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本文從實際應用的角度,對語句、命題、判斷三個概念進行考察,借助實例分析,得出語句、命題、判斷是三個不同概念,并闡釋了它們之間的區(qū)別和聯系。
關鍵詞:語句;命題;判斷
一、語句是由語詞組成的各種句子、句型的總稱。語句是語言學的研究對象,它是人類認識事物、表達思想的形式。命題是對事物情況的陳述。命題是人們認識思維活動所形成的思想,它必須用語句表達出來,成為語句的基本意義或抽象語句的意義。語句的基本意義或者抽象語句的意義是命題,不管其是否進入推理。命題是尚未加以驗證、斷定的思想,因而并不內含斷定,也并不具有事實上的真假,而只是具有真假的可能性。判斷是對思維對象有所斷定的思維形式,是人們對命題的進一步認識,是通過驗證斷定了某一命題實際上是不是真的。因而判斷才有斷定,有事實上的真假。所以,不能把命題的真假可能性與判斷的事實上的真假相混淆。
二、下面我們來談談判斷、命題、語句三者之間的關系,著重分析一下它們有何不同,這是解決形式邏輯研究對象問題的關鍵。
請看以下例句。
(1) 小明正在看電視。
(2) 電視正在看小明。
(3) 看正在電視小明。
假設確實有李明其人, 他確實正在吃飯, 則(1)正確地反映了事物情況, 其就是一個真實的判斷。而(2)則是違背事理的。但(2)與(1) 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符合漢語語法規(guī)則,即名詞或代詞作主語或賓語;主語在動詞謂語前,賓語在動詞謂語后;“正在”是時間副詞作狀語,在動詞謂語前。(2)雖然沒有明確的意思,但卻是一個合乎語法規(guī)則的語句。在語句產生之初,語句一定是與意義聯系在一起的;但當人的思維發(fā)展到一定階段,能夠把語句本身作為研究對象時,則可以構造出沒有意義而僅合乎語法規(guī)則的語句。例(2)就屬此類。而(3)與(1)(2)雖然有同樣的語詞,但不合乎語法規(guī)則,因而不是語句。這說明,語句應是合乎語法規(guī)則的語詞組合,不一定有意義。一串符號是否是語句,僅需從語形的角度去判定即可,無須涉及意義。
“判斷”與“命題”這兩個詞在非嚴格的情況下,可以通用。因為判斷是對事物情況的斷定,有真有假,命題是表達判斷的語句,也包含有斷定,也有真假,二者有相通之處。因此,有的邏輯書把判斷稱為命題,有的邏輯書把命題稱為判斷,還有的邏輯書說“我們把那些真或假的陳述句稱為判斷或命題?!?/p>
但是,嚴格來說,判斷與命題是有分別的,不應當把二者完全等同起來。
第一,判斷與命題的真假情況有所不同。判斷有真假,命題也有真假,然而它們的真假情況各異。命題是客觀陳述,它的真或假是客觀存在著的,不會因人而異。判斷是某個人的主觀斷定,它的真或假總要受到人的認識能力的影響。例如,a.廈門是一座非常美的城市。b. 1是偶數。c.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這三句話都有所斷定,但是,作為命題來看,它們的真假是客觀的,即(1)真,(2)假,(3)或真或假。作為判斷來看,它們的真假就要受到人的主觀影響。去過杭州的人卻不能斷言a的真或假,具有數學常識的人,會認定b是假的,對數學毫無所知的人則難于斷言它的真或假。毛澤東在斷定c時,認為它是真理,而世界上卻有人認為它是假的。所以如此,是因為人們一方面通過感知對象,形成表達認識內容的命題,但由于對象本身的復雜性以及認識者自身的局限性等,表達認識內容的命題并不是對對象的鏡像反映,因而并不是一經形成就有確定的真假,而仍是要經過實踐的檢驗、判定。這是人類認識的一種必然過程。如:現在有人預測說“太陽系有第十大行星”,有人認為“人是由恐龍進化來的”。這些都有明確的意義,是命題,但還沒有經過驗證,還不是有確定真假的判斷。
命題的真假是指一個命題在客觀上或真或假,究竟真假如何,是未定的;判斷則前進一步,它的真假是在主觀斷定的基礎上形成的,它能確認真之所以為真,假之以為假。
第二,命題與判斷對現實世界刻畫的廣度深度不同。
判斷在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直接反映現實世界,由淺入深,使人們對現實世界的認識不斷深入。然而,判斷是實踐的結果,它對現實世界的刻畫以經驗范圍為前提條件。人類受時空條件的限制,總有不能直接接觸的對象和方面,因而實踐經驗總是有局限的,建立其上的判斷也總是局部的,永遠也不可能系統(tǒng)、完整地反映現實世界的全貌。人們對現實世界,已經作出了很多的判斷,也用語言記錄下了無窮無盡的判斷資料,但把人類已有的所有判斷集合起來,也畢竟只是滄海一粟。
命題以邏輯思維為基礎,它刻畫的可能世界包括現實世界,因而命題刻畫現實世界的特點,是總體逼近??傮w上,命題刻畫世界的能力是判斷無法比擬的。邏輯思維是人類特有的內在的認識能力,這種能力使人們合理地設想出可能世界所有對象事態(tài)。如果說命題是汪洋大海,那么判斷就猶如汪洋中的小島。在命題提供的有關現實世界所有對象中,總有一些會被現實世界證實,在此基礎上,人們運用邏輯論證,就能選擇出有關的全部真命題。
第三,判斷是反映現實對象情況的。凡是判斷,都有兩層含義:一是對認識對象的性質、關系、存在關系或存在模態(tài)等情況有所斷定,并且這層斷定在判斷中有明確的表達;二是肯定認識對象事實上是存在的。判斷都是在肯定對象存在的前提下對它們的情況進行斷定的?!敖饘俣际菍щ姷摹?,不僅斷定金屬都有導電的性質,而且還斷定金屬是存在的。命題的內容只是對認識對象的情況有所斷定,不斷定對象是否存在?!傍P凰是美麗的”,這個命題就只斷定美麗是鳳凰的性質,并沒有斷定鳳凰存在。同樣,如果從命題方面分析“金屬都是導電的”,它也只斷定導電是金屬的性質,并沒有肯定金屬存在。
三、結論
綜上所述, 語句、判斷和命題是三個既相互區(qū)別又相互聯系的概念。本文通過對語句、命題、判斷三個概念進行闡釋,進而分別進行考察,借助實例分析,對語句、命題、判斷三個概念應有的區(qū)別及其關系進行了闡述。當然本文還不盡完善,有待研究者進一步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邏輯教研室. 邏輯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6.
[2]朱新民. 現代西方哲學邏輯[M]. 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 1987.
[ 3] 韓鐵穩(wěn).普通邏輯[ M ] .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1989.
[4] 陳嘉映.語言哲學[M].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6.
[5]涂紀亮. 維特根斯坦后期哲學思想研究英美語言哲學概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牛珊珊(1988-) ,女,漢族,河北石家莊人,碩士學位,研究方向:大學英語教學與課程思政的相關研究;《圍城》中語碼轉換的語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