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莉
●6個月以內(nèi)
6個月之內(nèi)的孩子對環(huán)境的要求不高,只要做到能讓他們吃飽、及時換尿布等,他們便很少會哭鬧。但是從2個月開始,孩子就會與媽媽建立起感情,看到媽媽就會露出微笑、晃動小手小腳等,這樣做可以加深母子間的感情,也是孩子心理需求的滿足。但是如果孩子住院期間看不到媽媽,這種需求就會被中斷,所以很可能會哭鬧。
●6個月以上
6個月以上的孩子已經(jīng)能分清熟悉的人和陌生人,對媽媽的依賴也會更強,所以這個時候的孩子住院會有非常強的分離焦慮癥,經(jīng)常會哭鬧不止,拒絕和陌生人接觸和說話。如果這個孩子住院的時間長,長時間不接觸媽媽,可能會表現(xiàn)得很抑郁,變得不開朗,對周圍的事也會不感興趣。
●學(xué)齡前
學(xué)齡前孩子對父母的需求更大,希望能夠得到父母的陪伴和照顧,雖然與父母分別后孩子也會很難過、會哭鬧,但是和幼兒相比表現(xiàn)得不會那么強烈,可能會悄悄地哭,或者不愛吃飯、不想睡覺。
學(xué)齡前孩子還會對陌生的環(huán)境表現(xiàn)得比較害怕,他們不喜歡這種陌生的感覺,雖然對疾病有所了解,但是了解得不夠全面,害怕治病過程中傷害到自己。
●對陌生環(huán)境的恐懼
孩子住院后周圍的環(huán)境都發(fā)了生變化,在醫(yī)院的感覺與在家里的感覺也完全不同,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孩子對所有的事物都會感覺生疏,特別是看到所有的醫(yī)生和護士都穿著白色的衣服會更加害怕,而且離開了父母本身就會有一種恐懼和焦慮的感覺。
●治療過程痛苦
孩子在住院時需要經(jīng)常抽血檢查、打針、換藥等,這些都會讓孩子感覺不舒服或者疼痛,會加重孩子害怕的感覺,所以一看到針或者穿白衣服的人就會出現(xiàn)條件反射的哭鬧。
●對外界刺激更加敏感
孩子的年齡比較小,耐受能力會比較低、反應(yīng)性強。對外界的一些刺激較為敏感,特別是本身疾病的痛苦加上治療的痛苦,會使孩子感覺非常難過和害怕,容易使孩子的心理出現(xiàn)失衡。
●受家長的情緒影響
孩子生病后家長會表現(xiàn)得特別焦慮和緊張,每次看到孩子就滿臉愁容,雖然孩子年齡較小,但是也能從父母的臉上看到他們的不安,進而孩子會對自己的疾病產(chǎn)生懷疑,或者會認為是因為自己生病才會惹父母不高興。
●加強親密感,減少恐懼感
對于6個月之內(nèi)的寶寶要按時喂奶、拍嗝,要經(jīng)常到床邊逗孩子,可以做鬼臉或者唱歌等,建立與孩子的親密感,孩子害怕的心理也會慢慢消除。
對于6個月以上的寶寶,可把孩子平時最喜歡的衣服、被子或者玩具等放在床邊,減少環(huán)境帶來的陌生感。
醫(yī)護人員也可以經(jīng)常與孩子做一些小游戲,拉近與孩子的距離,使孩子感覺到護士也像自己的家人,這樣一來,減少孩子的分離焦慮癥,在家長不在場的情況下,建立孩子與醫(yī)護人員的信任感。總之,要多和孩子耐心溝通,細致照顧。
●讓孩子正確認識生病住院這件事
一般會說話的孩子都可以說出身體各個部位的名字,但是不知道這些部位是做什么的,他們只知道生病是一件令人不舒服的事情,但是不知道是因為身體出現(xiàn)問題才會有不舒服的感覺,有些甚至?xí)焉∫鸬奶弁磁c因為懲罰受到的疼痛聯(lián)系到一起,誤以為自己是因為做錯了事情才會住院,進而增加了心理壓力和困擾。
家長和醫(yī)護人員可以用孩子可以理解的話告訴孩子為什么會住院、在住院時怎么治療、治療之后就可以出院回家等。在孩子需要吃藥、打針和抽血化驗前都要先和孩子解釋好,不要讓孩子害怕。讓孩子知道住院、打針都不是對孩子的懲罰,是幫助孩子恢復(fù)健康的必要手段。
●給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間
如果孩子可以自己活動、吃飯和穿衣,要讓孩子自己做這些事,在不影響孩子病情的情況下,讓孩子自由活動,這樣孩子會更開心??梢詾楹⒆犹峁┮恍├L畫、游戲、電視等娛樂活動,這些活動可以消除孩子對住院的恐懼心理。
如果孩子身體的哪個部分不能活動,要耐心地為孩子講解,或者通過其他的方式幫助孩子活動。比如孩子的腿不能活動,可以用輪椅推著孩子到處走一走,滿足孩子活動的愿望。
●減少治療的心理壓力
在父母沒有在場的情況下,如果孩子拔針之后皮膚破了,醫(yī)護人員必須要耐心地幫助孩子處理,讓孩子感受到醫(yī)護人員是愛護和重視自己的,雖然父母沒在身邊,但是還是會有人照顧自己。
●利用榜樣給孩子做示范
小孩對英雄都會很崇拜,所以在孩子生病害怕或者打針怕疼時就可以用榜樣的作用為孩子做示范,孩子在“英雄事跡”的鼓勵下就會變得更堅強。比如可以說隔壁床的小寶寶很棒,打針沒有哭,在這個小朋友的帶動下整個病房的孩子都會以這個孩子為榜樣不哭。如果孩子沒有哭還要馬上表揚,這樣孩子才會更積極、主動地配合治療。
孩子不懂什么是住院,為什么要住院,他們只知道住院后要和父母短暫地分開,而且每天都有穿白色衣服的醫(yī)生和護士給他們吃苦藥和打針,所以住院的感覺并不好。這樣一來孩子就會哭鬧不止,不配合治療,而且還可能會出現(xiàn)其他心理上的影響,所以家長和醫(yī)護人員可以相互配合,不僅要做好臨床上治療,還要關(guān)注孩子的心理需求,使孩子明白住院的原因是為了治好疾病,只要病好了就可以回到家里了,而且醫(yī)院的醫(yī)生和護士都非常喜歡他們,愿意照顧他們,這樣的話,孩子才會配合治療,不會出現(xiàn)心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