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日據(jù)時期臺灣人的日本生活認同及其影響

        2020-10-20 14:55:01卞梁連晨曦
        重慶三峽學院學報 2020年5期

        卞梁 連晨曦

        摘 ?要:生活認同不僅對個人行為有直接影響,而且是社會群體性認同的直接基礎。日據(jù)時期,日本殖民當局施以高壓、多元、系統(tǒng)化的同化政策,對臺灣宗教、風俗、公共衛(wèi)生、教育、文化管控等方面進行了系列改革,強制建立起日本化的社會生活規(guī)范,并逐步將其與世代延遞結合在一起,最終使得臺灣民眾生活“日本化”,甚至產生了畸形的“皇民化情結”。研究表明:日本殖民措施已對臺灣造成長期的負面影響,且在短期內難以消除;同時,臺灣生活認同是一個動態(tài)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是可改變、可調整的。

        關鍵詞:日據(jù)時期;生活認同;皇民化運動;日本化;社會風俗

        中圖分類號:B93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8135(2020)05-0063-14

        生活認同作為“一群人在特定時空下采取的最適合他們的生活方式”[1],具有重要的社會學意義。我國臺灣地區(qū)較之其他地區(qū)有不同的歷史際遇,這對于當前臺灣人國家認同的形成有較大的直接影響。其中,日本在臺殖民50年間,對臺灣人在社會活動、教育、醫(yī)療、文化等方面強行改造,并逐步建立起日本生活認同。1945年臺灣光復后,這種認同并未隨日本殖民的結束而銷聲匿跡,而是通過潛移默化式的影響不斷得以維系。雖然距日據(jù)時期已逾70年,但日本對臺灣社會群體性生活習慣的影響至今依然存在。如僅在1999年,便有19種日本商品在臺投放廣告,總額達61.78萬新臺幣,收益良好[2]。而臺灣九份甚至因“展現(xiàn)出日據(jù)時期朦朧的日本美”[3]而備受游客歡迎。這種現(xiàn)象被不少學者解釋為“由長期社會行為所導致的心理學聯(lián)結”[4]。毫無疑問,媚日傾向濃厚的生活認同對臺灣各世代的國家認同統(tǒng)一產生了嚴重的負面效應。通過歸納日據(jù)時期日本所采取的相關生活改造措施,探究臺灣人日本生活認同產生的原因,梳理這一認同演變的歷史脈絡,并據(jù)此探討臺灣人生活認同的未來走向及可能的應對策略,兼具學術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一、日本在臺采取的生活改造措施

        乙未割臺后,日本采取一系列措施,期以“武力征服與維持壓迫”式的文化灌輸[5]來對臺灣人民的生活方式進行改造。這些改造主要集中在宗教、風俗、公共衛(wèi)生、教育、文化管控等方面。同時,以1935年“皇民化運動”開展為界,日本的認同灌輸方式存在鮮明的時間間隔。

        在宗教方面,日本將宗教視為籠絡臺灣民心的重要手段,“宗教之于民心,其關系實亦重大”[6]3,因此采取所謂“舊慣溫存政策”來為殖民臺灣提供時間和空間。此政策沿襲自吞并琉球時[7],在對臺灣愛國軍民進行殘酷鎮(zhèn)壓殺戮的同時,對“順民”實行綏撫政策。在其1896年發(fā)布的諭告中,明確指出“際于兵務倥傯之時,供于軍用雖屬勢所難免,但須注意不得濫為損傷舊慣,尤其破毀靈像、散亂神器禮具等行為”[8]86。

        同時,日本大肆對臺灣原有寺廟進行同化,將臺灣諸多大型寺廟收歸日本所有,以利掌控。如1896年大本山便向樺山資紀提出將臺灣14座廟宇收歸日本曹洞宗名下[9]23,其中不乏臺北龍山寺、滬尾福佑宮、海山口慈祐宮、地藏庵、武圣廟、枋橋接云寺等代表性宗教建筑,此后這一現(xiàn)象層出不窮。同時,日本全面獲取了寺廟運營的審批權,“其名稱及所在地名稱,應于三月內向其所轄地方官廳申報”[6]189。這不僅加強了對舊有寺廟日本化的管控,也為日本宗教在臺設立寺廟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隨著“林圮埔事件”和“西來庵事件”的先后發(fā)生,日本逐漸意識到需對臺灣宗教施行更為嚴厲的管控,遂終止“舊慣溫存政策”。在日據(jù)后期,殖民當局開始強迫臺灣人信奉“天照大神”,并對參拜日本神社的人進行獎勵,如基隆神社對參拜神社一千次的臺灣人授予金獎章[10]。1943年,當局甚至發(fā)起“一街一莊一社”的神廟建設運動,但窘于經費,最終實施力度有限[11]。

