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確山縣人民醫(yī)院(463200)赫艷梅 李文瀚 楊璐
尿路感染是糖尿病患者中十分常見的并發(fā)癥。研究顯示,2型糖尿病患者伴發(fā)尿路感染的概率是普通人群的10倍[1]。由于抗生素濫用,導致2型糖尿病患者病原菌耐藥菌株不斷增加,菌株耐藥性不斷增強,給該病的臨床治療帶來一定的挑戰(zhàn)[2]。在臨床治療中,臨床醫(yī)師不僅要掌握患者病原菌感染的情況,還需要掌握病原菌耐藥情況,才能針對病原菌選用合適的抗生素,確保治療效果。本次研究主要分析糖尿病患者病原菌特點以及耐藥情況,以便為臨床抗生素的選用提供參考。現(xiàn)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6年1月~2016年9月2型糖尿病伴發(fā)尿路感染患者121例納入研究。本次選入的男性病患為63例,女性病患58例,年齡范圍33~73歲,平均年齡為(46.9±9.7)歲。所有患者均經(jīng)病原學檢查顯示陽性,并排除嚴重器質(zhì)性病變者、嚴重全身感染者、其他泌尿疾病者、婦科炎癥患者以及全身免疫性疾病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先清潔外陰部,并取晨尿送檢。所有患者檢查使用的試劑為VITEK32鑒定系統(tǒng)、GNS4659藥敏卡、GPS4665、V1303鑒定系統(tǒng)。將患者檢查情況進行統(tǒng)計和分析,包括病菌類型、病原菌耐藥情況。
1.3 觀察指標 觀察本次試驗研究中2型糖尿病伴發(fā)尿路感染患者的病原菌特點和耐藥情況。
1.4 統(tǒng)計方法 運用SPSS19.0版本統(tǒng)計軟件分析患者病原菌檢查結(jié)果。以n(%)統(tǒng)計病原菌試驗結(jié)果,對比用χ2檢驗差異。檢驗P<0.05說明存在顯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型糖尿病患者病原菌特點分析 121例患者病原學檢查均顯示陽性,以G-桿菌感染多見。其中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銅綠假單胞菌檢出率較高,其中大腸埃希菌檢出率為32.23%,肺炎克雷伯菌為20.66%,銅綠假單胞菌為16.53%。糞腸球菌、奇異變形桿菌等較少。除此以外,還有分離出13株真菌,其中白假絲酵母菌8株,檢出率6.61%,熱帶假絲酵母菌檢出率5株,檢出率為4.13%。大腸埃希菌檢出率、肺炎克雷伯菌檢出率均高于其他菌群檢出率,對比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見附表1。
附表1 2型糖尿病患者病原菌特點分析
2.2 耐藥性分析 121例2型糖尿病患者伴發(fā)尿路感染耐藥性試驗中,總共出現(xiàn)74株耐藥病原菌,耐藥率61.16%。其中伊曲康唑(16.53%)、頭孢唑林(10.74%)、氟康唑(9.09%)的耐藥率較高。頭孢他啶、萬古霉素等耐藥率較低。伊曲康唑耐藥比率與其他藥物耐藥比率對比存在顯著差異(P<0.05)。見附表2。
附表2 2型糖尿病患者伴發(fā)尿路感染耐藥性分析
2型糖尿病患者伴發(fā)尿路感染的原因較多,主要有以下幾方面:①由于2型糖尿病患者機體在高血糖狀態(tài)下,中性粒細胞較多,導致機體抵抗病菌能力下降,進而造成各種感染的發(fā)生。②糖尿病患者尿液中葡萄糖較高,為病菌繁殖提供營養(yǎng)物質(zhì),導致細菌易于增殖,加重感染并造成感染難愈。③大多數(shù)糖尿病患者屬于中老年,病程長,機體老化后免疫功能減退,極易發(fā)生感染。④2型糖尿病本身屬于全身性代謝紊亂疾病,容易出現(xiàn)低蛋白血癥,進而造成機體防御病菌能力降低,誘發(fā)尿路感染。在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下,導致2型糖尿病患者伴發(fā)尿路感染。
由于2型糖尿病患者伴發(fā)尿路感染的原因較多,導致在該病的臨床治療中有一定的難度。一些患者即使在有效控制病原菌后,還是很容易反復發(fā)生感染。因此,2型糖尿病的治療中,有聯(lián)合運用多種抗菌藥物、長期運用抗菌藥物的特點。這主要與尿路感染反復感染有關。大量、長期使用抗菌藥物極大增加菌株耐藥幾率,導致2型糖尿病伴發(fā)尿路感染更加難以控制。關于2型糖尿病伴發(fā)尿路感染的治療中,臨床醫(yī)師應掌握患者感染病原菌類型,并選用合理的抗生素,不僅有效提高治療效果,而且有利于降低耐藥幾率。但在大量、長期應用抗生素過程中,難免會導致菌株耐藥性增加。因而在2型糖尿病伴發(fā)尿路感染患者的治療中,優(yōu)先選用耐藥率低的藥物尤為必要。
本次對121例2型糖尿病伴發(fā)尿路感染患者的耐藥病原菌檢查中,G-桿菌感染率較高,其中最高為大腸埃希菌,為32.23%,其次為肺炎克雷伯菌,為20.66%,銅綠假單胞菌檢出率為16.53%。除此以外,還有糞腸球菌、奇異變形桿菌等。真菌感染中白假絲酵母菌檢出率6.61%,熱帶假絲酵母菌檢出率為4.13%。由此可見,多數(shù)2型糖尿病伴發(fā)尿路感染主要為細菌和真菌,細菌中以G-桿菌為多見。從試驗結(jié)果可以看出,感染病菌多數(shù)是大腸中常見的菌群,包括寄生腸道中的致病菌和大腸內(nèi)本就存在的菌群。2型糖尿病患者在多種因素下,導致細菌侵入尿路,進而引發(fā)無癥狀的菌尿。研究顯示,革蘭陰性菌是2型糖尿病伴發(fā)尿路感染患者的主要致病菌,其中以大腸埃希菌為主,其次為克雷伯菌、銅綠假單胞菌等,這與本次研究結(jié)果相符合[3]。革蘭陽性菌的感染率在近年來也有明顯升高的趨勢。治療上我們常用的藥物包括伊曲康唑、頭孢唑林、氟康唑、諾氟沙星等,在確診患者感染菌群的情況下選擇針對該病菌有較好殺菌效果的抗菌藥物,并給予足療程、足量用藥治療。在耐藥菌株檢查中,耐藥菌株總數(shù)為74株,耐藥率高達61.16%,和相關報道的相似[4]。耐藥抗菌藥物中,伊曲康唑耐藥率最高,耐藥菌株為20株,耐藥率達16.53%。其余耐藥率較高的抗菌藥物還有頭孢唑林、氟康唑、諾氟沙星等。頭孢他啶、頭孢噻肟、萬古霉素、克拉維酸鉀等耐藥率較低。由本次統(tǒng)計中可見,在2型糖尿病患者伴發(fā)尿路感染的臨床治療中,在結(jié)合病原菌檢查情況下,應優(yōu)先選用耐藥率低的抗菌藥物來治療,盡量不選用伊曲康唑、頭孢唑林等耐藥率高的抗菌藥物來治療。
綜上所述,2型糖尿病患者病原菌感染主要是細菌感染和真菌感染。細菌感染中以革蘭陰性菌最為常見,包括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銅綠假單胞菌。治療上應優(yōu)先選用耐藥率低的藥物,盡量不選擇耐藥率高的抗菌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