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國翔
江津乃巴蜀名城,其境內(nèi)的地名名稱,從古至今發(fā)生了諸多變化。歲月滄桑,我們翻開發(fā)黃的史頁,可探尋一些耐人尋味的故事;輕撥歷史的沉沙,可回歸一些人與事的本來面目。
地名是地方文化的一種符號,江津一些有名的地名,其名稱演變令人玩味。
駱騋山
駱騋山在古代就是巴蜀名山,在江津僅次于四面山、黑石山。該山地處黃泥鄉(xiāng)境內(nèi),雄踞于丘陵平壩之上,四周峭壁懸崖,東、西、南、北四座寨門聳峙,是巴渝有名的景區(qū)。
此山早前稱“駱騋山”,后改名“駱崍山”,現(xiàn)在叫“駱來山”。
乾隆本《江津縣志》曰:“駱騋山,縣七十二里,形如駱駝?!泵駠妗督蚩h志》曰:“駱騋山,縣南進十里,形如駱駝,綿亙數(shù)十里?!?986年的《黃泥鄉(xiāng)志》曰:“駱騋山,為大婁山余脈川東平行嶺谷的一支脈,橫亙鄉(xiāng)境之南,有大小山峰99個,南北走向,逶迤十余里,山巒連綿起伏,縱橫交錯,其主峰形似駱駝,故名?!?/p>
行走在駱騋山北坡和東坡下的綦江邊上,繞駱騋山腳半圈,抬頭看此山,駱駝形狀惟妙惟肖,形象逼真。當站在西坡或南坡仰視此山,卻不像駱駝,倒像一匹高大馳騁的駿馬。
1987年出版的“四川省地名錄叢書”《四川省江津縣地名》中,將“駱騋山”改為“駱來山”:“駱來大隊,原名東勝大隊。后以境內(nèi)駱來山更名……”1995年出版的《江津縣志》中,也將“駱騋山”寫成“駱來山”。
2000年,江津市(今江津區(qū))旅游局編寫的《江津?qū)в谓庹f詞》中,又將“駱來山”改為“駱崍山”。以后一段時間,當?shù)氐男麄髻Y料包括客車起始站名、線路牌均叫“駱崍山”。此時,黃泥鄉(xiāng)也改名為駱崍山鎮(zhèn)。但是幾年后,“駱崍山”又被改為“駱來山”。
且看《辭?!返尼屃x:
駱:①尾和鬃毛黑色的白馬。②駱駝。
崍:山名,邛崍山。此字除用于邛崍山外,其他地方很少用。
騋:馬七尺以上曰騋。《周禮·夏官·庾人》記載:“騋,馬八尺以上為龍,七尺以上為騋,六尺以上為馬?!?/p>
一般認為,“駱騋山”是因其形狀如駱駝而得名。其實,此山一面看像駱駝,從另一面看卻像七尺高的騋馬,只是看者方位不同而已。
青泊
青泊又名青泊灘,是綦江東岸上的一個大地名,曾設青泊公社和青泊鄉(xiāng)?,F(xiàn)青泊鄉(xiāng)并入西湖鎮(zhèn),仍叫青泊。
青泊灘有青泊場,是當?shù)厝罕姷慕灰字行?。早前這里沒有名字,只有兩間茅草房,一條小山溪在此匯入綦江。不久,這里建起了一家客棧,來往的人越來越多,但小溪擋住了過往行人的腳步。于是,當?shù)厝罕娂Y在溪河上修建了一座橋,因小溪發(fā)源于龍門山,綦江在此蜿蜒曲折,好似龍頭,所以當?shù)厝藢⒃摌蛉∶敖育垬颉薄鲆詷蛎?,人們就叫這里“接龍場”。
清光緒時,江津分為筍溪里、杜市里、思善里。清末《江津鄉(xiāng)土志》“卷三·地理”記載:“杜市里所屬三都共十?!瓥|至接龍場距縣七十里……?!泵駠督蚩h志》“卷一·市鎮(zhèn)”篇中記載:“接龍場、賈嗣場、五福場、龍山場屬三才鄉(xiāng)。”
