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麗萍
摘要:《生育制度》是一本蘊含豐厚家庭社會學思想的經典著作,書中費孝通先生以簡約又通俗的語言結合極具中國特色的生活實例來對生育制度進行論述與分析。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人們的婚姻觀和生育觀都發(fā)生了極大的改變,家庭基本三角結構的穩(wěn)定性受到沖擊,離婚率逐年攀升。由此,回顧和翻看經典就變得很有必要,借鑒與吸收《生育制度》中蘊含的愛情與婚姻理念,對于當代人形成正確的婚戀觀有著極為重要的價值。
關鍵詞:婚姻;生育;家庭
傳統社會的婚姻多為“經濟適用型”即婚姻大多不以愛情為基礎更多的是為維持簡單的生活而展開的合作,成年男女之間的結合多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一看似不合理的婚戀觀蘊含著深奧的婚姻哲學。
一、配偶的選擇
閆恒認為“人們挑選婚姻對象的過程,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同類婚或般配婚的社會選擇過程?!盵1]配偶的選擇是確立婚姻關系的第一步,每一個個體都是獨一無二的,因而在相處的過程中出現矛盾在所難免,正如叔本華所言,人如同刺猬一般,離遠了覺得冷,隔近了又帶有刺。
為減少夫妻間的矛盾,增強雙方的默契。傳統的解決方式便是限制孩子的擇偶范圍。也就是費孝通先生在書中所言的“內婚”,讓在同一撫育團體長大的孩子結為夫妻,實現婚配的門當戶對。傳統社會穩(wěn)定性強,男耕女織,農民將生存之技代代相傳。孩子的教育全權由父母負責,知子莫若母,基于此遵從父母之命的婚姻大多較為穩(wěn)定。筆者以為門當戶對這一擇偶標準于當代社會仍具有適用性。盡管恩格斯曾預言未來社會的婚姻將以愛情為基準:“男子一生中將永遠不會用金錢或其他社會權力手段去買得婦女的獻身;婦女除了真正的愛情以外,也永遠不會再出于其他某種考慮而委身于男子?!盵2]愛情固然重要,但筆者更為偏向閆恒先生的觀點,“即完全以愛情為動機和目的的婚姻,其得以建立和實現的基礎,只能是當時、當地人們的社會地位?!盵3]。顯然,門當戶對是擇偶的重要標準。
二、婚姻的確立
婚姻不是個人的私事?;橐龅拇_立并不是簡單的男女結合而是社會關系的重新調整,是由夫與妻為中心周邊多重關系的建構。為了減少家庭矛盾,維持婚姻的穩(wěn)定,費孝通先生認為可以通過夫妻關系的片面化來實現:一種是減少事物上的合作,使夫妻雙方偏重感情的投入;另一種是冷落感情生活,偏重經濟與事物上的合作。[4]傳統社會經濟比較落后,婚姻中的雙方大多忙于家庭事務,分工明確,家庭的主要責任在于生產,包括生產資料的生產和孩子的生產。明確的責任意識使夫婦雙方對婚姻的本質有著更為準確的認識,這是傳統的婚姻和家庭趨向穩(wěn)定的重要因素。
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家庭的教育功能逐步外移,個人追求靈魂契合的配偶成為可能,人們更加注重婚姻的感情生活,婚姻也越來越被看作為個人的私事。無可厚非自由婚戀觀是符合時代發(fā)展和社會需要的,但以自由戀愛為基礎的婚姻仍需承擔責任。在費孝通先生看來婚姻是一種責任,承擔著重要的社會功能,是為孩子確立監(jiān)護人的一種手段。[5]婚姻與戀愛大為不同,戀愛可以歲月靜好但婚姻必須負重前行,當代離婚率攀上的原因之一便是將婚姻與戀愛相等同。盡管當代社會提倡婚戀自由,但慎重選擇婚姻,將婚姻視為一件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公事仍是擁有幸?;橐龅年P鍵所在。
三、夫婦的相處
閆恒認為“婚姻關系首先是一種權利和義務的契約,既是夫妻與國家或社會之間的契約,同時也是夫與妻之間的契約。”[6]婚姻的建立就是要強化人的責任感,對其新角色的確立,使其明確自己的責任與義務。人是獨立意識的主體,趨利避害是人的本能,男女之間的結合不僅需要跨越人作為意識主體的障礙還需要跨越性別之間的障礙。為了應對這一難題,傳統的處理方式就是強化男性的地位,即男尊女卑。女性的主要職責就是相夫教子,打理家中的一切家務以及照顧自己的小孩。丈夫在家中享有絕對的權威,妻子只有聽從的義務。夫妻的這一相處之道在農耕社會不失為一種明智之舉,對于防止和化解家庭矛盾都著重要的作用。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們認知水平的提高,男女平等的觀念逐漸被人們所接受,夫妻雙方在家庭中的地位可謂是旗鼓相當。傳統的應對方式于當代社會顯然已不再適用,生活環(huán)境和人生閱歷的差異使兩個原本毫不相干的人很難志同道合,對此費孝通先生主張應充分發(fā)揮妥協精神在婚姻生活中的作用。[7]夫妻雙方要具有奉獻精神,相互遷就,互相成全。為了你我愿意熱愛全世界,便是一種奉獻精神。當今社會是一個崇尚自由的社會,但對自由理解不當就會把之誤以為是一種公開的自私,凡事以自我為中心?;橐鲋v求一種契約精神和妥協精神,不是一方對另一方的壓制,也不是兩具互不干涉毫無交集的軀殼,而是一種各盡其責、相互扶持的伙伴關系。
四、結語與啟示
《生育制度》作為一本有關家庭社會學的經典著作,以小見大,道出了婚姻對個人及其社會的功能,其中所蘊含的哲理對當代人具有極為重要的借鑒意義?;閼匐p方的相互了解是婚姻穩(wěn)定的重要因素。個人作為意識的主體有著自己獨立的想法,不謀而和、心有靈犀只是人們一種美好的期待,摩擦不可避免。于當代社會,雖說選擇同一撫育團體的人作為自己的配偶可遇而不可求,但婚前長期的接觸和了解對于降低婚姻的脆弱性仍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
婚姻是對社會關系的重構,需要明確自身的責任。人總是處于一定的社會關系當中,無論是傳統社會還是當代社會,婚姻的確立都會舉辦一場盛大的婚禮,婚禮是證明婚姻有效性的方式,也是新婚夫婦確立自己責任和身份的一種儀式,既然選擇了婚姻就要明確自己的職責,承擔相應的責任。溝通和妥協是婚姻的潤滑劑。個人是獨立的主體,人與人之間很難做到心領神會,而語言的功能就在于溝通,及時的表達自身的想法與對方進行有效的溝通是化解家庭矛盾的重要法寶。
參考文獻
[1]閆恒 論婚姻與愛情及其關系 中華女子學院山東分校學報 2001 ,(2)27-31.
[2]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閆恒.論婚姻與愛情及其關系[J].中華女子學院山東分校學報, 2001,(2)27-31.
[4]費孝通. 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146.
[5]費孝通. 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127.
[6]閆恒.論婚姻社會學的基本框架[J].浙江學刊,1999,(5):35-39.
[7]費孝通. 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