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魯魯
5月,是生命勃發(fā),青春洋溢的時節(jié)。百年之前,發(fā)生了由青年發(fā)起并深刻改變中國歷史的五四運動;今年此時,一個“前浪”寄語“后浪”的視頻上了網(wǎng)絡熱搜。
“長江后浪推前浪”是不變法則。由此,讓人想起百年前華夏大地上涌現(xiàn)的一波波改變歷史走向的后浪。
彼時,中國積貧積弱,列強環(huán)視,內(nèi)憂外患,國將不國。面對世界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一批胸懷家國情懷、濟世救民理想的青年勇敢站在時代的潮頭,他們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后浪,也是開創(chuàng)歷史進程的先驅。
“70”后吳玉章,1878年生于四川榮縣。自幼啟蒙,一心科舉。16歲那年,他得知甲午戰(zhàn)敗消息,如遭雷擊,悲憤而啼,從此放棄科舉,立志救國,踏上了濟世救國的漫漫長路;
“80”后李大釗,1889年生于河北樂享縣。早年赴日求學,1915年驚聞中國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消息時,羞辱難當,激憤滿腔,迅即起草《警告全國父老書》。從此,他調(diào)整人生志向,以“索我理想之中華,青春之中華”為己任,把民族獨立、人民幸福作為矢志不渝的追求;
“90”后毛澤東,1893年生于湖南韶山?jīng)_。自幼博覽群書,關切家國安危、百姓疾苦,胸懷“會當水擊三千里”的遠大志向。1914年在長沙求學時,與志同道合者組織新民學會,以“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的豪邁,探索人生,尋求真理,在五四運動洗禮中接受馬克思主義,最終成為中國共產(chǎn)黨主要創(chuàng)始人,中國革命道路開創(chuàng)者;
“00”后鄧小平,1904年出生于四川廣安。16歲跟隨一批有志青年從重慶奔赴法蘭西,在異鄉(xiāng)接受生活磨礪,了解底層疾苦,參與社會實踐,探索救國之法。加入旅歐中國少年共產(chǎn)黨組織后,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一生經(jīng)歷坎坷而不移……
在中國革命大時代浪潮中,還有許許多多杰出青年,前赴后繼,勇立潮頭。譬如,“90”后惲代英,面對滿目瘡痍的家國,少年就立下“伺候國家,伺候社會”志向, 26歲創(chuàng)辦“利群書社”,吸引蕭楚女等同道青年。五四運動中,他加入以“奮斗、實踐、堅忍、儉仆”為信約的少年中國學會,在此與毛澤東、李大釗、趙世炎、張聞天、陳愚生等結識,共同成為時代弄潮兒,中國革命先驅者。
李大釗曾在《青春》一文中寫道:青年應“背黑暗而向光明”,做“心里有火”“眼里有光”的人。
自1921年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后,無數(shù)有志青年在崇高理想感召下,歷經(jīng)潮起潮落,最后萬流歸宗于中國共產(chǎn)黨旗幟下,匯聚于壯闊革命洪流中,從此初心不改,使命不移。他們的共同點,就是心中想的是國家,念的是人民,干的是奮斗的事。
今天,在實現(xiàn)民族復興的征程中,偉大事業(yè)一浪接著一浪向前涌動,永不停息。我們堅信,奮進新時代,廣大青年將一如既往,不斷開拓創(chuàng)新,奮發(fā)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