        在風俗方面,日本對當?shù)貧v法和地名等進行重點改造。歷法及地名是地方認同的重要部分。中國人認為:“風俗,或遠至千年潛移默化,中于人心,而萃為群德?!?sup>[12]日本方面亦意識到:“如商業(yè)、工業(yè),欲成就一事一業(yè),若不明其習俗,則何以求其成功?”[13]因此殖民當局采取一系列措施改變臺灣習俗。如取消包括農歷春節(jié)在內的所有節(jié)日,增設日本節(jié)日。將神宮歷作為“官歷”。神宮歷增設諸多日式節(jié)日,如歲旦祭、元始祭、新年宴會、紀元節(jié)、春季皇靈祭、天長節(jié)、秋季皇靈祭、神賞祭、新賞祭、明治節(jié)等,同時強調家戶應懸掛國旗“旗日”,并在臺灣設立“始政紀念日”和“臺灣神社祭”[14]。同時,大量地名被改為極具日本文化色彩的名字,“島上的每個定居地,從大城市到小山村、小部落,都被重新命名”[15]163。新地名意義多元(見表1),且影響遺留至今。

        “皇民化運動”開始后,殖民當局更是出臺強硬措施,逼迫臺灣人快速“日本化”,包括改用日本姓名、禁止穿中式服裝、用榻榻米代替?zhèn)鹘y(tǒng)床鋪、推廣日式料理等。尤其是改姓名運動,日本殖民者規(guī)定:“凡不改姓名者,不予登記戶籍,不予發(fā)配戰(zhàn)時物資……對不改姓名之公職人員給予撤職處分……中學校及高等女校不予錄取未改名之學童。”[16]

        在公共衛(wèi)生方面,當時臺灣城鎮(zhèn)建設相對落后,“基隆、淡水兩口,地土斥咸,飲水維艱。每逢天旱,勢同涸附”。為了穩(wěn)定民心,日本在臺實施所謂“市區(qū)改正計劃”,并頒布《臺灣中央衛(wèi)生會規(guī)則》[17]10,旨在改善當?shù)毓残l(wèi)生環(huán)境,提升城鎮(zhèn)建設水平,重點對臺灣部分縣市的供水及排水系統(tǒng)進行改良(見表2)。當然,這一舉措在客觀上提升了臺灣城市的近代化水平。

        在教育方面,殖民政府結合伊澤修二的“國家主義教育”理念,認為“教育是對文化的選擇、傳遞與改造”[22],妄圖在臺構建完整的殖民教育體系,使臺灣人產生日本國民精神,乃至形成“日本認同觀”。伊澤修二的“國家主義教育”分三部分,分別是忠于天皇、人道主義及符合現(xiàn)代民主國家生活要求[23]218-220。隨后日本政府以此為基本原則,對島內教育體系進行大規(guī)模改造(見表3)。

        通過對臺灣教育系統(tǒng)的一連串改造,殖民當局得以部分抹去臺灣人的中華認同觀,并攫取較大的經濟權益,如1920—1940年間,日本在臺農業(yè)投資回報率高達1?400%[27],“以臺治臺”取得一定成效。同時,當局橫加鎮(zhèn)壓“島內一切有礙統(tǒng)治的組織和政治運動”[28],并接連組織行動或發(fā)布政令,將臺灣人作為其發(fā)動東亞侵略戰(zhàn)爭的后備有生力量。至1945年在臺殖民統(tǒng)治結束時,日本殖民當局累計調動20.7萬臺灣人走上戰(zhàn)場,其中后勤保障約12萬人,軍人8萬人[29]。

        在文化管控方面,殖民當局采取多種“又抑又揚”的策略。其一,極力樹立自身光輝形象。1897年“玉山吟社”成立,1898年“江瀕軒唱和”、“南菜園唱和”成立,1904年“全臺征詩”等活動及大量親日著作的出版,都是宣揚日本文化的有力手段。1907年,殖民當局通過記錄片《臺灣實況介紹》,宣揚自身所謂“殖民政績”[9]34,同時舉辦饗老會、尚賢會、揚文會等親民活動[30],妄圖“加強統(tǒng)治者與被統(tǒng)治者間的交流”[31]。隨著抗日戰(zhàn)爭的全面爆發(fā),當局迅速編造一套托詞,妄圖掩蓋戰(zhàn)爭罪行,即“中國貧窮落后,日本系為拯救中國、保衛(wèi)東亞和平而戰(zhàn)”[32]。甚至在中途島海戰(zhàn)后,臺灣地區(qū)的報紙依舊對日軍進行大量正面報道,出版《時事解說書》《皇民化讀本》等書籍,對“大東亞繁榮圈”進行大肆鼓吹[32]。其二,對臺灣官員、地方士紳進行籠絡甚至同化。如1896年殖民當局迅速出臺《頒發(fā)紳章制度》,表面目的為“明定賞罰之道,善行者必賞,有罪者必罰”[33],實際企圖卻是“優(yōu)遇其有學識資望者,使均沾皇化”[34]。并“通過與臺灣士紳的合作,利用臺灣菁英的社會聲望來影響普通大眾”[35],如陳中和、辜顯榮等賣國賊均通過此種途徑攫取大量社會利益。

        當然,日據(jù)時期殖民當局還在軍事、經濟等方面對臺進行大幅改造。在軍事方面,日本在內部施行殘酷的保甲制和警察制,奠定“日本經營殖民地的基礎”[36];在外部施行高壓措施,一方面將臺灣作為日軍戰(zhàn)爭機器的“儲備人才庫”,另一方面著力將高雄打造成其“南進政策”的侵略指揮中心。在經濟方面,日本將臺灣作為其重要的資源供應地,將所掠奪物資作為其一系列東亞戰(zhàn)爭的物質支持。如通過臨時舊慣調查會對臺灣鹽業(yè)進行全面調查,并基于此頒布《臺灣鹽田章程》,在臺施行鹽鐵專營[34]。全面的經濟掠奪不僅使臺灣形成了畸形的經濟體系,且“喪失其經濟主體性,庸從為日本帝國主義經濟累積的工具”[37]。

