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偉 呂和武 雷正方 郇昌店
摘? ? 要:以“Web of Science”和“CNKI”的數據庫收錄的近20年來關于馬拉松的論文為研究對象,運用文獻計量法分別對中國學者和外國學者關于馬拉松的研究進行知識圖譜可視化分析,通過對中國學者和外國學者關于馬拉松的發(fā)文所屬學科的分布、主要作者、關鍵詞高“中心性”值論文、研究熱點與研究主題進行分析,以期為馬拉松研究者提供理論參考。中國學者關于馬拉松的研究從學科分布而言,較為廣泛,但主要集中于體育學;中國學者關于馬拉松的研究熱點主要集中于群眾體育參與、馬拉松賽事、體育產業(yè)、馬拉松運動,這些研究熱點包含的學科較為廣泛,研究熱點間交叉融合;中國學者關于馬拉松的研究集中體現了中國學者針對中國多元主體舉辦的馬拉松賽事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展開的思考,并提出中國的馬拉松賽事發(fā)展與改革的策略,這是后續(xù)進一步研究的基礎。外國學者關于馬拉松的發(fā)文所屬學科分布也較為廣泛,但以體育學和生理學為主;外國學者關于馬拉松的研究主題涉及的研究方向較為寬泛,但研究熱點集中在耐力鍛煉、生理反應、運動參與、運動表現及運動損傷這幾個方面。外國學者關于馬拉松的“中心性”值較高的論文的研究熱點主要集中于馬拉松生理生化指標和馬拉松運動營養(yǎng)方面。外國學者關于馬拉松的研究熱點表現出多學科融合和研究主題的細化與縱深化的特征。外國學者關于馬拉松的研究主題主要分為3類:1)馬拉松運動員的生理生化指標分析。2)馬拉松運動訓練及運動表現研究。3)馬拉松賽事的風險和突發(fā)事件應急處理及馬拉松跑的運動損傷。基于以上認為,一方面,要通過“全民健身”國家戰(zhàn)略和“體育強國”戰(zhàn)略的實施進一步推動中國多元主體舉辦馬拉松賽事;另一方面,中國舉辦馬拉松賽事的多元主體要側重提升馬拉松賽事參賽者的滿意度,加強馬拉松賽事參賽者的賽前和賽中運動損傷風險的防控。
關鍵詞:馬拉松;可視化分析;現狀與趨勢;國內外比較
中圖分類號:G 804? ? ? ? ? 學科代碼:040302? ? ? ? ?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Based on the research objects of papers on marathon collected in the databases of “Web of Science” and “CNKI” in the past 20 years, this paper carries out a visual analysis of the knowledge map of Chinese and foreign scholars research on marathon with bibliometric method by analyzing the distribution of subjects, main authors, key words high“centrality” value papers, research hotspots and research on marathon by Chinese and foreign scholars, so a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marathon research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scipline distribution, Chinese scholarsresearch on marathon involves a wide range, and mainly focuses on sport science; Chinese scholarsresearch hotspots on marathon mainly focus on mass sports participation, marathon events, sports industry and marathon, which include a comparatively wide range of disciplines and cross integration in research hotspots; Chinese scholarsresearch on marathon mainly focuses on mass sports participation, marathon events, sports industry and marathon research embodies the thinking of Chinese scholars on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marathon development hosted by Chinas multi subjects, and puts forward strategie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reform of Chinas marathon, which is the basis for further research. Foreign scholarspapers on marathon are also widely distributed in research fields, but mainly in sports and physiology; foreign scholarsresearch on marathon involves a wide range of research subjects, but the research focuses on endurance training, physiological response, sports participation, sports performance and sports injury. Foreign scholarspapers on high centrality value of marathon mainly focus on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indexes and nutrition of marathon. Foreign scholarshotspot research on marathon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and the refinement and deepening of research topics. The research topics of foreign scholars on marathon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1) analysis on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indexes of marathon athletes. 2) marathon training and performance. 3) the risks of marathon events, sports injury resulted from marathon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above, we should, on the one hand, further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national fitness”strategy and the“sports power”strategy to further promote Chinas multi subjects to host marathon events; on the other hand, Chinas multi subjects of marathon events should focus on improving the satisfaction of marathon participants, and strengthe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sports injury risk of marathon participants before and during the competitions.
