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法律診所 法律援助 智能化 “互聯(lián)網(wǎng)+”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2019年度項目“法治社會視角下江西省基層社會治理智能創(chuàng)新研究”(FX19203)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萬靈娟,江西財經大學現(xiàn)代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民商。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10.075
在法學領域的“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yǎng)計劃”指引下,高等學校法學教育已充分意識到培養(yǎng)應用型、實踐型法律人才的重要性,因此法學教育中的實踐性教學環(huán)節(jié)和由此延伸的相關活動,成為了法學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其中,高校法律診所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和高校提供的法律援助服務,在實踐中由于其天然的融合性,共同助推了法律實踐教學和法律援助事業(yè)的發(fā)展,實現(xiàn)了兩者巧妙的結合與同頻共振。
(一)法律診所為法律援助提供了智力支持
顧名思義,法律診所即為“臨床式”法律實踐教學活動,指效仿醫(yī)學臨床實踐的做法,原則上應當在雙師型教師的指導下,由法學學生獨立或團隊式地完成當事人會見、真實案件研判、證據(jù)材料收集、法律文書寫作、模擬法庭演練等一系列活動的開放式教學模式。這類似于臨床醫(yī)學中“望、聞、問、切”的診療方式,有效地針對既定案件或者真實案件中的當事人提供法律援助服務,解決法律需求[1]。高校開設的法律診所課程,集中了高校法學教師團隊的雙師型人才,具有碩士以上學歷或者高級職稱的專業(yè)教學團隊為法律援助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撐和人才保障。有部分高校常年外聘客座法官或律師對該類課程負責,也收獲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法律診所為法律援助緩解了供需矛盾
隨著國家法治化的進程加快,社會群眾法律意識的覺醒,人民群眾對法律援助的需求是巨大的,而地市的司法局以及律師協(xié)會常年號召各地市執(zhí)業(yè)律師為廣大群眾提供法律援助服務仍無法滿足與日俱增的法律援助服務的需要。因此,在司法部關于加強和改進法律援助工作的意見指導之下,將法律援助工作在可能可行的條件下部分轉移至地方高校,可有效緩解法律援助案件激增的現(xiàn)實困境,化解地方法律工作者和司法機構的工作壓力。
(三)法律診所為法律援助節(jié)約了資源成本
高校在法律診所教學中有較大優(yōu)勢,能提供法律援助所需要的場地、網(wǎng)絡、圖書等資硬件資源,如可以利用高校設置的案例分析研究室作為援助案件的工作室、模擬法庭實驗室可進行小規(guī)模的法庭調解或審判活動,法律援助真正實現(xiàn)了在高校法律診所課程平臺上的專業(yè)、規(guī)范化地開展活動。重要的是高校提供法律援助服務是無償、公益性質,大大地節(jié)省了司法資源和平臺成本,有助于提高法律援助活動的效率和社會評價。
(一)法律援助為法律診所提供了寶貴案源
法律診所自2000年由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華東政法大學等七所高校開設以來,當前已經進入了全國各高校的法學專業(yè)實踐教學培養(yǎng)方案之中。在20年的發(fā)展歷程下,法律診所課程雖然已經積累了一定的教學經驗,但缺少真實的案件資源仍然是影響課程效果的一大制約因素。一定數(shù)量的法律援助案件走進課程,走進高校師生的實踐教學中,不僅極大了提升了師生參與的積極性,而且引導了法學學生主動形成良好法律思維和職業(yè)操守,重視維護當事人的隱私信息,把學以致用的法律精神用到真正的為群眾、為社會服務中去。
(二)法律援助為法律診所推進了地方合作
地方法律援助案件一般由當?shù)厮痉ň种鞴芎椭概桑虼烁叩仍盒Ec地方司法機構的合作成為可能。據(jù)調查表明,地方司法機關包括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律師事務所等機構與地方高校在教學實踐基地的建設、教學科研合作、人員掛職培訓、法律援助開展、法律資源共享等問題上均達成了普遍共識。因此,法律援助工作的開展成為雙方進一步加強合作交流的重要橋梁,共同促進地方法治建設的良性開展。
(三)法律援助為法律診所確立了法律地位
《法律援助條例》規(guī)定,國家支持和鼓勵社會團體、事業(yè)單位等社會組織為符合援助條件的公民提供法律援助,但法律診所中的師生能否成為法律援助的主體,能否獲得法院的認可存在一定的爭議,高校的雙師型教師有兼職律師資格固然能夠成為訴訟代理人,但提供法律援助特別是參與法庭訴訟環(huán)節(jié)就無法兼顧學生群體,而法學學生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單獨承辦法律援助案件一般無法獲得法院的許可[2]。然而,在高校正式設立法律援助工作站或法律援助中心,有地方司法機構牽頭下發(fā)紅頭文件,或者到行政管理機構注冊登記為獨立社會團體就能較好的解決此類問題,法律援助中心下屬的工作人員由此被賦予了社會地位與正式身份,在法律咨詢、調查取證、參與訴訟等活動中能夠擁有法律范疇內的相應便利。
