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粵北人民醫(yī)院(512026)余素芳 寧雪蓮 張苑榆
消化道大出血是消化內(nèi)科發(fā)病急,病情發(fā)展快且易危急生命的一種疾病,主要有消化性潰瘍大出血、胃癌并出血、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等[1]。該疾病是指患者的出血量在短時間內(nèi)達到800~1000ml以上,或者超過人體循環(huán)血量的20%,容易引發(fā)休克,如得不到及時止血,容易危及患者生命[2]。因此需要對消化道大出血患者進行手術治療和有效的護理干預,以便減少出血量。圍術期護理是指于患者手術治療開始到結束整個時期,為其提供的護理干預,可以有效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促進患者康復[3]。本研究主要探索圍術期護理在內(nèi)科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實行外科緊急手術治療中的應用效果。具體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在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間接收的行外科緊急手術治療的消化道大出血患者60例,按照護理方式不同,將2017年1月~2017年12月接收的30例患者分為對照組,將2018年1月~2018年12月接收的30例患者分為研究組。研究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20~64歲,平均年齡(40.35±5.40)歲。對照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21~65歲,平均年齡(41.54±4.31)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獲院內(nèi)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附表 兩組患者的SDS與SAS評分比較(,分)
附表 兩組患者的SDS與SAS評分比較(,分)
組別 SDS SAS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對照組(n=30) 56.82±10.54 48.21±10.12 52.33±10.41 46.45±10.23研究組(n=30) 57.15±10.84 39.68±10.52 53.12±10.35 38.75±8.56 t 0.120 3.201 0.295 3.162 P 0.905 0.002 0.769 0.003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包括健康教育、術前常規(guī)檢查、密切關注患者生命體征等。研究組進行圍術期護理,具體表現(xiàn)如下:①手術前護理。優(yōu)化工作流程,當患者出現(xiàn)消化道大出血內(nèi)科止血治療無效時,經(jīng)外科會診需要緊急手術治療時,內(nèi)科護理人員遵醫(yī)囑做好術前各項準備工作:備血、備皮、更衣、胃腸減壓等,按消化內(nèi)科緊急轉(zhuǎn)外科手術流程,直接與手術室電話聯(lián)系,通知對方做好緊急手術各項準備工作,為患者開通手術綠色通道。由內(nèi)科護理人員護送患者到手術室,與外科護理人員和手術室護理人員三方進行交接,縮短了患者轉(zhuǎn)運時間,為患者爭取了最佳的手術時機,保證了患者的安全。②手術中護理。護理人員應積極配合醫(yī)生的工作,密切關注生命體征,搶救過程要迅速而不慌亂,確保手術的順利進行。當患者出現(xiàn)脈搏加速、血壓較低時及時補充血容量,防止因消化道大出血導致失血性休克。③手術后護理。護理人員應指導患者以平臥位進行休息,注意關注患者的生命體征、意識狀態(tài)和尿量的變化,做好術后清潔與護理工作。加強病房巡查,定時量體溫,患者手術后一般會有低熱或中度發(fā)熱的情況,注意排除是否有感染跡象,叮囑患者多喝水,必要時物理降溫。注意觀察患者的嘔吐物及排泄物,對患者的電解質(zhì)、血象、血氣指標進行分析,預估患者失血量及持續(xù)出血的可能性。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及時與患者和家屬講解手術的必要性與治療效果,增強患者治療信心,及時清理血跡,減少不必要的刺激。指導患者進行床上動作訓練和早下床活動;進行深呼吸和咳嗽訓練,加快患者康復。出院后,叮囑患者按醫(yī)囑服藥,定期回院復查,定期進行散步、太極拳等運動,勞逸結合。
1.3 評價指標 ①治療效果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3方面。顯效:患者病癥消失,胃腸功能恢復正常,生命體征平穩(wěn);有效:患者病情有所改善,胃腸功能出現(xiàn)好轉(zhuǎn)但未恢復正常;無效:患者病情無改善甚至惡化,胃腸功能和生命體征均無改善。總有效率=(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②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DS)和焦慮自評量表(SAS)對患者的抑郁和焦慮心理進行評分,分值越高說明患者的抑郁和焦慮程度越嚴重。③比較兩組手術成功率和再出血發(fā)生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治療效果 研究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0.00%,高于對照組的66.6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心理狀態(tài) 護理前,兩組患者SDS與SAS評分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研究組患者的SDS與SAS評分均比對照組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附表。
2.3 手術成功率及再出血情況 研究組的手術成功率(93.33%)高于對照組(70.00%),再出血率(6.67%)低于對照組(26.6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消化道大出血具有發(fā)病急,病情發(fā)展快的特點,出血較快且血量較多,會導致患者休克[4]。手術治療雖可以有效控制病情,但因手術會給患者帶來一定的創(chuàng)傷,加之術后并發(fā)癥較多,故需要對患者實行有效的科學護理措施,以達到減少感染、提高治療效果、促進患者恢復健康的目的。圍術期護理是指從患者決定接受手術治療開始到治療結束這一期間實施的護理模式,包括術前、術中、術后護理。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高于對照組,護理后的SDS與SAS評分低于對照組,手術成功率高于對照組,再出血率低于對照組,說明采取圍術期護理干預可以提高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的治療效果,減少患者抑郁、焦慮心理,增加手術成功率,降低再出血情況。分析原因在于常規(guī)護理多被動按醫(yī)囑實行干預,無法為實行緊急手術的消化道大出血患者提供高質(zhì)量的護理服務,減少再出血的發(fā)生。而圍術期護理干預對術前、術中、術后實行有效的干預,可以增加手術的成功率,促進患者康復。手術前優(yōu)化術前工作流程,內(nèi)科患者轉(zhuǎn)外科手術時為患者爭取了最佳時機;手術中,護理人員密切關注患者生命體征,配合醫(yī)生工作,可以增加手術成功率[5]。手術后,護理人員密切關注電解質(zhì)、血象、血氣指標,注意有無嘔血、黑便、休克癥狀,及時發(fā)現(xiàn)患者的異常情況并進行處理。做好心理護理工作,使患者及其家屬了解外科手術的重要性及治療效果,及時清理血跡,減少對患者的不良刺激,指導患者進行合理運動,增強機體免疫力,促進患者的恢復。
綜上所述,對接受外科緊急手術治療的消化道大出血患者進行圍術期護理干預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減少患者負性情緒,增加手術成功率,減少患者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