2.1.3? 中國學者關于馬拉松研究的總體特征與不足
通過從中國學者關于馬拉松的研究所屬學科分布、研究熱點的關鍵詞共現等方面對中國學者關于馬拉松研究的特征進行分析認為中國學者主要圍繞馬拉松運動與訓練、馬拉松賽事與組織、體育產業(yè)與馬拉松效應等主題展開研究[11-12]。通過對中國學者關于馬拉松的研究熱點進行定性分析認為,目前,馬拉松賽事存在同質化、爆發(fā)式增長與粗放型經營、賽事定位模糊等問題,有必要進一步加強中國馬拉松賽事相關問題的研究。
當前,中國的馬拉松賽事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在馬拉松賽事發(fā)展方面,中國多元主體舉辦的馬拉松賽事的爆發(fā)式增長與粗放型經營凸顯,隨著群眾性體育賽事審批權取消,城市馬拉松賽事舉辦場次、參賽人數呈現爆發(fā)式增長,同時也存在著賽事定位模糊和同質化現象[13]。在馬拉松賽事組織方面,部分馬拉松賽事舉辦方的賽事管理與服務水平有待提高。而隨著馬拉松賽事規(guī)模的擴大,暴露出一些賽事管理者和賽事管理方面的問題[14]。此外,有些馬拉松賽事舉辦主體忽視馬拉松賽事服務質量與賽事內涵建設[15]。在馬拉松賽事的社會影響力方面,有些馬拉松賽事忽視參賽者的參賽感受,且在安全保障方面存在的不足致使參賽者的安全風險增加[16]。針對馬拉松賽事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有學者[17]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體育產業(yè)發(fā)展的角度分析了中國“馬拉松熱”的現象,針對當前持續(xù)升溫的城市“馬拉松熱”折射出體育產業(yè)中的供需不平衡現象,認為應進一步深化體育體制改革,實施創(chuàng)新驅動戰(zhàn)略,提高體育產業(yè)的全要素生產率,促進體育產業(yè)與相關產業(yè)融合。還有學者[18]認為,中國的馬拉松賽事應滿足參賽者的多樣化需求,創(chuàng)新體育贊助與媒體宣傳,促進賽事戰(zhàn)略性發(fā)展;應通過馬拉松賽事發(fā)展全域旅游、推進“全民健身”國家戰(zhàn)略實施、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馬拉松賽事旅游服務質量提高[19];保護城市生態(tài)環(huán)境,促進馬拉松賽事與之共生發(fā)展,優(yōu)化馬拉松賽事預警機制,降低各類風險等[15]。綜上所述,中國學者關于馬拉松的研究集中體現了中國學者針對中國多元主體舉辦的馬拉松賽事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展開的思考,并對中國的馬拉松賽事發(fā)展與改革建言獻策,這是后續(xù)進一步研究的基礎。與此同時,也有必要對外國學者關于馬拉松的研究進行分析與歸納,為中國學者研究馬拉松提供理論參考,并且也對中國學者開展研究具有啟發(fā)意義。
2.2? 外國學者關于馬拉松的研究進展
2.2.1? 外國學者關于馬拉松的研究的學科特征
運用VOSviewer軟件得到外國學者關于馬拉松的研究所屬學科分布情況,筆者按照不同學科中關于馬拉松的研究的論文數量進行排序,獲知了排序位列前七的關于馬拉松的發(fā)文較多的學科(見表2)。外國學者關于馬拉松發(fā)文較多的學科按發(fā)文量排序依次為:體育學、生理學、整形外科學、社會學、旅游學、心理學和神經學。從這幾個學科的“中心性”值來看,體育學的“中心性”值最高;生理學和整形外科學的“中心性”值分別為0.42和0.21;心理學的“中心性”值為0.11。由此可見,外國學者關于馬拉松的發(fā)文所屬學科分布較為廣泛,但以體育學和生理學為主。
2.2.2? 外國學者關于馬拉松的研究熱點
通過VOSviewer軟件對外國學者關于馬拉松的研究熱點關鍵詞進行聚類,發(fā)現關于馬拉松研究熱點的關鍵詞主要包括“鍛煉”“長時間運動”“耐力”“波士頓馬拉松”“參與者”“腎功能”“跑步經濟性”等,為了進一步深入分析,又通過VOSviewer軟件統(tǒng)計了外國學者關于馬拉松的研究熱點的關鍵詞“中心性”值(見表3)。由表3可知,“鍛煉”的“中心性”值最高,為0.21,出現頻次為507;“耐力”和“長期體育鍛煉”的“中心性”值分別為0.17和0.16,出現頻次分別為219次和187次。由此可見,外國學者關于馬拉松的研究熱點集中在耐力鍛煉、生理反應、運動參與、運動表現及運動損傷這幾方面。
