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云國
在童年的記憶里,印象中最深刻最美好的事情莫過于聽書了。
現(xiàn)在回想起來,那是一段相當令人愜意和值得回味的時光。記憶中聽書的情景是從上小學開始的,那是七十年代末,我剛滿九歲。
那時的鄉(xiāng)村,不僅生活物資極度匱乏,而且娛樂活動極少,只有趕上逢年過節(jié),娛樂活動才稍微多一些。電視、錄音機等等東西,在我們鄉(xiāng)村孩子的眼里只能是書本中的名詞,就連普通的“話匣子”(收音機)也很少見到。
鄉(xiāng)村間最吸引人的事情莫過于聽書了,記憶中最常見的說書人是一個喚作“張鐵嘴”的盲人。因為他說書流利吐字清晰,所以人們送了他一個“鐵嘴”的雅號,而他的真名實姓倒被人們逐漸淡忘了。說書人是每隔十天半月必來一次的,接觸的多了,也便熟悉了,尤其是我們這群小孩子,常常纏著說書人講一些新鮮的故事。
正式說書的時候都是在晚上,場子就在村口那棵古槐樹下。吃過晚飯,聽書的人便三五成群說說笑笑地趕到了。我們小孩子雖然聽不太懂,卻是每場必到的,有的圖個新鮮熱鬧,有的則是為家里人占一個好位置(看聽俱佳的地方)。
那時的鄉(xiāng)村還沒有通上電,開始的幾年都是點煤油燈,后來又換成了光線亮一點的“汽燈”。平時難得這么多人湊在一起,趁著說書的還沒有開始,辛苦勞作了一天的人們便開始扎堆聊天,說笑打鬧了起來。
這時候,就見說書人手拿一塊小方木“啪”地一拍(以后才知道,那個方木叫作醒木,又叫撫尺),于是滿場便肅靜了下來。
說書人按照慣例先來上一段開場白,無非是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兄弟才疏學淺,如有說的不當?shù)牡胤?,全憑老少爺們見諒照顧、多多周全之類的話。然后說書人便開始說定場詩,常聽的無非是那么幾段,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侯商周,五霸七雄鬧春秋,頃刻興亡過手,清史幾行名姓,北邙無數(shù)荒丘,前人栽樹后人收,說什么龍爭虎斗!
此刻,只聽說書人啪地拍了一下醒木,開口道:上回書說到......,這回接著說,于是好聽的評書就這樣開始了。
張鐵嘴拿手的評書很多,像《三國演義》《呼家將》《岳飛傳》《楊家將》等等,都講得繪聲繪色,懸念叢生,高潮迭起。有些精彩的段子現(xiàn)在想來仍然耳熟能詳。像“虎牢關(guān)三英戰(zhàn)呂布”“關(guān)云長過五關(guān)斬六將”“劉備東吳招親”“火燒赤壁”“呼延慶上墳”“大破天門陣”等段子,在那時的孩子聽來,雖然不是太懂的,卻絕對是最精彩的。
況且說到妙處,滿場俱靜,大家全神貫注,好像每個人的心都懸著掛著,只有等聽到結(jié)局以后,大家的身心才放松了下來。每當聽到精彩的地方,眾人都報以熱烈的掌聲,現(xiàn)場氣氛便達到了高潮,說書人也很是動了感情,聲稱這次是要給大家搭上一個小段的。
聽得最多的小段,通常是“偷石榴”“禿姑娘找婆家”之類的笑話。這些小段,反而是最吸引人的。每當這時,總會引來人們一陣陣雷鳴般的鼓掌聲,還有那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歡笑聲。也只有在這時候,勞作了一天的人們才是最愜意最舒適的。
說書人一般在晚上九點左右結(jié)束,隨著一聲“欲知后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接著醒木“啪”的一拍,好聽的評書就這樣結(jié)束了。直到這時,聽得入迷的大人小孩才回過神來,戀戀不舍的各自回家了。
隨著時光的流逝,歲月的長河里許多值得回想的往事都逐漸淡忘了,惟有兒時聽書的情景卻時時浮現(xiàn)在腦海里,至今想來仍然歷歷在目,記憶猶新。
——選自中國西部散文學會微信公眾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