        綜上,日本主要從宗教、風俗、公共衛(wèi)生、教育、文化管控等方面強迫臺灣社會進行改造。這種改造多以“胡蘿卜+大棒”的形式展開,邊“破”邊“立”,遵循兩大基本原則。其一,一切舉措都以臺灣“殖民化”及日本利益優(yōu)先為前提。不論是伊澤修二的“國家主義”理念、兒玉源太郎的“漸進主義”政策體系,還是后藤新平的“差別主義”理念,都是日本軍國主義在臺尋求殖民利益最大化的具化表現(xiàn)。后藤新平所言“日本必須占有足夠殖民地,以使日本成為世界強國”[38]便是例證。其二,采取實質上的“去中國化”措施。矢內原忠雄坦承“日本的支配政策便是要將臺灣從中國割裂開來”[39]22。20世紀初期的特殊歷史大背景下,原本頗有進步意義的一系列臺灣社會改革,在日本殖民體系下呈現(xiàn)畸形與扭曲的形態(tài)。

        二、日本在臺生活認同構建的原因探討

        首先,在殖民初期,日本當局便注重提升臺灣民眾的獲得感。日本深知民眾獲得感的增加來源于“看得見”的顯著改變。因此,日本將臺灣總督府的職能凌駕于其他殖民機構之上,以獲取更多行政資源,以大力開展民生建設[40]。首先,當局建立多個公共衛(wèi)生管理部門,對全臺公共衛(wèi)生及市容市貌進行提升(見表4)。

        同時,殖民當局對島內交通系統(tǒng)進行改善(見表5),其本意雖為滿足對臺物資掠奪的實際需要,但客觀上為臺民出行等提供了便利,獲得感大幅提升。這樣的舉措雖從未改變其營造的高壓社會環(huán)境,卻使臺灣百姓看到所謂的“改變”。由此,部分臺灣民眾因短暫的環(huán)境提升及利益獲得而被蒙蔽了雙眼。

        除了在公共衛(wèi)生及交通方面的提升,快速穩(wěn)定臺灣經濟也使殖民初期社會局面趨于穩(wěn)定。如在殖民初期,日本政府每年會撥付超過350萬,以作臺灣財政補充[44]。這一支出雖占當時日本全國支出的7%[45],卻有力地穩(wěn)定了臺灣經濟市場,避免間接的社會動蕩。同時,殖民當局采取節(jié)約行政開支、擴大鴉片貿易、大肆募集公債等方式有效提振全臺經濟[46]128。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經濟殖民并未使臺灣民眾產生足夠的經濟認同。其中緣由顯然與日本僅將臺灣作為在東南亞進一步殖民的前哨,總體稅賦較重,民眾幾無獲得感有關?!杜_灣殖民發(fā)達史》一書將臺灣的地位總結為:“在政治上,是日本進行熱帶殖民地經營的實驗田;在經濟關系上,為本國提供廉價糧食及原材料;在地理關系上,作為日本經營南洋的策源地?!?sup>[47]4871904年起,隨著臺灣局勢趨于穩(wěn)定,涉臺民情調查全面中止,而相關殖民投入?yún)s突然大幅攀升。1905年日本用于殖民的投入占臺灣經費支出的64.98%,至1911年更是達到73.66%[48]。這側證出殖民當局在民生經濟方面的投入極為有限,即使這樣亦被部分日本人斥為“當局者不知前后輕重”[47]361,可見日本殖民之野心。雖然這類舉措收效明顯,但始終帶有明顯的殖民性。在1904—1913年間,隨著臺灣經濟日益好轉,包括基隆港二、三期改造、高雄水道、嘉義水道、縱貫鐵路延長線、臺北醫(yī)院等諸多基礎建設在此期間得以完成。在1912—1929年間,臺灣的制造業(yè)年均增長率更是超過11%[49]。但這些多是為日本的進一步殖民計劃提供支持,為日本在1931年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奠定了經濟基礎。如1914年前臺灣砂糖消費為當?shù)貛砭薮笫杖?,隨后日本政府宣布將臺灣砂糖、樟腦、鴉片消費稅收入均上繳本土[46]138,致使臺灣地方建設受到重大沖擊。另一方面,1920年后,臺灣財政支出大幅增加;1937年后,臺灣總督府的財政支出連年增加,五年膨脹5倍[50]。到1942年,臺灣用于維持社會治安、提供軍事支援的費用已超全臺收入的70%[50],臺灣徹底淪為日本這臺戰(zhàn)爭機器上的零件。據(jù)統(tǒng)計,1942年殖民經濟為日本產制了82%的鐵砂、27%的生鐵、39%的煤炭、29%的水泥、43%的紙漿、41%的紡織品[51]。在這樣的經濟狀況下,臺灣民眾財產被大量剝削,生活水平大幅下降,就更妄論產生經濟認同了。

