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志濤 謝肖馨
目前,東莞市有不少以招收隨遷子女為主的普通民辦學校,此類民辦學校總體辦學質量不高,屬于亟需提升教育質量的薄弱民辦學校。為縮小公、民辦學校教育質量的差距,促進教育均衡發(fā)展,東莞市茶山鎮(zhèn)小學數學學科充分發(fā)揮學科教研中心組的引領作用,開展對薄弱民辦學校的組團式教學幫扶活動。在幫扶活動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民辦學校學生數學解決問題能力較為薄弱,存在對數學學習興趣不濃、數量關系理解能力較差、數學分析問題能力較弱和審題能力不足等情況。
解決問題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十分重要,要讓學生能夠可以用學到的數學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形成解決數學問題的一些正確思路和基本策略。學以致用,把數學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是數學學習的本質。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需強調讓學生從現(xiàn)實生活出發(fā),學習有用的數學,親身體驗數學的應用——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那么,如何培養(yǎng)薄弱民辦學校學生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組團式教學幫扶活動中,我們進行了以下探索:
一、通過集體備課,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質量
在組團式教學幫扶活動中,利用公民辦學校集體備課的合作共享模式,改變以往教學中民辦學校教師獨自備課的困境,促進公民辦學校教師之間多溝通、多交流,實現(xiàn)區(qū)域內資源共享,互相借鑒,提升備課效率。在進行解決問題專題集體備課時,對教學中每個環(huán)節(jié)用心思考,精心設計出符合學生實際的高效課堂:
1.緊貼生活實際,激發(fā)學生數學解決問題的興趣
小學階段的學生注意力不強,認知水平低,學習的快慢好壞無不與興趣有關,抓住這一特性,教師有針對性地設置能吸引不同水平學生興趣的教學手段和措施,能更好地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課本上有關解決問題的例題、習題圖文并茂,相對傳統(tǒng)教學中枯燥無味的文字應用題,更加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我們在備課過程中用心設計每個環(huán)節(jié),對培養(yǎng)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能起到推動作用,如,在一年級《連加連減》的教學中,用動畫制作了一個生動形象的課件,讓學生理解主題圖中小雞原來5只,后來來了2只,最后又來了1只,課件逐步出示“原來”“后來來了的”“最后又來了的”,理解兩個加號的意義就是連加。再用課件出示原來8只,先是走了兩個,然后再走了兩個,從一個數中連續(xù)地減去兩次就是連減。通過多媒體,把平面的轉化為直觀形象的動畫,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把知識轉化為易于理解的畫面,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最后讓學生說說,你能舉出連加、連減的例子嗎?如,筆者原來有10元,用了2元買筆,又用了3元買本子,剩下多少錢?學生感受到這節(jié)課所學的不再是單純的數學知識,而是與自己生活實際有關聯(lián)的數學問題,激發(fā)學生學好數學和用好數學的興趣。
2.注重動手操作,培養(yǎng)學生理解數量關系的能力
我們在備課過程中發(fā)現(xiàn),新教材中解決問題這一部分的內容,若僅憑幾幅圖,就讓學生列式,學生根本抓不住解決問題的關鍵。一年級的教學只出現(xiàn)加減運算,在解決問題時,學生大可以理解為不是加法就是減法。然而,到了二年級,新增了乘除法、兩步計算的題,如果學生缺乏數量關系的理解能力,便會出現(xiàn)幾個數亂加減乘除的現(xiàn)象。因此,我們有必要增強學生數量關系的理解能力,理解加、減、乘、除的意義,理解數量關系,能有效地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教學中,教師應借助學具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來理解數量關系。如,在一年級加法的教學中,原來有1只紙鶴,后來又拿來2只紙鶴,一共有幾只?我們可以用學具,原來擺出1根小棒,后來又拿來2根小棒,讓學生自己在操作中感悟原來這樣把兩部分事物合起來就是加法。而3-1,從3根小棒中拿走一根,還剩下2根,在操作中理解減法就是從原來的(總數)拿走一部分。數學中的數量關系有很多,如,二年級下冊用除法解決問題中,總數÷份數=每份數,總數÷每份數=份數……進行解決問題前,先借助學具,通過動手操作理解好這些數量關系,再去獲取題目中的信息,然后判斷用什么方法解決問題。二年級下冊的P23解決問題:(1)15只蠶寶寶,平均放到3個紙盒里,每個紙盒放幾只?(2)15只蠶寶寶,每個紙盒里放5只,要用幾個紙盒?這兩個題目都用除法解決,可是它們表示的意義都一樣嗎?15只是表示總數,分成3個紙盒是份數,每5只放一盒是每份數,利用上面所說的數量關系,把學具按題目的意思擺一擺,讓學生邊擺邊說是求每份數還是份數,從而自然地將問題解決。理解數量關系是為了讓學生更易理解解決問題應從哪一方面入手比較好,使學生學習能掌握解決問題的一般策略或方法,從而真正達到培養(yǎng)學生數學解決問題能力的目的。
二、舉行送課活動,培養(yǎng)學生數學分析問題的能力
在組團式教學幫扶活動中,舉行送課到民辦學校的研討活動,加強公民辦學校之間的教研合作和交流,整合推廣先進的教育教學經驗,實現(xiàn)教育教學資源的共享,促進民辦學校教師綜合能力的發(fā)展,同時,送課教師在課堂上對數學問題深入淺出地進行分析,諄諄善誘,能促進學生分析問題能力的發(fā)展。例如,一年級送課課例《整十數加、減整十數》,考慮到學生比較難以說出算理,課堂上這樣處理:10+20,先拿起小棒,10是1個十,20是2個十,1個十加2個十等于3個十,3個十就是30,左手拿起1捆小棒,右手拿起2捆小棒,然后雙手做合起來的動作,之后讓學生邊擺小棒邊跟教師說幾次,然后同桌互相說給對方聽。再觀察撥計算器,邊撥珠子邊把剛才的算理再說一次,從多次說算理中感悟整十數加整十數的計算方法,有了加法的基礎,解決減法的數學問題時再讓他們嘗試去說,從說算理中培養(yǎng)學生數學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利用常規(guī)檢測,培養(yǎng)學生數學認真審題的習慣
組團式教學幫扶活動中,對民辦學校學生的常規(guī)檢測情況進行分析,可以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了解和掌握。在常規(guī)檢測中,學生審題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解決問題的正確率,從而在檢測結果中便能體現(xiàn)出來。審題包括讀題和提取數學信息、用什么方法解決問題。學生面對解決問題的題目時,若沒有理解好題目便急于完成,這樣是達不到解決問題的效果,反倒失分嚴重。做任何題目前,能認真審題是關鍵,涉及到圖形的題目,要把圖上的每一樣事物看清楚,把圖上的每一句話讀清楚,并且讀懂,最后再看清問題要我們求什么。擁有良好的審題習慣,有助于學生解決問題水到渠成。當然,審題能力不止是在檢測活動中才開始培養(yǎng),是要靠平時教學中日積月累的長期指導和訓練而來。利用好常規(guī)檢測結果,教師就會在無形中重視學生審題習慣的培養(yǎng),在教學過程中重視給學生傳授正確科學的審題方法與技巧,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提高審題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審題習慣,解決問題能力也得以提升。
在組團式教學幫扶中,通過集體備課、送課研討和常規(guī)檢測等方式,給民辦學校的教師搭建了一個互相學習、研討交流的平臺,這樣既實現(xiàn)了敦促教師鉆研教材、打造高效課堂的目的,也激發(fā)了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提升民辦學校數學學科的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