2.2.3? 外國研究馬拉松的主要學者及其發(fā)文分析
筆者對外國研究馬拉松的學者按發(fā)文量由多到少進行了排序(見表4)。高發(fā)文量學者及其高“中心性”值論文主要有:Almond關于馬拉松的發(fā)文量為16篇,其主要從醫(yī)學和生理學角度對馬拉松進行了大量研究[20];Sawka關于馬拉松的發(fā)文量為15篇,其關于馬拉松的研究主要從運動生理和運動營養(yǎng)方面展開[21];發(fā)文量排名第三的是Neilan,其主要研究馬拉松運動損傷與康復,發(fā)文量為14篇[22]。除此以外,例如,Knechtle和Ely的發(fā)文量雖不多[23-24],但在馬拉松訓練研究方面具有較大的影響力。在高“中心性”值論文中,Almond的一篇論文[20]“中心性”值最高,為0.36,且被引頻次達1 053次,該學者以2002年倫敦馬拉松賽事的34名參賽運動員為研究對象,發(fā)現馬拉松運動后人體血液中肌酸激酶、乳酸脫氫酶和肌紅蛋白的含量增加,凝血級聯(lián)反應和纖溶級聯(lián)反應被激活,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的時間和纖維蛋白質均減少[25]。Ayus的論文是以馬拉松運動員的猝死與 “低鈉血癥”的相關性為研究對象,發(fā)現了職業(yè)馬拉松運動員發(fā)生“低鈉血癥”的風險因素和治療手段,并發(fā)現“低鈉血癥”與馬拉松賽事中運動員的體質量、比賽時長和身體質量指數的升高顯著相關,以及高滲氯化鈉是治療“低鈉血癥”的可行手段[26];Nieman的論文主要闡釋了碳水化合物對馬拉松運動員血漿中促炎和消炎血漿細胞因子和激素變化的影響[27]。另外3篇高“中心性”值論文主要是關于馬拉松跑對運動員骨骼肌、體溫、生物節(jié)律性、血液及心臟的影響研究[28-30]。以上外國學者關于馬拉松的“中心性”值較高的論文的研究熱點集中于馬拉松生理生化指標分析和馬拉松運動營養(yǎng)方面。
2.2.4? 外國學者關于馬拉松的研究熱點及其關聯(lián)特征
本研究通過VOSviewer軟件對外國學者關于馬拉松的研究的關鍵詞進行聚類分析,得出了外國學者關于馬拉松的研究熱點及其關聯(lián)特征。
外國學者關于馬拉松的研究熱點關鍵詞“圓點”之間連線密集,這表明外國學者關于馬拉松研究的多個研究熱點之間存在關聯(lián)性和交融性。可以認為,外國學者關于馬拉松的研究熱點的關鍵詞早期是“體育鍛煉”“馬拉松跑者”和“耐力”,之后逐步是“運動表現”“人體測量”和“運動風險”。此外,還有一些與之關聯(lián)的研究熱點關鍵詞,例如:超耐力、人類學、精神健康、能量代謝、心律失常等。外國學者關于馬拉松的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競技體育和大眾體育參與方面,研究熱點的變化主要與競技體育的發(fā)展有關[18]??偟膩碚f,外國學者關于馬拉松的研究熱點表現出多學科融合和研究主題的細化與縱深化研究的特征。
2.2.5? 外國學者關于馬拉松的研究的主題聚類分析
運用VOSviewer軟件的密度可視化分析,得到了關于馬拉松論文的研究主題聚類結果,并結合聚類主題中高被引或高“中心性”值的論文進行分析可知,外國學者關于馬拉松研究的主題主要分為3類:1)馬拉松運動員的生理生化指標研究。2)馬拉松運動訓練及運動表現研究。3)馬拉松賽事風險和突發(fā)事件應急處理及運動損傷。
2.2.5.1? ? 馬拉松運動員的生理生化指標研究
馬拉松運動員的生理生化指標研究主要以運動人體科學相關理論為基礎,分析馬拉松運動員在訓練與比賽中身體素質的變化規(guī)律與特征。該主題的論文研究目的多為探討馬拉松運動員的運動生理生化機制。例如,Almond等[31]的研究發(fā)現,馬拉松運動員體質量的增加、跑步時間延長及女子運動員的低體質量指數等與低鈉血癥相關。Nieman等[27]研究了碳水化合物補充對馬拉松運動員賽后血液中促血漿細胞因子和激素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碳水化合物補充的實驗組運動員相比對照組的賽后血糖含量顯著提高、皮質醇激素含量顯著降低。而Kratz等[30]對運動性心肌損傷的診斷進行了研究,并發(fā)現心肌肌鈣蛋白等是檢測和診斷運動性心肌損傷的重要指標,可將此作為檢測運動性心肌損傷的指標之一。