后來,“接龍場”改為“青泊場”。《四川省江津縣地名錄》中,有“青泊場”詞條?!扒嗖磮觯壕硟?nèi)綦河中一石灘,狀如青鲌,因名青鲌灘,建場時以灘名場,后文諧音為青泊場。集市,青泊公社駐地?!薄肚嗖脆l(xiāng)志》曰:“青泊場,因為此段河中盛產(chǎn)‘青泊魚而得名?!?/p>
關勝場
關勝場位于西湖鎮(zhèn)東南面,距鎮(zhèn)政府駐地西湖場16.8公里,有一條長600米、寬7米的水泥石板街,是西湖鎮(zhèn)東南部的最大集鎮(zhèn)。
關勝場于1980年改名“白云公社”,1984年又改稱“長林鄉(xiāng)”。關勝場是當時政府機關的駐地,也是當?shù)厝罕娊灰椎淖畲蠹?。因與綦江縣(今綦江區(qū))的永新、伏牛場毗鄰,關勝場又是一個山鄉(xiāng)邊界市,趕場天異常熱鬧。
這里早期叫“關圣”而非“關勝”。
清初,此地偏僻荒涼,人煙稀少。清光緒三年,有王、丁、趙姓鄉(xiāng)人籌款在此修建一廟宇,內(nèi)塑關羽像,故名“關帝廟”。關帝廟修好后香火旺盛,這里熱鬧起來,客商往來逐漸增多,遂成一個規(guī)模較大的集鎮(zhèn)市場。
關羽是惟一被佛、道、儒三家崇拜的神。道家、儒家把他當作“忠義”的象征,尊稱為“關圣帝君”,民間多稱為“關圣人”或“關圣”。
清末《江津鄉(xiāng)土志》“卷二·地理·三十”篇中記載:“黃泥場距城一百里來南行到西湖場距城九十里折而西南行至關圣場距城一百六十里……”民國《江津縣志》“卷一·市鎮(zhèn)”篇中介紹四序鎮(zhèn)時,也列入有“關圣場”。由此可見,在清代和民國期間,這里叫“關圣場”。
“文革”時期,為了“破四舊”,反對封建迷信,人們便將“關圣”二字改寫成“關勝”。
感應峰
感應峰是江津境內(nèi)知名景點,位于西湖鎮(zhèn)原黃泥鄉(xiāng)仁灣村境內(nèi)。感應峰巍然屹立,上方下圓,山頂上有一古廟。清嘉慶《江津縣志》記載:“感應峰距城百里,在永平寨內(nèi),廟在峰頂,四面峭壁,游人須攀援而上,不知何時修成。”
方志上明確記載此峰名為“感應峰”,但后來有人稱它為“趕印峰”,現(xiàn)在叫它“趕一峰”。
清乾隆《江津縣志》(卷二·眾山)記載:“感應峰,縣九十里,秀撥如筆?!鼻寮螒c《江津縣志》記載:“感應峰在永平寨內(nèi),峰頂建有寺廟。前人在此建永平寨,躲難避災,祈求永遠昌平。感應者,謂神明對人事之反響也。神通感應,不可思量。”
《黃泥鄉(xiāng)志》“風景名勝”中,仍將此山稱為“感應峰”。黃泥鄉(xiāng)并入西湖鎮(zhèn)后,《西湖鎮(zhèn)志》記載:“有一村名感應村,村以山名,因有感應峰。此山峰上有一廟,廟以山名,叫感應廟?!?/p>
然而,是何原因又將“感應峰”叫作“趕印峰”或“趕一峰”呢?
1999年,當?shù)匕l(fā)展旅游產(chǎn)業(yè),為了讓更多的旅客知曉這里,提升景區(qū)的知名度,相關部門組織本土作家和旅游專家來此采風。眾人領略風景名勝后,創(chuàng)作了一些神話故事。
由于上方下圓的“趕應峰”像傳說中玉皇大帝的玉璽大印,于是“玉皇大印鎮(zhèn)妖”的故事應運而生,“感應峰”就被寫成“感印峰”。又傳說此處有99座山峰,只差一峰就是百峰,如有百峰,綦江將被填成汪洋大海。二郎神在深夜用趕山鞭趕來一峰,填江就將成功。于是,“感應峰”又被寫成“趕一峰”。
編輯/楊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