(一)時間限制——無法做到問答同步、即時響應
總所周知,高校每個學期的課程均為固定時間、地點,法律診所的課程也不例外。一旦法律診所課程與法律援助服務對接,那么服務時間問題將是影響援助活動的第一大因素。對于雙師型教師而言,教師除承擔法律診所一門課程外,仍然有其他的課程和科研方面的壓力,將精力集中于公益性質法律援助、且要在指定的授課或會見時間完成援助任務的高校教師必然陷入分身乏術之中;對于法學學生而言,法律診所課程多開設于全程教育的大二或者大三該階段,在自身對法律知識還未能較好掌握的前提下還要全時間投入到法律援助案件之中恐難保障援助效果。因此,如何解決實踐過程中參與主體的時間問題成為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二)空間限制——無法做到快速分流、資源共享
針對需要法律援助的案件統(tǒng)計分析,案件類型主要集中在涉黑涉惡、城市拆遷補償、離婚糾紛、家庭暴力、人身損害賠償、農村宅基地糾紛、自主經營權糾紛、彩禮返還等方面,案件類型涉及刑事、民事和行政各個方面,更涉及到不同區(qū)域、城鄉(xiāng)差異、習慣風俗等內容。法律援助工作是一項法律工作,更是一項涉及到公檢法、社區(qū)、村委會、綜治信訪、民政等相關部門資源共享的系統(tǒng)工作,各部門之間數(shù)據(jù)對接不暢、信息不公開會極大程度影響法律援助工作的開展。
(三)效果限制——無法做到跟蹤回訪、保證質量
由于法律援助工作的公益性、承辦法律援助工作與高校師生的利益并沒有直接掛鉤,導致法律援助承辦案件的質量并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盡管高校教師帶領學生,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法律援助工作中去,但實質上在與教師的職稱晉升、學生期末考試等問題上,承擔法律援助工作的多少、案件質量的高低并未能起到絕對作用。因此,碰到重大疑難案件或者時間周期長的案件時,法律診所的工作有可能會遇到瓶頸,甚至會出現(xiàn)學期結束的斷層現(xiàn)象,法律援助工作很可能半途而廢。
(一)建設智能化法律援助服務平臺,提供法律服務24h不間斷
在實現(xiàn)高校法律診所教學與法律援助服務智能化融合過程中,成立以當?shù)厮痉ň趾拖嚓P高校牽頭的法律援助工作專項領導小組,共同建設智能化法律援助服務平臺,向社會公開能夠提供法律援助的機構聯(lián)系方式,并同步建設微信公眾號和微博賬號,有條件的前提下還可以設計手機智能終端APP,結合城市社區(qū)、基層鄉(xiāng)村的網(wǎng)格化工作機制,向人民群眾推廣法律援助平臺功能的使用方法,為需要得到法律援助的人群提供相應的服務,如法律援助資格審核、法律問題一對一咨詢、法律援助服務網(wǎng)上預約、法律援助遠程會見、法律援助人工答疑、法律援助結案評價等,有條件的前提下還可以引入司法智能化輔助系統(tǒng),如法律文書的智能模板、會見筆錄語音生成等極大提升工作的效率,真正使得法律診所的教學與法律援助服務的提供從程式化的工作中解放出來,解決當事人與援助者時間上的不對稱問題,排除雙方對接過程中的時間障礙。
(二)促成信息化法律援助共享服務,實現(xiàn)案件快速分流指派
法律援助平臺的建設,需要運用到智能化大數(shù)據(jù)處理技術,當事人進入平臺后,應當有快速的統(tǒng)籌界面進行分流,提供精準的案件分類標準和選擇模塊,同時參考當前運用較為成熟的網(wǎng)絡醫(yī)療問診平臺運行模式,將案件自動分流給法律援助平臺上已經登記高校法律援助團體、其他法律援助機構或法律工作者,做到刑事、民事、行政案件的精確分類,專業(yè)的人做擅長的事將做的更好[3]。同時,當事人提供個人信息后,自動對應所在區(qū)域,信息平臺后端應有顯示該區(qū)域的人均收入水平、當?shù)仫L俗習慣、相關部門聯(lián)系方式、已結案件查詢等輔助辦案資料,也應當有涉及到該當事人個人的基本信息,如是否為限高人員、殘疾人士、家庭戶籍信息,以便主管機關審核該當事人是否在法律援助范圍之內。
(三)加強專業(yè)化法律援助跟蹤考核,提升社會滿意度評價
通過智能化的技術,可以建立法律援助案件的負責人制度和全程化的跟蹤管理制度,案件在法律診所承辦流程中的各個節(jié)點,如保全、立案、開庭公告等信息均可以在線查詢并短信發(fā)送當事人,可以實現(xiàn)對法律援助工作服務態(tài)度、服務專業(yè)性、援助工作能力進行評價,將高校法律診所中師生的承辦案件數(shù)量、質量納入到教師績效考核、學生的實踐加分中去。通過專人管理案件對法律援助案件進行跟蹤回訪,把法律援助過程中常見的問題篩選出來,歸納進法律診所教學數(shù)據(jù)智庫,樹立法律服務先進典型,通過媒體、網(wǎng)絡等官方渠道將高校法律診所的品牌樹立起來,為社會所知,為群眾服務。
參考文獻:
[1] 譚慶康,龔志軍.高校法律援助的困境與出路[J].湖南商學院學報,2015,2(22):91-95.
[2] 郝璐.高校法律援助機構與社會資源深化合作的探討與展望——以華東政法大學大學生社會法律援助中心為例[J].法制博覽,2015(3):286-287.
[3] 王桂琦,王子瀟,等.“互聯(lián) 網(wǎng)+”背景下高校法律援助的創(chuàng)新模式研究[J].廣東青年職業(yè)學院學報,2018,1(32):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