此外,Neilan等[22]以60名業(yè)余馬拉松運動員為研究對象,從其賽前和賽后的超聲心動圖與血清生物標志物檢測結果發(fā)現,馬拉松賽后,運動員左心室肌舒張力改變、肺動脈壓增高、右心室容積和收縮力下降。綜上所述,此主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參與馬拉松比賽的運動員的心臟、血壓、激素的變化特征,以及低鈉血癥的誘因和受營養(yǎng)補充的影響等方面。這方面的研究奠定了馬拉松的運動生理生化機制的理論基礎,對馬拉松運動的普及、預防運動損傷風險,以及提高馬拉松運動員的競賽成績和改善馬拉松參賽者的參賽體驗至關重要。此主題研究的主要特征是研究方法多樣化,提供了大量的馬拉松運動的實證研究結果,為馬拉松運動訓練和比賽方案制定具有理論參考價值。
2.2.5.2? ? 馬拉松運動訓練及運動表現研究
此主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馬拉松運動員的運動表現的影響因素及改善途徑,為馬拉松運動員競賽訓練實踐和理論研究提供了依據。馬拉松運動員的運動表現與訓練時的運動負荷、競賽時的速度與節(jié)奏、年齡、氣溫等有關[26],一些學者也針對此進行了大量研究。例如,Trivax等[32]的研究發(fā)現,馬拉松運動員的運動表現水平受訓練時的運動負荷或運動頻次的影響,每周多于6次的運動訓練將導致運動表現下降和運動損傷風險增加,每周3次的運動訓練較為適宜。Mckean等[33]針對參與馬拉松競賽的次數與運動員運動損傷風險的相關性進行了深入研究,并證實馬拉松運動員參賽頻次不宜過多,每年多于6次的參賽次數將使運動員的運動損傷概率增加。Middelkoop等[34]認為馬拉松競賽中運動員的能量消耗與運動員的運動技術水平有關,頂尖男子馬拉松運動員在競賽時的能量消耗顯著高于普通人,可將高能量消耗作為頂尖男子馬拉松運動員運動強度的判別指標。Knechtle等[35]的研究則表明,馬拉松運動員在訓練過程中的速度訓練強度與個人競賽成績有關,平均速度訓練強度越大比賽成績越好,而人體測量學指標的訓練對女子馬拉松運動員競賽成績的影響更大,此研究結論與Rüst等[36]的研究結論相一致。此外,比賽時的氣溫、濕度、氣壓等因素也會影響馬拉松運動員的運動表現[37-38]。例如,Vihma等[39]對1980—2008年的“斯德哥爾摩馬拉松賽”的運動員競賽成績與天氣狀況的相關性進行分析發(fā)現,比賽時的氣溫、風速、濕度與光照強度都對運動員的競賽成績有較大影響。營養(yǎng)補充對馬拉松運動員的運動表現至關重要,Burke等[40]的研究表明,馬拉松運動員在賽前36~48 h內補充適量的碳水化合物有助于競賽成績的提高,且Noakes等[41]認為精英馬拉松運動員在比賽或訓練中營養(yǎng)劑的及時補充非常重要,200~800 mL/h的攝入量為宜,但不可超過400~800 mL/h。除此以外,還有學者對馬拉松運動員的運動技術力學特征等進行了深入研究,例如,Hasegawa等[42]發(fā)現,精英馬拉松運動員的足部著地方式與跑步速度有關,跑步速度降低會使腳跟著地率上升,而全腳掌著地比例會隨著速度的加快而增加。Kyr?觟l?覿inen等[43]還發(fā)現,跑步經濟性與足部力學特征之間存在相關性,馬拉松跑步動作經濟性的提高會降低足部壓力和腿部肌肉運動損傷風險??茖W的運動訓練與馬拉松運動員的運動表現是外國學者關于馬拉松的研究主題,法國、瑞士、希臘、意大利等國家的學者關于馬拉松的研究重點均在運動表現方面。此主題的研究是從人體測量學、運動訓練特征、訓練方法、運動技術、能量消耗等方面對馬拉松運動員的運動表現的影響進行研究,有些研究通過分析大量數據信息對馬拉松跑者的運動表現進行不同層面的比較分析,而適宜不同人群、不同體育場地、氣候條件、海拔高度的馬拉松運動訓練理論、運動訓練方法仍存在較大的可研究空間。
2.2.5.3? ? 馬拉松賽事風險和突發(fā)事件應急處理及運動損傷
