心里同情也不會上前阻止。在這一方面,和中國相比,日本確實更為冷漠。
四、結語
沒有父母的成長就不會有孩子成長,父母也是孩子們學習生活中起關鍵作用的一環(huán)。日語中有句話說“讓可愛的孩子去旅行”,父母應該原諒孩子犯下的錯誤,讓孩子探索自己人生發(fā)展的可能性,必須交會孩子如何與他人來往、交流。如何培養(yǎng)對人生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此外,年輕人們也應該根據人生經驗客觀地認識自己不要自卑也不要自大,健健康康地生活下去。
參考文獻
[1]楊锃.“隱蔽青年”癥候群及其援助路徑的探索[J].中國青年研究,2012(12):24-25.
[2]宇田川隆生.犬公方のエティカ:引き篭もりの肯定とヒロイズムの否定[J].スピノザ協(xié)會年報,2012(13):21.
[3]師艷榮,孫麗.家庭變遷視野下的日本青少年蟄居[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6(06):3-4.
[4]楊江連.淺析日本蟄居族的存在[J].長江叢刊,2015(25):32-33.
[5]藤本美智子.引き籠もりがちな入所者ヘのかかわり:レクリエーションで顔馴染みの関係を保つ[J].日本ハンセン病學會雑誌,2003(2):80-81.
[6]黃喜珊,劉鳴.日本青少年的悶居現象:現狀、危害及應對[J].比較教育研究,2011(05):13-14.
[7]師艷榮.日本青少年蟄居的現狀與對策[J].當代青年研究,2012(08):15–17.
[8]師艷榮.日本社會轉型與青少年蟄居問題的演變[J].日本問題研究,2016(01):20-21.
[9]隋陽剛.中日義務教育比較研究[D].延邊大學,2010(21):8.
[10]李東翔.中國における高等教育の発展と中日教育交流の現狀[J].國際日本學,2007(4):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