        其次,殖民當局在殖民教育方面,不僅有強硬的、粗線條般的政治命令,還有多樣化的、契合各地實際情況的教育機構。殖民者在《臺灣教育令》中明確指出,臺灣教育應以“育成忠良臣民為本義”[34]。為應此意,當時臺灣社會充斥著種類繁多的各類教育機構,除官方所辦日語傳習所外,還有青年團、青年訓練所、青年學校、皇民練成所等。這類機構雖名為教育,但實為灌輸效忠天皇、充當炮灰的惡劣思想的機器。在日據(jù)后期,日本更是提出“振作國民精神,徹底同化臺灣”的教育方案??梢哉f,日據(jù)時期的臺灣教育是打著啟發(fā)民智、移風易俗的幌子,推進的是用以奴化臺民的皇民化運動[52]。

        同時,殖民當局的教育殖民路線亦極其精細縝密,體系完整。以當時的“國語講習所”為例,國語講習所涵蓋臺灣男女學童,且在各個學齡階段均有開設,甚至還開設夜班、舉辦各類日語比賽等,體系連貫性極強,涵蓋范圍廣(見表6)。

        在體系化教育的強力推動下,日語作為日本文化的“敲門磚”迅速被臺灣民眾掌握。同時,日語教育并非單純地存在于學校層面,而是通過所營造的“學?!彝ァ鐣闭w社會氛圍推動,對臺灣人民的意識形態(tài)造成了長時間的惡劣影響。甚至在1945年光復后,部分臺灣人仍抱有“平生暗淚故山河,光復如今感慨多。一簽三臺齊奮起,歡呼聲里入新牢”[55]的抵觸情緒。即使國民黨當局快速制定了“增強民族意識,廓清奴化思想”[56]的去殖民化政策,但效果有限。而當中國人民歷經長達十四年的生死戰(zhàn)斗,最終取得抗日戰(zhàn)爭的偉大勝利時,臺灣民眾卻毫無這種共同歷史體驗。這在一定程度上對日后臺灣社會“省籍矛盾”的長期存在產生了影響。

        再次,殖民當局注重在社會中建構階級性,并營造生活優(yōu)越感。這種生活優(yōu)越感再透過長期的社會氛圍熏陶,成為數(shù)代臺灣人難以抹去的生活印記。第一種方式便是人種差異論的建立。當時日本奉行“差別主義”,即“要將統(tǒng)治者和被征服的種族區(qū)分開”[15]161。日本一方面將社會資源的分配大量偏向本國,人為地將臺灣人“制造”成“二等公民”,逼迫臺人對自身身份進行重新審視;另一方面,又通過懷柔、羈縻、籠絡等手段,優(yōu)待極少部分社會精英,通過“實施優(yōu)待之典”來“隆敦風勵學之儀,展其所長,以同贊文明之化”[57]。這使得臺灣民眾內部出現(xiàn)嚴重分化,雖然諸多臺灣愛國志士仍堅定自身立場,但部分民眾已然天真地認為,日本對臺灣人的“降智”行為,是因其“臺灣人”身份所礙,只要為日本帝國做出貢獻,便可成為日本“皇民”。這一點實際上可以從1922年臺灣民眾對所謂“內地延長主義”的高接受度得到側證,民眾非但未對“內臺共學”的同化政策表現(xiàn)出抗拒,反而將“教育上已無日本人和臺灣人的差別,種族差別撤除”稱為“臺灣教育界的空前革新”[39]172。1933年殖民當局提出《十年國民語言普及計劃》,擬在十年內將日語掌握率提升至50%[58],但民眾的響應度遠超預期,十年后掌握日語之臺民已超八成。當川村竹治說“臺灣為日本領土的一部分,與帝國國運的興隆有密切關系”[59]時,竟有不少臺灣民眾為之動容。

        當然,殖民當局會根據(jù)形勢,適當調整殖民策略。日據(jù)初期,“六三法”使得日本總督府“擁有幾乎不受任何限制的職權”[60]。在殖臺20年后,伴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結束,世界民族解放運動的浪潮使得島內自治運動此起彼伏。臺灣民眾黨甚至提出“民主的中央集權、解放團體、多階級、以農工階級為中心、關注民生民眾”[61]等激進主張,僅1927年便組織211次各式演講[62]174。面對“總督府偏袒日本人”[62]173等指責,殖民當局并未有太多過激動作,而是更換文官總督,并于1935年出臺“臺灣地方自治制度改正案”以緩和社會矛盾,甚至宣稱“用政治干涉人民生活,勢必令人民失去其親愛之念”。然而,當日本的東亞侵略戰(zhàn)爭全面展開,需要以“皇民化”逼迫臺民為日本赴死時,當局又采取激進的措施,如宣布“乃于昭和十二年四月一日,島內所有漢文欄全部廢止”[63]。暴力與抗爭一時難絕于島內。