此主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馬拉松運動參與和馬拉松賽事舉辦過程中的風險因素的特征、分類及影響的研究。馬拉松跑具有一定的運動損傷風險[44],有學者對馬拉松運動員運動損傷風險因素的特征和運動損傷風險防控進行了研究,例如,Caselli等[45]認為在馬拉松比賽中,肌肉拉傷、肌肉痙攣、踝關節(jié)和膝關節(jié)損傷等是最普遍的運動損傷。Kim等[46]發(fā)現,在馬拉松比賽中,男子運動員心臟驟停的發(fā)生率較高,尤其業(yè)余馬拉松參賽者在劇烈運動時易導致心肌梗死發(fā)生概率的升高,其主要與馬拉松比賽的持續(xù)性和高強度有關。Day[47]認為,針對馬拉松跑存在的急性的和潛在的運動損傷風險,應加強馬拉松跑運動損傷的前驅癥狀的識別與篩查,而快速除顫術和醫(yī)務救助是應對馬拉松賽事中運動員突發(fā)性運動損傷風險的主要措施。除運動損傷風險以外,馬拉松賽事突發(fā)事件風險是馬拉松比賽中危害性最高的風險,受2013年美國波士頓馬拉松賽爆炸事件的影響,馬拉松賽事管理與風險防控預案的研究逐漸增多,例如,Landman等[48]的研究認為,美國建立了突發(fā)公共事件安全保障機制和信息系統(tǒng),其建立的信息指揮管理、風險評估和醫(yī)療救治系統(tǒng)在爆恐襲擊過程中對突發(fā)事件應急處理發(fā)揮了一定的作用。此外,Goralnick 等[49]和Yonekawa等[50]均認為馬拉松賽事舉辦過程中建立暢通的溝通渠道、有序的志愿者疏導路徑等是處理賽事舉辦過程中的突發(fā)事件、降低馬拉松賽事突發(fā)事件風險的有效策略。此主題的研究主要探討了馬拉松運動損傷風險和馬拉松賽事突發(fā)事件風險的防控,對馬拉松賽事參與者的運動損傷風險防控研究、馬拉松賽事舉辦過程中突發(fā)事件風險防控及突發(fā)事件應急處理研究有一定參考價值。
3? ?啟示
根據對中國學者和外國學者關于馬拉松的研究分析結果,再結合中國多元主體舉辦的馬拉松賽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51-59],筆者認為,一方面,要通過“全民健身”國家戰(zhàn)略和“體育強國”戰(zhàn)略的實施進一步推動中國多元主體舉辦馬拉松賽事;另一方面,中國舉辦馬拉松賽事的多元主體要側重提升馬拉松賽事參賽者的滿意度,加強馬拉松賽事參與者的賽前、賽中、賽后運動損傷風險防控。因此,基于以上,未來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馬拉松研究。
3.1? 應加強對“健康中國”戰(zhàn)略實施中馬拉松賽事的獨特作用的研究
外國學者關于馬拉松的研究中體現出外國的競技體育與大眾健身融合發(fā)展的特征,這與中國的“健康中國”戰(zhàn)略中的全面建立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內涵高度契合,探索馬拉松賽事對中國“健康中國”戰(zhàn)略實施的作用至關重要。首先,“健康中國”戰(zhàn)略的實施有助于馬拉松賽事的舉辦。馬拉松運動兼具競技、休閑、文化、旅游和教育于一體,既有利于發(fā)展競技體育,又有助于促進全民健身活動的開展。而提高馬拉松賽事管理水平是關鍵,應加強調控馬拉松賽事的舉辦場次,加強馬拉松賽事內涵建設和提高參賽者滿意度,推動馬拉松賽事供給向集約化轉變,激發(fā)馬拉松賽事市場活力,優(yōu)化馬拉松賽事資源配置,在“健康中國”建設過程中充分發(fā)揮馬拉松運動的作用。其次,創(chuàng)新“馬拉松+旅游+文化+公益+區(qū)域經濟”的發(fā)展模式。充分發(fā)揮馬拉松運動的多重社會效益,帶動馬拉松賽事舉辦城市的旅游、文化、經濟協(xié)同發(fā)展,在“健康中國”戰(zhàn)略實施背景下,進一步為馬拉松賽事參與者建設寬闊的體育場地。最后,發(fā)揮“健康中國”馬拉松精品賽事效應。以“健康中國”為理念,打造中國的馬拉松精品賽事,以發(fā)揮馬拉松賽事在“健康中國”戰(zhàn)略實施中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功能。
3.2? 中國的馬拉松賽事辦賽主體應進一步完善馬拉松賽事安全保障機制
健全中國多元主體舉辦的馬拉松賽事的安全保障機制與促進馬拉松運動廣泛參與應相輔相成、互為前提。首先,建設多元主體共辦的馬拉松賽事保障體系,統(tǒng)籌配置馬拉松賽事舉辦城市的經濟和文化資源,構建結構合理的馬拉松賽事體系[60]。進一步創(chuàng)新多元主體舉辦馬拉松賽事的體制機制,建立健全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相結合的賽事機制。其次,加強對馬拉松賽事參與者的引導。馬拉松賽事主辦方要加強賽事宣傳和推廣力度,通過各類新聞媒體宣傳引導參賽者樹立正確的馬拉松賽事的參賽態(tài)度和適宜的參賽動機,使馬拉松參賽者正確認識馬拉松跑的競技與健身功能。最后,加強對馬拉松項目的普及。應加大力度宣傳馬拉松跑的基本常識和運動損傷防范知識,以減少業(yè)余馬拉松參賽者的極端訓練、盲目參賽等現象,降低馬拉松賽事中參賽者運動損傷的發(fā)生概率。
