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祥
羌活樹傘形科,多年生草本類植物,其根莖在干燥后可用藥,主要用于治療散表寒、風濕、關節(jié)炎、風寒濕痹、項強筋急等并重治療,其既有野生也有人工種植,并且種植范圍在近年來逐漸增大?;诖?,本文將以九寨溝縣科學技術和農(nóng)業(yè)畜牧局為例,為保障羌活產(chǎn)量與種植質(zhì)量,主要針對其高產(chǎn)栽培技術展開探討,以期為相關人員提供有效參考。
羌活俗稱黑藥,外形為傘狀,主要在我國甘肅、陜西、四川、青海等地叢林當中廣泛分布,其具有排毒、化瘀、消腫等功效。現(xiàn)階段,羌活主要以野生為主要來源,雖然也有人工培育,但是數(shù)量相對較少,并且由于近些年來禁止挖掘野生羌活,其來源正在逐漸減少,但是其市場價格卻穩(wěn)中有近,截至2018年,其市場價格已經(jīng)達到每千克人民幣二十元。
一、羌活形態(tài)特征
羌活主根粗壯,多分叉,發(fā)外皮呈現(xiàn)灰白色,根莖圓潤呈筒行,中間部位空,表面有豎行條紋,羽葉為復生與共生,葉柄基部逐漸向上擴大成為鞘狀抱莖,植株高度在1m至1.5m之間,花朵較小,分兩性,多聚合成為傘形花序,花萼出有五個裂齒,但不明顯,花瓣與雄蕊數(shù)量各位五,雌蕊有兩個心皮組合而成,子房下位而分果。
二、羌活高產(chǎn)栽培技術
1、選地整地
種植羌活時,以無污染的陰山、半陰山、半陰山梯田、坡地、林緣地位最佳,涂層厚度不得小于三十五厘米,并且土壤疏松肥沃,具有良好通透性。并且以前茬作物為禾谷、豆類、薯類等地塊或撂荒地為首選,不能使用連續(xù)耕作土地進行中試。在種植前,需在收獲前茬作物后進行深翻,清除地塊中雜草、石塊,并耙細整平,最后在每年十月份中旬深翻后施加農(nóng)家肥與磷酸二銨,兩種肥料施加量分別為每畝兩千克與五十千克。
2、種子處理
在處理羌活種子時,以低溫砂藏法為最佳,這一方法具有簡單、效果好等優(yōu)勢,羌活種子在經(jīng)過處理后其發(fā)芽率可達到60%以上,在對羌活種子進行處理時,需選擇新種,并在將其放置于溫水當中浸泡二天以上,隨后撈出曬干30%水分,將選好細砂使用清水攪拌濕潤,以1:6為標準將種子與細砂均勻攪拌,在使用具備料號通氣性編織袋依照每袋十千克標準裝袋。最好將其在陰涼濕潤處深挖八十厘米進行深埋,在深埋過程中,每袋種子間隔不得低于十厘米,平整放置2層,并通過埋后起堆、開排水溝、壓保護物等方式防止種子浸水與人畜踐踏。
3、苗床管理
在播種后,需確保苗床濕潤程度,在羌活苗齊后,及時挑松覆草,將幼苗成長所受影響降至最低。在苗齊后,需開展第一次除草工作,當羌活苗達到十厘米高度時,開展第二次除草,從而確保苗床清潔。在完成兩次除草工作后,需開展定苗工作,每畝留苗八萬株至十萬株。最后,開展追肥工作,在陰雨天每畝施加五千克尿素,并且在入冬后無需對苗床做任何特殊處理,但是需針對地表部分枯萎羌活進行處理。
4、大田轉移
在土壤在春季解凍后,需在每年三月份中旬將選好地塊進行深翻,并確保不得低于三十厘米,同時施加農(nóng)家肥后耙細整平,最后在每年三月份下旬至四月份上旬期間選擇一年以上無病蟲害、無破腐壯苗進行窩穴或開溝備栽。另外,在備栽過程當中,每畝需定苗八千株,同時將其間距與行距分別控制于二十五厘米與三十厘米至三十五厘米之內(nèi)。最后,在備栽時,羌活苗需傾斜放置于窩穴或溝內(nèi),同時確保苗頭向上并稍壓入土,備栽深度需距離地表五厘米。
5、病蟲害防治
在種植羌活時,需始終秉承預防為主,綜合防治這一原則,同時通過具備較強合理性的方式進行輪作倒茬,將尚未受到病蟲害侵擾的優(yōu)良種子作為種苗,并對種植區(qū)域周邊生態(tài)環(huán)境記憶優(yōu)化。首先,針對羌活腐根病,此病害在高溫多雨季節(jié)較為頻發(fā),針對其質(zhì)量措施可在耕除雜草后及時排水,在育苗時使用硫酸銅、生石灰、水按照1:1:150比例的波爾多也浸泡后在播種,發(fā)病初期是可用一千倍多菌靈50%噴霧,或力桔凈棚屋以七天為一周期進行一次噴灑,連續(xù)三周期至四周期。另外,羌活主要蟲害包含蚜蟲與食心蟲,在防治蚜蟲時,可通過40%氧化樂果按照一千至兩千倍溶液進行噴灑,而食心蟲這一病害主要在每年七月份與八月份爆發(fā),其主要對羌活種子進行蛀食,針對這一蟲害,可使用敵百蟲乳油90%八百倍液進行噴灑。
6、留種與采種
采種田以具備良好水肥條件、氣候冷涼、海拔高于兩千米以上、生長三年羌活地塊為最佳,并且所選種子需具有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等特點。留種田則需在羌活抽薹開花前強化水肥管理,通過增施磷鉀肥,確保種子成熟飽滿。在采收時,需在每年九月份上旬種子成熟后進行分批采收,并將其放置于通風干燥處,避免種子受到任何蟲、鼠、毒污染。
綜合上文所述,由于羌活人工栽種技術尚未得到大范圍推廣,并且由于其生長緩慢,導致野生羌活資源瀕臨枯竭,現(xiàn)階段已被我國納入至三級保護植物,根據(jù)調(diào)查,野生羌活目前存量僅有兩萬噸,而市場年需求量為兩千噸,這一情況導致野生羌活資源受到極大破壞,并且供需矛盾正在日益顯現(xiàn)。按照這一速度來看,野生羌活資源將在數(shù)年之內(nèi)消耗殆盡,僅僅依靠野生已無法令市場所需得到充分滿足,因此,羌活人工高產(chǎn)栽培已成為大勢所趨。
(作者單位:623400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溝縣科學技術和農(nóng)業(yè)畜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