        尤需注意的是,日本的殖民政策是一個成熟完整的體系。其前期的政策過渡及穩(wěn)定經濟措施,為其后戰(zhàn)略性的教育投資爭取了極為寶貴的時間。殖民之初,日本人便意識到要“開日本傳習之途,以謀施政之便”[64]。1896年日本在全臺廣設“國語傳習所”,并在經濟上給予資助,如“對國語傳習所甲科生,發(fā)給伙食費每日十錢、津貼每日五錢”。在這樣的情況下,入學的臺灣學童人數(shù)不斷增加,1896年僅有893人入學,次年則達1?747人,增長近一倍[65]。這些學童日后成為在臺普及日語的重要力量。習日語民眾的增多,也為文化殖民提供了社會條件,當時全臺僅龍山寺便有440余座[66],日本的曹洞宗、凈土宗、臨濟宗等紛紛在島內出版《宗報》《凈土教報》《正法輪》等刊物,擴大自身影響[9]99。日本的節(jié)日和習俗亦逐漸被引入島內,一時成為主流。時人感嘆:“日本占領臺灣后,在政治、資本及教育上,壓倒并驅逐臺灣原有之勢力及外國勢力。”[39]154由文化引領的社會氛圍又使得臺灣的“日本化”毫無疑問地成為主流。對日本生活模式的主流認同,又使得社會反抗阻力大幅減少。以1942年為例,當時臺灣總督府的行政治安費用僅為2 078萬元,占財政支出的4.7%[50]。這說明臺灣的群體性抗爭已基本消失。

        三、臺灣人對日本生活認同的具體表現(xiàn)及其影響

        毋庸諱言,日本在殖民臺灣50年間通過一系列卑劣的行政手段所產生的生活認同,在1945年后仍長期存在,并在意識、血緣、習俗、教育等多重層面持續(xù)影響臺灣。李登輝甚至曾妄言“日本殖民統(tǒng)治留給臺灣許多東西,不能一味地批判”[67]。這種畸形的生活認同,很難在短時間內改變。

        首先,臺灣民眾在生活風俗上逐漸日本化。如日本對女子施行同化政策,殖民當局雖然允許女性接受教育,但其教育目標乃為“賢妻良母”“齊家”及“效忠天皇”,同時要求臺灣婦女在語言、服飾、生活方式、禮儀等方面全面日本化,如穿和服、坐榻榻米、做日式料理等[68]。甚至成立“愛國夫人會臺灣分會”,以“慰問袋”“千人針”等方式支持日軍[69],殖民色彩極為濃厚。而事實上,成立協(xié)會是當時殖民當局在臺營造親日氛圍、宣傳日式風俗的重要手段。如1937年全臺已有各式日本行業(yè)協(xié)會86個、家長會351個、婦女會84個、青年團372個,社會中堅、精英人士等多被籠絡[70]。又如臺灣神職會在1937年頒布《本島民屋正廳改善實施要項》,規(guī)定“正廳中央只能奉祀神宮大麻”[71],強行將中國傳統(tǒng)的祭祖格局扭轉為日本的國家祭祀場域。同時,在日本神道教大行其道的背景下,臺灣各寺廟紛紛選擇依附日本宗教教派,以尋求庇護。日本也應勢將這些行為以“家庭正廳改善運動”及“寺廟整理運動”的方式推出,并強調其“因時局而強制執(zhí)行……此為根本方針”[8]278。生活風俗的日本化對臺灣民眾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生活習慣除存在廣泛的“同代傳播”現(xiàn)象外,甚至還有“代際傳播”現(xiàn)象,這也是臺灣地區(qū)長期流行“哈日”風潮的關鍵原因之一。

        其次,臺灣與日本建立了短期的、被動的血緣關系。日據(jù)時期,臺日間通婚現(xiàn)象較為頻繁。1920年臺灣總督府出臺條例鼓勵臺日通婚。1909—1942年間,累計有456對日臺夫妻出現(xiàn),且“臺男日女”的情況較多[72]。雖然從數(shù)據(jù)上看,殖民當局推行的臺日婚姻因巨大文化差異并未取得成功,但不可否認的是,當家庭中存在日本成員時,對日本生活習慣與風俗的接受度有顯著提高,這也是血緣關系對日本生活認同在臺建立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再次,臺灣意識在日據(jù)時期開始出現(xiàn)。1964年美國學者梅思娜首先將臺灣意識命名為福爾摩沙民族主義(Formosan Nationalism),并提出其成型于1920年代的觀點[73]。隨后,孟德爾認為臺灣意識體現(xiàn)政治自覺(self-consciousness)[74],王詩瑯將這一政治覺悟表述為“反日民族意識,以排除異族統(tǒng)治”[75]。臺灣意識的存在,雖然在日據(jù)時期有利于反抗日本殖民者的統(tǒng)治,但臺灣人已然“很難憑借自身力量明確定位自己”[76],這種脆弱的“憑借人的共時性建立起的想象共同體”[77]最終產生的,只能是一種對政治體制的無差別的全面反抗。在臺灣光復后,這一意識不但未因一系列的“在中國化”政策而有所改變,反成為“去中國化”及“臺獨理論”的底層架構之一。如黃昭堂明確指出臺灣意識是臺灣追求“獨立”的重要理論武器[78],分離主義傾向濃厚。同時,少部分臺灣民眾產生了“皇民化”情結。日據(jù)時期已有諸多臺灣人以“皇民”身份為榮。1940年日本施行“新聞統(tǒng)合”的輿論管控后,他們甚至宣稱:“新聞媒體禁刊中文是自發(fā)行為,不曾受當局強迫。”[79]日據(jù)50年間累計有逾70萬臺灣人改為日姓[80],這其中雖有脅迫、利誘等因素存在,但亦從側面反映部分臺灣人對日本的認可。這種“皇民化情結”在臺灣光復后很快便和“臺獨”理念耦合在一起,成為“臺獨”的內在理念之一[81],且為所謂“去中國化”和“媚日情結”的產生提供了歷史和理論依據(jù)。