3.3? 應加強運動人體科學方面的研究,充分發(fā)揮其在“體醫(yī)融合”中的作用
中國學者關于馬拉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訓練理論、賽事組織、賽事影響力等方面,需加強以運動人體科學為理論基礎的多學科交叉融合研究。例如,外國學者關于馬拉松的研究主要是針對馬拉松運動員心臟功能、心臟分子標志物和代謝組學的分析和對馬拉松運動中人體肌糖原、血糖等能量代謝特征的分析,以及馬拉松運動中能量物質和營養(yǎng)物質攝入與跑步經濟性對運動成績影響的論證等。如今,中國參加馬拉松運動的人數逐漸增多,并且在年齡、身體素質、運動經驗及運動技能水平等方面存在差異,而在這些方面存在差異的馬拉松賽事參賽者在馬拉松賽事參賽過程就存在著一定的運動損傷風險,從而使得馬拉松賽事舉辦過程中運動損傷事件發(fā)生概率增加,要繼續(xù)加大運動人體科學方面的研究,可通過醫(yī)療數據資源和體育數據資源,實現對馬拉松賽事參與者的健康狀況監(jiān)測[61]。
3.4? 中國學者應加強馬拉松賽事風險及應急事件處理措施和運動損傷方面的研究
馬拉松賽事存在著各種風險,既有因參賽者健康因素而產生的運動損傷風險,又有馬拉松賽事管理方面的突發(fā)公共安全事件的風險,因此,要加強馬拉松賽事風險的識別、評估、應對機制和完善風險管理體系方面的研究。有些馬拉松賽事參賽者因對馬拉松運動損傷風險的認知不足,在比賽過程中易忽視自身已有傷病或身體機能異常產生的運動損傷風險,這就容易導致因無法及時進行醫(yī)療救助而危及生命的風險增加,因此,要加強對馬拉松參賽者的健康狀況篩查,提高參賽者的運動損傷風險防范意識,普及運動損傷緊急救治知識和技能[62]。此外,還需加強大型馬拉松賽事突發(fā)事件應急處理機制的建立健全,建立醫(yī)療和安保應急管理體系,打造由馬拉松賽事組委會、公共安全執(zhí)法部門、醫(yī)療衛(wèi)生部門和社會團體組成的突發(fā)事件應急處理系統(tǒng),加強關于馬拉松賽事的反恐知識宣傳和突發(fā)事件應急措施培訓。
4? ?結束語
本研究以“Web of Science”英文期刊數據庫和“CNKI”中文期刊數據庫所收錄的近20年來關于馬拉松的論文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對中國學者和外國學者關于馬拉松的研究所屬學科的分布、關于馬拉松的研究熱點等進行分析,得出了中國學者和外國學者關于馬拉松的研究現狀,力求為中國的馬拉松賽事的發(fā)展提供一些理論參考,以及力求為中國學者進一步研究馬拉松提供理論依據。未來要充分發(fā)揮中國多元主體舉辦的馬拉松賽事在競技體育與“全民健身”中的積極作用,釋放“全民健身”國家戰(zhàn)略和“健康中國”戰(zhàn)略在馬拉松賽事發(fā)展中的政策紅利,進一步滿足中國居民的體育消費需求和提高馬拉松賽事參與者的滿意度。
參考文獻:
[1]? 王健. 跑步健身中的身體管理與理性化:一項基于馬拉松跑者的質性考察[J]. 體育科學,2019,39(12):34.
[2]? 2018年中國馬拉松年度數據報告[EB/OL].(2019-04-05)[2019-11-30]. https://www.360kuai.com/pc/94f51f7f4525c20cf?cota=4&tj_url=so_rec&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3]? 殷鼎. 我國民族體育熱點問題的社會網絡分析[J]. 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4,26(6):515.
[4]? 邱均平,溫芳芳. 近5年來圖書館情報學研究熱點與前沿的可視化分析:基于13種高影響力外文源刊的計量研究[J]. 中國圖書館學報,2011,27(192):51.
[5]? 石春健,魏香明,鄭振國. 我國城市馬拉松賽事定位研究[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6,39(10):25.
[6]? 張曉琳. 我國馬拉松賽事“熱”現象的價值解析[J]. 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6,28(4):120.
