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瑾平
【摘 要】對于從事相關實驗室檢測人員來說,無論直接或間接接觸影響人體身體健康的因素,近年來隨患有艾滋病患病毒的患者人數增加,是使從事實驗室檢測的人員面臨的潛在危害因素也逐漸增加。因此加強艾滋病實驗室的監(jiān)測及提高工作人員自我防范意識,是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艾滋病實驗室;監(jiān)測;防護措施
【中圖分類號】R512.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20)11--01
1 實驗室監(jiān)測的臨床資料
比如在2016年某檢測室工作人員在現場取樣時不慎將一些患者的血水濺入眼睛中。經核實,該血正好是艾滋病患者的血液,當即將工作人員送往眼科醫(yī)院接受一系列的血液監(jiān)測,當時監(jiān)測結果顯示為陰性,當工作人員三個月、半年以及一年后的監(jiān)測結果仍為陰性。
2 艾滋病的感染及傳播
目前,艾滋病毒在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速度非常迅速,據美國疾控中心統(tǒng)計顯示,自1979年后的10年時間內,美國有15,000人感染艾滋病毒,死亡人數達到7800人,截止2000年全國共有530萬患有艾滋病的患者,經統(tǒng)計,世界上每一天約有1.41萬患者屬于新感染者。而在全世界范圍內帶有艾滋病毒且呈陽性反應的數量達3600萬人。我國艾滋病患者據統(tǒng)計,在2018年底感染艾滋病毒人數達100萬人且呈現逐年提高的趨勢,因此目前國內已經進入了艾滋病毒感染高發(fā)期,艾滋病傳播有三種途徑:血液傳播、性傳播、母嬰傳播。這種病毒主要寄生在人體血液中,如果該病毒離開人體將會立即死亡,在人體外部是微弱微生物。當處于56℃的狀態(tài)下,經過3小時將失去活性。然而當其處于80℃的溫度下,經過3min后它將達到失活的效果,艾滋病毒對于陽光、干燥等極其敏感。實驗室中的消毒劑等都會使病毒失活,如70%左右的酒精、11%的來蘇、1%的家用漂白粉等。
3 艾滋病抗體篩查實驗室現狀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艾滋病抗體篩查實驗室的安全監(jiān)測,同時在軟、硬件方面也投入大量資金,精力,包括為抗體初篩實驗室配備相應的生物安全柜。而且對于實驗室個人防護裝備的質量和數量、生物安全管理體制、工作人員的自我防護意識等方面都有顯著的提高,但與《全國艾滋病檢測技術規(guī)范》2015年修訂版中的要求相比,還有一定差距。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 生物安全體系有待完善
由生物安全管理組織、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共同組成實驗室生物安全體系,在實驗室中如果缺乏切實可行的管理體系,無論硬件設備在先進都很難發(fā)揮其作用,目前實驗室針對艾滋病抗體篩查工作主要涉及以下兩點:首先需要構建完善的生物安全管理委員會,能夠負責實驗室制度執(zhí)行情況的監(jiān)督管理,以及對從事相關檢測行業(yè)的人員定期開展業(yè)務技術培訓,能夠對實驗室生物安全進行檢查。二是,成立艾滋病職業(yè)暴露評估小組,組長由當地衛(wèi)生行政部門領導任職,積極聘請有關專家加入,如流行病學、檢驗學等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由他們提供微生物實驗安全和技術咨詢及論證,一旦暴露職業(yè)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進行處理。
3.2 加強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編定艾滋病抗體實驗室管理制度,包括實驗室危險標志,準入制度,工作人員健康監(jiān)護制度,職業(yè)暴露事件處理措施等。這些制度應切實落實到每個實驗人員的實際工作中,切忽表現在墻上的張貼、桌面的擺放等方面,能夠將艾滋病抗體檢測管理體系與抗體篩查實驗室安全管理制度進行融合,可利于實行防護制度。
3.3 艾滋病抗體檢測的生物安全意識有待提高
對于艾滋病抗體實驗室來設計構成要素,包括軟、硬件以及工作人員,其中核心要素為工作人員,包括操作人員和管理人員缺乏安全意識,在具體操作中不規(guī)范,沒有認識到檢測的重要性,那么再完善的制度、再好的硬件設施也發(fā)揮不出應有的貢獻。根據有關研究表明多個疾控中心針對艾滋病抗體篩選的安全制度沒有嚴格落實到位,存在加樣不入安全柜內、檢測人員工作時不戴口罩、不穿鞋套等現象。當實驗室出現小事故時,有些檢測人員因自身嫌麻煩,未能將事件的發(fā)生詳細記錄等情況,因此,定期培訓生物安全知識、防護相關制度以及安全操作等,有利于提高實驗室檢測人員的業(yè)務水平和職業(yè)素養(yǎng)。
4 實驗室工作人員的防護措施
首先對于從事檢測行業(yè)的人員來說,應當強化對于艾滋病傳播途徑的了解,增強自我保護意識。由于在實踐中,根據病史和檢驗不一定能完全識別出艾滋病感染者,因此,實驗室工作人員接觸樣本前,應當穿好隔離衣帶好防護口罩手套,在工作室使用一次性手套,當出現手套破損時及時更換,防止在操作中不善被分泌物學也是減弱,操作前后用肥皂洗手,當接觸污染源時應當利用消毒劑泡手,降低污染的經營器,枕頭丟入塑料箱中進行文化處理。
操作前后均用肥皂洗手,當接觸嚴重污染源時一應加用消毒劑泡手。將已污染的針頭和進樣器丟入特制的塑料箱中,進行轉運焚化處理。操作過程中,絕對禁止用已污染手套接聽電話、標記等。實驗室工作人員不能在實驗室進食,喝水或吸煙。實驗室的主要工作位置,在實驗前后均用適當的消毒液清洗,嚴禁將試管和容器直接擺放在實驗桌上,應放入各自的架子中,可以用紫外線燈對實驗室進行消毒處理。實驗室內全部血液及大多數生物樣品需要按《實驗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要求,采用121℃20分鐘高壓蒸汽滅菌消毒后處理)。其次,如實驗人員皮膚表面有潰爛、滲液等現象時,需經醫(yī)師診斷,決定其是否可繼續(xù)開展工作,如果工作人員不慎在檢測過程中刺傷,應當擠出污血并用流動水沖洗,反復用0.5%碘伏擦洗,嚴重時可注射疫苗。最后,實驗人員不慎沾上污染物,應馬上涂抹含碘的消毒水。如刺傷皮膚表面,應了解樣本的來源,并報告感染控制委員會,時感染的可能性進行評估,如病人為艾滋病感染者,實驗人員立即服用艾滋病感染藥物,并且職業(yè)暴露預防時間越早越好,最好能在事件發(fā)生2小時之內,給受傷者連續(xù)使用4周的AZT藥物,每天服用的劑量為1000mg,這樣可減少病毒的傳播。
小結
總而言之,艾滋病實驗室生物安全關系到整個社會的安全。近年來,隨著國家逐漸完善生物安全法律法規(guī),對于實驗室來說需要做好安全防范管理工作,能夠提高工作人員的防護意識,嚴格杜絕各類安全事故的發(fā)生。
參考文獻
臧旭. HIV的實驗室檢測方法研究進展[J]. 實用醫(yī)藥雜志,2019(4):376-379.
杜小燕, 董偉, 王希江.2009-2016年新疆阿克蘇地區(qū)HIV感染監(jiān)測分析[J]. 疾病預防控制通報,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