        由上可知,日本生活認同是日本化的生活風俗在臺直接作用產生的一種正向價值判斷。血緣關系及廣泛的“同代傳播”“代際傳播”無疑加強和固化了這一認同。這似乎與臺灣在長期被殖民過程中形成的穩(wěn)定動員結構(stable mobilizing structures)不無關系。生活認同所導致的“皇民化情結”在臺灣光復后迅速轉化為在地化屬性極強的“臺灣意識”,公然排斥“中國認同”。當然,這種日本生活認同是臺灣各階層基于自身經濟動機和理性邏輯之前提,所做出的有利于自身生活的現(xiàn)實判斷[82],其動機無可厚非。但臺灣光復后所經歷的一系列復雜歷史變局,又使得本該成為歷史遺塵,作為臺灣地方文化一部分的日本生活認同死灰復燃,且被刻意“操弄”,為“臺獨”毒瘤提供“媚日情結”的隱蔽處,而且對臺灣意識的整體偏移負有責任。

        四、余論

        日據(jù)時期,殖民當局遵循“日本優(yōu)先”原則,將殖民同化措施整合為全面性的社會改造活動,層級鮮明、體系完整。尤其是殖民后期的“皇民化運動”,手段強硬,目的明顯,在較短時間內較完整地營造出日本化的社會氛圍,也培植出臺灣民眾潛意識中對外來政權強烈的抗爭意識。臺灣光復后,其社會雖經歷諸多變革,但日本及其影響依舊無處不在?!叭毡厩榻Y”“皇民化情結”外化成對日本生活方式的高度認同。這種日本生活認同,在面對當前迷離復雜的兩岸局勢時,會異化為一種對其他生活類型的直接否定甚至極端懼怕,從而形成對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的實質挑戰(zhàn)。

        當前,認同觀已成為臺灣地區(qū)最值得研究的議題。學界對臺灣認同觀的考察,有時會陷入扁平化困局中,即將臺灣認同觀作為一個獨立概念加以研判,并借鑒相關理論體系(多為西方理論)進行定義和解讀。然而,認同是一個多維的、立體的、具有歷史延續(xù)性的理論體系,包含血緣認同、生活認同及政經認同。我國臺灣地區(qū)由于其特殊的歷史際遇,導致臺灣人的認同不同于中國其他省份,認同高度分裂,此間又互有影響。生活認同作為臺灣認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與民眾實際需求結合最為緊密,是追求兩岸“心靈契合”所必須越過的一道坎。如何吸取日本生活認同在臺形成、作用的歷史經驗,并運用到當前對臺工作中,甚至納入“一國兩制”臺灣方案的參考范疇,是現(xiàn)實的迫切問題。

        參考文獻:

        [1] 林振中.日據(jù)時期臺灣教育史研究——同化教育政策之批判與啟示[J].國民教育研究學報,2006(16):118-126.

        [2] 黃吉村,劉宗其.文化認同下異國形象廣告效果之探討——以哈日風潮為例[J].中山管理評論,2005(2):416-430.

        [3] 渡邊滿里奈.滿里奈の旅ぶくれ―たわわ臺灣[M].大阪:新潮社,2003:98.

        [4] OShaughnessy(ed.). Treating the Nation as a Brand: Some Neglected Issues[J]. Journal of Marco marketing, 2000(1):58.

        [5] 覃光廣.文化學辭典[M].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8:120.

        [6] 溫國良.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宗教史料匯編[G].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

        [7] 松田道之.琉球處分[G]//橫山學.琉球所屬問題關系資料:第七卷.東京:本邦書籍出版社,1980:103.

        [8] 陳玲蓉.日據(jù)時期神道統(tǒng)治下的臺灣宗教政策[M].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2.

        [9] 陳靜.日據(jù)時期臺灣人民抵制殖民文化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8.

        [10] 蔡錦堂.日治時期日本神道在臺灣的傳播與局限[J].東疆學刊,2004(4):27-34.

        [11] 劉格均.試析日據(jù)臺灣時期的“皇民化運動”[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7:11.

        [12] 連橫.臺灣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440.

        [13] 鈴木宗言.《臺灣慣習記事》發(fā)刊詞[J].臺灣慣習記事,1901(1):1.

        [14] 卓姿均.日治時期高等女學校與臺灣女性[D].臺北:臺灣師范大學,2012:16.

        [15] GODDARD W.G. Formosa: A study in Chinese History[M]. Michigan: The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66:163.

        [16] TSURUM E. P.?Japanese Colonial Education in Taiwan,1895-1945[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Press,

        1997:129.

        [17] 黃武達.日治時代之臺南市近代都市計劃[C]//日治時代臺灣近代都市計劃之研究論文集:第二冊.臺南:臺灣都市史研究室,1998.

        [18] 臺灣總督府民政事務成績提要:第2編[M]//中國方志叢書:第192種.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202.

