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金玉
(佛山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兒科,廣東佛山,528000)
典型川崎病的臨床診斷與治療已經較為規(guī)范,但是對于不完全性川崎病的臨床診療尚有待提高[1]。為此本研究根據患兒病情分為不完全性川崎病組和典型川崎病組,對比分析了兩組患兒的臨床特征,并觀察兩組預后情況,旨在為川崎病診斷、鑒別與治療提供一些參考依據。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本院就診的252例川崎病患兒,根據患兒病情分為不完全性川崎病組和典型川崎病組,分別為96例和156例。兩組患者均符合2004年美國心臟協會《川崎病診斷指南》中的診斷標準[2]。不完全性川崎病組男66例,女30例,年齡3個月至9歲,平均(4.46±0.58)歲。典型川崎病組男106例,女50例,年齡歲5個月至9歲,平均(4.51±0.52)歲。兩組患兒在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兩組患兒入院后立即對癥治療:阿司匹林腸溶片,口服,初始劑量為30~50mg/(kg·d),根據患兒病情逐漸減量為3~5mg/(kg·d),維持治療6~8周,直至臨床癥狀消失或冠脈損傷修復;丙種球蛋白靜脈滴注,2.0g/(kg·d),10h內滴注完成,持續(xù)治療48h后,若患兒體溫未恢復正常,則再次給藥,1.0g/(kg·d),靜脈滴注;同時根據患兒病情給予根據病情對癥及支持療法,如補液、強心、糾正心律失常、溶栓治療等。
1.3 觀察指標
1.3.1 臨床癥狀分析:收集兩組患兒臨床資料,分析患兒臨床表現及特征,觀察患兒實驗室檢查結果,統(tǒng)計患兒確診前發(fā)熱時間、血小板計數變化及主要臨床表現。
1.3.2 臨床療效評估:兩組患兒治療6周后,評估臨床療效:治愈,體溫恢復正常,實驗室指標恢復正常,心臟彩超復查顯示冠脈損傷癥狀消失,其他臨床癥狀及體征完全消失;顯效,體溫恢復正常,實驗室指標顯著改善、部分恢復正常,心臟彩超復查顯示冠脈損傷顯著改善;有效,體溫恢復正常,實驗室指標改善,心臟彩超復查顯示冠脈損傷有改善或控制;無效,未達到上述指標,或冠脈損傷加重者[3]??傆行剩剑颖緮?無效)/樣本數。
1.4統(tǒng)計學方法:運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據,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 t檢驗;采用χ2檢驗計數資料,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特征:不完全性川崎病組患兒確診前發(fā)熱時間≥10d、血小板計數升高、合并冠脈損傷者占比顯著高于典型川崎病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不完全性川崎病組患兒出現手足改變、球結膜充血、口腔黏膜充血、皮疹和頸部淋巴結腫大者,占比顯著低于典型川崎病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 1。
表1 兩組患兒各臨床特征占比情況比較 [n(%)]
2.2 兩組療效比較:不完全性川崎病組患兒總有效率(83.33%)顯著低于典型川崎病組(96.1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n(%)]
典型川崎病和不完全性川崎病是臨床常見的川崎病類型,其中前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的特點較為典型,后者則相對不典型[4]。但是,近年來不完全性川崎病發(fā)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迫切的需要提高其診療水平[5]。
不完全性川崎病臨床研究發(fā)現,典型川崎病常見的四肢肢端及指端改變、黏膜充血、頸部淋巴結腫大等表現,不完全性川崎病患兒僅存在少部分的表現或無表現[6]。本研究也發(fā)現,不完全性川崎病組患兒出現手足改變、球結膜充血、口腔黏膜充血、皮疹和頸部淋巴結腫大占比顯著低于典型川崎病組,提示不完全性川崎病患兒臨床癥狀不典型,極易漏診或誤診。此外,本研究還發(fā)現,不完全性川崎病組患兒確診前發(fā)熱時間≥10d(93.75%)、血小板計數升高(75.00%)、合并冠脈損傷者占比(87.09%)顯著高于典型川崎病組(57.69%,51.92%,71.79%),提示不完全性川崎病患兒雖然臨床癥狀不典型,但是發(fā)熱時間、冠脈損傷等危險性更高,需高度警惕,對于長時間發(fā)熱的患兒,應盡早評估是否患有川崎病,同時應進行心臟彩超檢查,確認是否存在冠脈損傷。大劑量丙種球蛋白聯合抗血小板聚集藥物治療是治療川崎病的可靠療法,但是本研究發(fā)現不完全性川崎病組患兒總有效率(83.33%)顯著低于典型川崎病組(96.15%),可知不完全性川崎病預后較差,需盡早治療,以降低冠脈損傷程度。
綜上所述,不完全性川崎病的臨床癥狀及體征不典型,預后相對不佳,應注意綜合多方面檢查結果降低誤診、漏診風險,同時應積極規(guī)范治療,盡量減少和控制冠脈損傷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