[7]? 徐衛(wèi)華,謝軍. 廈門國際馬拉松賽風險管理研究[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0,33(2):38.
[8]? 靳英華,原玉杰. 北京國際馬拉松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分析[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23(11):1445.
[9]? 宗華敬. 馬拉松、長跑項目運動訓練理論的發(fā)展動向[J]. 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1,16(2):9.
[10]? 李景麗,劉東. 優(yōu)秀馬拉松運動員高原訓練期間身體機能監(jiān)控的研究[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29(8):1061.
[11]? 代永勝,王三保. 馬拉松競技能力特點理論詮釋[J].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9,39(12):94.
[12]? 路毅. 馬拉松熱的文化探源[J]. 體育文化導刊,2017,213(1):57.
[13]? 賈鵬,羅林. 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我國城市馬拉松發(fā)展路徑研究[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19,37(2):61.
[14]? 任占兵. 我國馬拉松賽事文化的若干問題研究[J]. 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16,32(5):83.
[15]? 樊紅巖. 我國城市馬拉松問題診斷及優(yōu)化策略[J]. 體育文化導刊,2018,36(1):22.
[16]? 彭萌,劉濤,宋超. 共生理論下馬拉松賽事與城市文化協(xié)同發(fā)展研究[J]. 體育文化導刊,2019,37(6):12.
[17]? 沈克印,呂萬剛.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體育產業(yè)發(fā)展:城市“馬拉松熱”引發(fā)的思考[J]. 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7,33(5):9.
[18]? 白莉莉,馮曉露. 我國馬拉松賽事贊助市場的現狀、特征和問題[J]. 中國體育科技,2018,54(4):3.
[19]? 王克穩(wěn),李慧,耿聰聰,等. 馬拉松賽事旅游的國際研究述評、實踐啟示與研究展望[J]. 體育科學,2018,38(7):80.
[20]? ALMOND C S D, CHEN E A, BERMAN M R, et al. High-risk medical devices, children and the FDA: regulatory challenges facing pediatric mechanical circulatory support devices[J]. Asaio Journal, 2007, 53(1): 4.
[21]? SAWKA M N,MONTAIN S J. Fluid and electrolyte supplementation for exercise heat stress[J].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2000, 72(2): 564.
[22]? NEILAN T G, JANUZZI J L, LEWANDROWSKI L E, et al. Myocardial injury and ventricular dysfunction related to training levels among nonelite participants in the boston marathon[J]. Circulation, 2006, 114(22): 2325.
[23]? KNECHTLE B, KNECHTLE P, ROSEMANN T, et al. Predictor variables for 100 km race time in female ultra-marathoners[J]. Journal of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2010, 111(3): 681.
[24]? ELY M R, CHEUVRONT S N, MONTAIN S J. Weather conditions for optimal marathon performance: 1845[J].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 2007, 39(4): 310.
[25]? SMITH J E,GARBUTT G, LOPES P, et al. Effects of prolonged strenuous exercise (marathon running) on biochemical and haematological markers used in the investigation of patients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J].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2004, 38(3): 292.
[26]? AYUS J C,VARON J, ARIEFF A I. Hyponatremia, cerebral edema, and noncardiogenic pulmonary edema in marathon runners[J].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2000, 132(9): 711.
[27]? NIEMAN D C, HENSON D A, SMITH L L, et al. Cytokine changes after a marathon race[J].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2001, 91(1): 109.
[28]? YU M, BLOMSTRAND E, CHIBALIN A V, et al. Marathon running increases ERK1/2 and p38 MAP kinase signalling to downstream targets in human skeletal muscle[J]. The Journal of Physiology, 2001, 536(1): 272.
[29]? CHEUVRONT S N, HAYMES E M. Thermoregulation and marathon running: bi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J]. Sports Medicine, 2001, 31(10): 743.
[30]? KRATZ A, LEWANDROWSKI K B, SIEGEL A J, et al. Effect of marathon running on hematologic and biochemical laboratory parameters, including cardiac markers[J].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Pathology, 2002, 118(6): 856.
[31]? ALMOND C S, SHIN A Y,FORTESCUE E B, et al. Hyponatremia among runners in the boston marathon[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05, 352(15): 1550.
[32]? TRIVAX J E, FRANKLIN B A, GOLDSTEIN J A, et al. Acute cardiac effects of marathon running[J].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2010, 108(5): 1148.
[33]? MCKEAN K A, MANSON N A, STANISH W D. Musculoskeletal injury in the masters runners[J]. Clinical Journal of Sport Medicine, 2006, 16(2): 149.
[34]? MIDDELKOOP M V, KOLKMAN J, OCHTEN J V, et al. Risk factors for lower extremity injuries among male marathon runners[J].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2008, 18(6): 691.