        [19] 臺南廳庶務課.臺南廳管內概況·1916[M]//中國方志叢書:第263種.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34.

        [20] 臺南廳庶務課.臺南廳管內概況·1918[M]//中國方志叢書:第263種.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115-121.

        [21] 臺灣總督府民政事務成績提要:第29編[M]//中國方志叢書:第219種.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214.

        [22] 齊紅深.日本帝國主義在我國東北推行殖民教育的本質特征[J].教育評論,1996(1):51-53.

        [23] 劉寧顏.重修臺灣省通志:卷六[M].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24] 許介鱗.臺灣史記:日本殖民統(tǒng)治?篇三[M].臺北:文英堂出版社,2007:17.

        [25] 曾建民.臺灣“皇民文學”的總清算——從臺灣文學的尊嚴出發(fā)[J].文藝理論與批評,1998(6):95-104.

        [26] 戴勇,倪金華.文化霸權下的認同與錯位——試論“皇民文學”表現(xiàn)形態(tài)之差異及本質蘊意[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2):39-42.

        [27] 劉克正.臺灣人口成長與經濟發(fā)展[M].臺北:聯(lián)經出版視野公司,1979:70.

        [28] 蔡焙火.臺灣近代民族運動史[M].臺北:學海出版社,1979:448.

        [29] 陳映真,李娜.被出賣的“皇軍”[J].華文文學,2005(6):5-13.

        [30] 倪霞.日據(jù)初期后藤新平與臺灣殖民地社會教化[J].寧德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1):45-48.

        [31] 后藤新平.日本殖民政策一斑[M].東京:日本評論社,1944:50.

        [32] 鐘兆云.日據(jù)時期的臺灣反“皇民化”運動[J].文史精華,2005(2):17-23.

        [33]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A].第115冊第7件.

        [34] 臺灣“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線上“臺灣總督府(官)報資料庫”[EB/OL].(2009-04-15)[2020-02-06].http://db2.lib.nccu.edu.tw/view/showDataForm.php?CollectionNo=0071000024a001.

        [35] WAKABAYASHI M. A Perspective on Studies of Taiwanese Political History: Reconsidering the Postwar Japanese Historiography of Japanese Colonial Rule in Taiwan[C]//LIAO P.H. Taiwan under Japanese Colonial Rule, 1895-1945: History, Culture, Memory. Columbia: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6:28.

        [36] 藤井志津枝.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理蕃政策[M].臺北:文英堂出版社,1997:79.

        [37] 陳映真.以意識形態(tài)代替科學知識的災難——批評陳方明先生的《臺灣新文學史的建構與分期》[J].臺灣聯(lián)合文學,2000(2):139-145.

        [38] 后藤新平.日本膨脹論[M].東京:大日本雄弁會,1924:146.

        [39] 矢內原忠雄.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M].周憲文,譯.臺北:帕米爾書店,1985:22.

        [40]?張洪祥.近代日本在中國的殖民統(tǒng)治[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3.

        [41] 史全生.臺灣經濟發(fā)展的歷史與現(xiàn)狀[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2:55.

        [42] 宋家泰.臺灣地理[M].上海:正中書局,1946.

        [43] 王列輝,林羽珊.1895—2016年全球海運網(wǎng)絡中的海峽兩岸港口運輸聯(lián)系變化[J].地理學報,2018(12):2282-2296.

        [44] 平井廣一.日本殖民地財政史研究[M].京都:ミネルブァ書房,1997:11.

        [45] 森久男.臺灣總督府糖業(yè)保護政策的展開[J].臺灣近現(xiàn)代史研究,1978(1):40-48.

        [46] 陳小沖.日本殖民統(tǒng)治臺灣五十年史[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47] 東鄉(xiāng)實,佐藤四郎.臺灣殖民發(fā)達史[M].臺北:晃文館,1916.

        [48] 周憲文.臺灣經濟史[M].臺北:開明書店,1980:891.

        [49] 何保山.臺灣的經濟發(fā)展:1860—1970年[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1:81.

        [50] 天巖旭.進展中的臺灣經濟[J].臺灣經濟年報,1942:296-304.

        [51] 小山弘健,淺田光輝.日本帝國主義史:第三卷[M].東京:青木書店,1960:165.

        [52] 林景明.日本統(tǒng)治下臺灣之皇民化教育[M].臺北:鴻儒堂書局,1999:5.

        [53]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重修臺灣省通志:卷六[M].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

        [54]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臺灣省通志:卷五[M].臺北:眾文圖書有限公司,1970:123.

        [55] 陳翠蓮.“大中國”與“小臺灣”的經濟矛盾——以資源委員會與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之資源爭奪為例[G]//張炎憲.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臺北:吳三連史料基金會,1998:168.

        [56] 陳鳴鐘,陳興唐.臺灣光復和光復后五年省情:上[M].南京:南京出版社,1989:49.

        [57] 汪毅夫.城郭已非華表在,斯文不墜一脈延——日據(jù)時期臺灣人民維護中華文化的事跡[J].炎黃縱橫,2005(3):38-40.

        [58] KAWAHARA I.The State of Taiwanese Culture and Taiwanese New Literature in 1937: Issues on Banning Chinese Newspaper Sections and Abolishing Chinese Writings[C]//LIAO P.H. Taiwan under Japanese Colonial Rule, 1895-1945: History, Culture, Memory. Columbia: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6:139.

