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陽市第二中醫(yī)院(471003)王高峰 孫偉
三叉神經痛是中老年患者常見疾病,本研究針對患者實施下關穴深刺與溫針灸聯合治療,其臨床效果顯著,在降低患者疼痛感方面具有應用優(yōu)勢。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7年2月~2018年2月我院三叉神經痛患者82例,采用抽簽法將其分為實驗組(n=41)與參照組(n=41)。其中實驗組男22例,女19例。年齡32~64周歲,中位年齡(50.25±8.66)周歲。三叉神經痛病程時間1~5年,中位病程時間(2.95±0.68)年。參照組男20例,女21例。年齡30~63周歲,中位年齡(50.22±8.62)周歲。三叉神經痛病程時間1~4年,中位病程時間(2.91±0.67)年。兩組患者年齡、性別、三叉神經痛病程時間等臨床資料進行統(tǒng)計分析,不具備明顯差異(P>0.05),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患者均伴有突發(fā)性三叉神經疼痛癥狀;②鎮(zhèn)靜治療無效;③患者了解本研究,自愿簽署相關協議。排除標準:①神經系統(tǒng)檢查結果呈陽性;②病案資料不全。
1.2 方法 參照組采用常規(guī)針灸治療,選取主穴下關穴,行垂直進針方式,刺入深度在25mm左右,提插捻轉得氣后留針時長為30min[1]。配穴酌患者實際癥狀予以選擇,第一支疼痛取魚腰穴、第二支疼痛取四白穴、第三支疼痛取夾承漿穴。實驗組行下關穴深刺與溫針灸聯合治療,下關穴深刺:(主穴為下關穴)患者取仰臥位,常規(guī)消毒,選用28號3寸毫針,垂直進針后針體傾斜45度分別向上、向下及耳側深刺,刺入深度為2.5~2.8寸(前后用同一標準),以患者主訴半面放射感及麻脹感并能耐受為度;輔穴為風池、四白、迎香、夾承漿、太沖、三陰交、陽白、頰車、合谷等穴,上述穴位刺入方式與留針時間與參照組一致[2]。溫針灸:針刺后將長約20mm左右的艾條點燃,戳開一小孔后插入針柄,期間需避免患者發(fā)生燙傷[3]。全部患者均以10日為一療程,每療程后暫停治療5日再行治療,共治療3療程。
1.3 觀察指標 應用《視覺模擬評分法》對患者治療前及治療3個療程后疼痛感予以評估,滿分10分,分數與患者疼痛感呈正態(tài)分布。應用《生活質量量表》對患者治療后生活質量情況予以評價,包括機體功能、心理狀態(tài)、角色功能、社會功能、活力等[4]。臨床療效:顯著為患者治療后疼痛感完全消失,三叉神經痛癥狀消失;一般為患者經治療疼痛感有所降低,臨床癥狀基本得以改善;無效為上述效果未達到,甚至患者病情加劇[5]。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本研究82例三叉神經痛患者相關數據錄入SPSS19.0軟件之中,實驗組與參照組臨床效果數據行t檢驗,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兩組患者情況行X2檢驗,采用(n%)表示。數據對比差異性較高(P<0.05),研究結果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三叉神經痛患者治療前后疼痛感評分比較 對比實驗組與參照組三叉神經痛治療前后疼痛感評分數據發(fā)現,治療前兩組患者疼痛感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經治療兩組患者疼痛感均有所緩解,但實驗組治療后疼痛感評分(1.38±0.63)低于參照組(3.07±0.96),兩者差異明顯(P<0.05)。
2.2 三叉神經痛患者治療后生活質量比較 對比實驗組與參照組三叉神經痛治療后生活質量評分數據(見附表1),實驗組機體功能、心理狀態(tài)、角色功能、社會功能、活力等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參照組,組間差異性較高(P<0.05)。
2.3 三叉神經痛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對比實驗組與參照組三叉神經痛臨床治療效果情況(見附表2),實驗組三叉神經痛臨床治療效果(92.68%)高于參照組(68.29%),兩者差異明顯(P<0.05)。
附表1 三叉神經痛患者治療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附表2 三叉神經痛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n(%)]
三叉神經痛是腦神經類疾病,女性發(fā)病率略高于男性,且隨年齡而增長,一般而言多發(fā)病于患者右側位置,患者發(fā)病時多呈現為三叉神經所處區(qū)域劇烈性疼痛,其疼痛感各不相同,包含刀割狀、針刺狀、燒灼狀等等,多在患者說話、進餐、洗臉、刷牙或吹風等時間發(fā)作,發(fā)病時間從數秒至數分鐘,呈現出間歇性發(fā)作特征[6]。臨床(之)中三叉神經痛尚無明確界定,該病與偏頭痛及牙痛等癥狀(相互)易混淆,因此其臨床診斷及治療均具有一定的難度,對患者生活質量及工作均造成嚴重危害。本研究對三叉神經痛患者實施(中醫(yī))特色針灸治療,中醫(yī)認為三叉神經痛屬于面痛范疇,因患者面部外邪入侵所致,進而造成患者局部經絡受阻[7]。本研究針對三叉神經痛患者實施下關穴深刺與溫針灸聯合治療,其臨床應用效果顯著,人體中下關穴為足少陽膽經和足陽明胃經(焦點)交會穴,且該區(qū)域是三叉神經所分布覆蓋的位置,通過深刺下關穴后,刺激患者神經末梢,能夠提升患者的疼痛閾值,進而降低患者對其疼痛感的敏感度,阻斷其三叉神經異常放電行為。在此基礎之上聯合應用溫針灸治療,艾條在燃燒過程之中產生溫熱感,患者局部組織發(fā)熱,其血液循環(huán)速度增快,對提高患者炎性因子吸收能力方面起到了重要效果。因此,通過下關穴深刺與溫針灸聯合治療三叉神經痛,其活血通經、行氣散瘀之功效顯著,本研究結果顯示,患者治療后疼痛感評分得以顯著降低,生活質量水平較高,其臨床效果確切。
總之,本研究對三叉神經痛患者予以下關穴深刺與溫針灸聯合治療,臨床治療效果令人滿意,在改善患者三叉神經疼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進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下關穴深刺與溫針灸聯合治療模式具有臨床推廣及應用的優(yōu)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