[35]? KNECHTLE B, KNECHTLE P, ROSEMANN T. Low prevalence of exercise-associated hyponatremia in male 100 km ultra-marathon runners in switzerland[J]. Europe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2011, 111(6): 1007.
[36]? R?證ST C A, KNECHTLE B, KNECHTLE P, et al. A comparison of anthropometric and training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recreational female marathoners and recreational female Ironman triathletes[J]. Chinese Journal of Physiology, 2013, 56(1): 5.
[37]? 馮毅,呂嬌嬌,劉宇. 重霾污染條件下2013年上海馬拉松賽成績分析[J]. 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6,40(5):70.
[38]? ELY M R, CHEUVRONT S N, ROBERTS W O, et al. Impact of weather on marathon-running performance[J].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 2007, 39(3): 487.
[39]? VIHMA T. Effects of weather on the performance of marathon runner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meteorology, 2010, 54(3): 297.
[40]? BURKE L M. Nutrition strategies for the marathon:fuel for training and racing[J]. Sports Medicine, 2007, 37(4): 344.
[41]? NOAKES T I. Fluid replacement during marathon running[J]. Clinical Journal of Sport Medicine, 2003, 13(4): 309.
[42]? HASEGAWA H, YAMAUCHI T, KRAEMER W J. Foot strike patterns of runners at the 15-km point during an elite-level half marathon[J]. Journal of Strength & Conditioning Research, 2007, 21(3): 888.
[43]? KYR?魻L?魧INEN H, PULLINEN T, CANDAU R, et al. Effects of marathon running on running economy and kinematics[J]. Europe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2000, 82(4): 297.
[44]? 任占兵,藺亞南,郭梁,等. 馬拉松跑步前后人體跟腱形態(tài)結構的變化特征研究[J]. 體育學刊,2018,25(5):139.
[45]? CASELLI M A, LONGOBARDI S J. Lower extremity injuries at the new york city marathon[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odiatric Medical Association, 1997, 87(1): 34.
[46]? KIM J H, MALHOTRA R, CHIAMPAS G, et al. Cardiac arrest during long-distance running races[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2, 366(2): 130.
[47]? DAY S M, THOMPSON P D. Cardiac risks associated with marathon running[J]. Sports Health, 2010, 2(4): 301.
[48]? LANDMAN A, TEICH J M, PRUITT P, et al. The boston marathon bombings mass casualty incident: one emergency departments information system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J]. Annals of Emergency Medicine, 2015, 66(1): 51.
[49]? GORALNICK E, HALPERN P, LOO S, et al. Leadership during the boston marathon bombings: a qualitative after-action review[J]. Disaster Medicine & Public Health Preparedness, 2015, 9(5): 489.
[50]? YONEKAWA Y, HACKER H D, LEHMAN R E, et al. Ocular blast injuries in mass-casualty incidents: the marathon bombing in boston, massachusetts, and the fertilizer plant explosion in west, texas[J]. Ophthalmology, 2014, 121(9): 1670.
[51]? 焦芳錢,劉大慶,王琳. 中國女子馬拉松項目特點及訓練規(guī)律研究[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4,26(2):131.
[52]? 朱政,陳佩杰. 電針干預對中長跑運動員半程馬拉松賽后免疫機能恢復的影響[J]. 中國運動醫(yī)學雜志,2007,26(3):349.
[53]? 張登峰. 馬拉松賽事對城市發(fā)展的影響[J].體育文化導刊,2011,29(11):12.
[54]? 丁一. 上海國際馬拉松賽市場化運作的現狀與對策研究[J]. 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4,27(6):19.
[55]? 祝良,黃亞玲. 城市馬拉松賽文化特點的研究[J]. 體育文化導刊,2014,210(9):25.
[56]? 耿延敏,劉定一. 國際馬拉松賽對城市軟實力的影響研究[J]. 體育文化導刊,2012,208(6):86.
[57]? 聶丹. 北京馬拉松賽事運作的SWOT分析[J]. 體育學刊,2014,35(6):19.
[58]韋霞,張俊斌.我國城市馬拉松賽發(fā)展分析[J].體育文化導刊,2014,210(1):16.
[59]? 管瑩瑩,李秋利,鄧萬金. 國外運動科學領域馬拉松研究熱點解析[J]. 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8,38(2):91.
[60]? 孫高峰,劉燕. 熱追捧與冷思考:“馬拉松現象”對城市文化的影響及理性審視[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8,41(4):38.
[61]? 邢金明,劉波,歐陽井鳳. 馬拉松“熱”背后的冷思考[J]. 體育學刊,2017,24(2):52.
[62]? 劉轉青,練碧貞. 自由視角下的“馬拉松熱”[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7,40(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