        [59] 井出季和太.日據(jù)下之臺政:臺灣治績志·卷一[M].郭輝,編譯.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3:772.

        [60] 陳碧笙.臺灣地方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199.

        [61] 蔣渭水.臺灣民眾黨特質[N].臺灣民報,1928-10-21(4).

        [62] 王乃信.臺灣社會運動史:第二冊??政治運動[M].臺北:創(chuàng)造出版社,1989.

        [63] 幸田春義.臺灣統(tǒng)治史[M].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321.

        [64] 許錫慶.日據(jù)時期初等教育史料選編[G].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3:171.

        [65] 臺灣教育會.臺灣教育沿革志[M].1939年臺北小塚本店印刷版.臺北:青史出版社,1982:215.

        [66] 晉江市地方志編撰委員會.晉江市志[M].上海:三聯(lián)書店上海分店,1994:1263.

        [67] 汪米.“皇民化”運動[J].世界知識,2005(12):56-57.

        [68] 胡澎.試論日本殖民者對臺灣婦女的“皇民化”塑造[C]//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日據(jù)時期臺灣殖民地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86.

        [69] 千野陽一.愛國·國防婦人運動資料集:第三冊[M].東京:日本圖書中心,1996:39.

        [70] 島田昌勢.臺灣國精運動的新開展[J].臺灣時報,1939(9):16-28.

        [71] 白井朝吉,江間常吉.皇民化運動[M].臺北:東臺灣新報社臺北支局編輯部,1939:470.

        [72] 臺灣總督府.臺灣人口動態(tài)統(tǒng)計(明治42年—昭和17年)[M].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5:422-435.

        [73] MAURICE M. The development of Formosan nationalism. In M. Mancall(ed.). Formosa Today[M]. New York: F. A. Praeger. 1964:147-162.

        [74] DOUGLAS M.The growth of Formosan nationalism[M]. Californi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0.

        [75] 王詩瑯.日本殖民地體制下的臺灣[M].臺北:眾文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80.

        [76] 計璧瑞.殖民地處境與日據(jù)臺灣新文學[J].東南學術,2004(1):141-153.

        [77] ANDERSON B. Imagined community: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Revised and extended edition)[M]. London: Verso,?1991.

        [78] 黃昭國.臺灣民主國の研究:臺灣獨立運動史の一斷章[M].東京:東京大學出版社,1970:4.

        [79] 王白淵.臺灣年鑒1946:文化篇[M].臺北:新生報出版社,1947:8.

        [80]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臺灣省通志:卷二[M].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2:216.

        [81] 張仕榮.解析日本的“臺灣情結”——從日本在臺灣軍國主義殖民史到現(xiàn)實利益訴求的嬗變[J].理論學習與探索,2005(4):26-28.

        [82] 陳翠蓮.臺灣人的抵抗與認同:1920—1950[M].臺北:遠流出版社,2009:147.

        (責任編輯:李 虎)

        Taiwaneses Identity of Japanese Life and Its Influence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BIAN Liang1?LIAN Chenxi2

        (1.School of Public Policy and?Management,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China

        2.Institute of Ancient History,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732; China)

        Abstract: Life identity not only has a direct impact on individual behavior, but also is the direct basis of social group identity. During the period of Japanese occupation, the Japanese colonial authorities imposed a high pressure, pluralistic and systematic assimilation policy, carried out a series of reforms in Taiwans religion, customs, public health, education, cultural control, etc., and forced to establish a Japanese social life standard, and gradually combined it with generation extension, which eventually made Taiwan peoples life “Japanization” and even deformed “the Kominka complex”. The study shows that Japans colonial measures have had a long-term negative impact on Taiwan, which is difficult to eliminate in the short term. However, it also shows that Taiwans life identity is a dynamic social ideology, which can be changed and adjusted.

        Keywords: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life identity; the Kominka movement; Japanization; social customs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剧情 | 久久久精品人妻一区二| 亚洲综合在不卡在线国产另类| 未发育成型小奶头毛片av| 亚洲国产韩国欧美在线| 日本a在线播放| 天堂麻豆精品在线观看| 久久影院午夜理论片无码| 18成人片黄网站www| 蜜桃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 亚洲天堂av高清在线| 97久久国产亚洲精品超碰热| 人人添人人澡人人澡人人人人| 国产精品久久久一本精品| 成人黄色片久久久大全| 狠狠躁18三区二区一区| 在线永久免费观看黄网站| 欧美日韩综合在线视频免费看| 少妇精品揄拍高潮少妇桃花岛| 人妻 偷拍 无码 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永久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自在在线午夜出白浆| 爱我久久国产精品|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第一页| 国产乱理伦在线观看美腿丝袜| 亚洲 自拍 另类小说综合图区| 毛片网站视频| 亚洲av男人免费久久| 欧美疯狂性受xxxxx喷水| 高中生粉嫩无套第一次| 天堂Av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婷婷久久爽一下| 亚洲啪啪综合av一区| 色婷婷丁香综合激情| 国产精品一区av在线| 久久久受www免费人成| 亚洲色成人网一二三区| 国产三级韩三级日产三级| 国产乱子轮xxx农村|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精品| 亚洲免费人成网站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