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子靖
摘要:本文是一篇英漢翻譯實踐報告,翻譯文本選自邁克爾·米德爾頓和凱文·佩克斯合作編寫的英文教學法書籍《學習動機:轉(zhuǎn)變課堂文化以提高學生成績》。該項目節(jié)選于本書的第二章和第三章。此部分詳細介紹了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話語權(quán)。當正確引導時,動機會促進學生學習。
第一章 項目介紹
1.1項目來源及意義
本次翻譯項目的文本材料來源于Corwin出版社于2014年5月13日出版的《學習動機:轉(zhuǎn)變課堂文化以提高學生成績》,由邁克爾·米德爾頓(Michael Middleton)和凱文·佩克斯(Kevin Perk)合作編寫。
本次翻譯實踐的目的在于希望國內(nèi)讀者可以通過閱讀該書來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機。
該書自2014年出版至今尚未出現(xiàn)中文譯本,筆者認為有一定的翻譯意義。
1.2 文本分析。本書是一本教學法書籍,專業(yè)術(shù)語和長難句居多。本書結(jié)構(gòu)清晰,層次錯落有致。
1.3 理論依據(jù)。譯者本次翻譯的理論依據(jù)是尤金·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1986年,奈達正式提出“功能對等理論”(Bassnett, 2004:21),指出“翻譯是用最恰當、自然和對等的語言從語義到文體再現(xiàn)源語的信息”(Nida, 2004:168)。
第二章 項目過程
2.1 閱讀理解階段。通過對本書內(nèi)容的了解,譯者對于學習動機有了全新的認識?!皩W習動機是用來說明學生發(fā)動和維持某種學習行為以達到一定目標的中介變量”(施良方,1999:480)。
2.2 材料準備階段。第一,原書理解準備。譯者在翻譯之前認真地了解了原文作者、作品內(nèi)容和寫作背景,從而更加深入了解了原文的語言特點,表達的思想感情等內(nèi)容。
第二,翻譯理論準備。譯者查閱了一些與翻譯及翻譯方法相關(guān)的資料,例如劉宓慶編著的《新編當代翻譯理論》等。
2.3 翻譯表達階段。表達是確保譯文成功的關(guān)鍵步驟,在翻譯的過程中,由于該書專業(yè)術(shù)語較多,譯者參考了大量教育類書籍,如《樹立正確學習動機》,然后再對篇章進行翻譯。
2.4 修正校訂階段。為了保證譯文的翻譯質(zhì)量,首先,翻譯了一稿之后,譯者對照原文,認真對譯文進行了逐詞、逐句、逐段的檢查。其次,對于不確定的地方,積極向?qū)煂で笠庖姟?/p>
第三章 案例分析
在翻譯過程中,譯者需要注意準確表達詞匯和句子的含義,從而將目標文本完美地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
3.1 詞匯翻譯?!霸~語是構(gòu)成句子的基本單位,一個詞的詞義隨其所在上下文變化,或同一個詞用在不同的地方會有不同的意思。”(郭著章, 2012:59)
3.1.1 正確詞義的選擇。在現(xiàn)代漢語中,越是常用的字和詞語,越有更多的釋義,因此在翻譯時,我們應該結(jié)合語境選擇合適的詞義。
例1:原文:Self-Reflection Tool
譯文:自我反思的方法
分析:“tool”本身的含義是“工具、器具、手段、方法、受人利用的人”,若將其譯為“自我反思的工具”不符合源文本的內(nèi)容,譯者在通讀全書后,了解了原文作者想表達的含義,因此此處最合適的意思是“方法”。
3.1.2專業(yè)術(shù)語的處理。源文本中存在大量的專業(yè)術(shù)語,譯者通過查閱教育類的書籍、使用超星圖書館及谷歌等網(wǎng)絡(luò)工具,采用了被學術(shù)界廣泛認可使用的翻譯表述。
例2:“Pygmalion Effected”譯為“皮格馬利翁效應”,是由“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將其引入心理學和教育學,借以表明教師的期望也會激發(fā)自己的學生,產(chǎn)生傳奇性的教育效果?!保ㄎ男l(wèi)平,朱玉明, 1998:129)
3.1.3 詞性轉(zhuǎn)換?!霸~性轉(zhuǎn)換既是一種譯詞法,又是一種句法變通手段,而后者往往是由于前者的變通而實現(xiàn)的?!保▌㈠祽c, 2005:187)
例3:原文:How often have we heard students say, “Im terrible at math”or “I am just not a good writer!”
譯文:我們有多少次聽到學生說:“我數(shù)學不好!”或者“我不擅長寫作!”
分析:原文采用了兩個并列的主系表結(jié)構(gòu),主要為了強調(diào)學生不擅長的方面。原文中“writer”是一個名詞形式,意思為“作者,作家”,此處將名詞用作動詞,更加符合的原文意思,與上下句更加貼近。
3.1.4 詞語加注。闡釋(解釋)就是在雙語轉(zhuǎn)換中用目的語給原語中的可譯性“障礙點”作注釋。(劉宓慶, 2005:197)
例4:原文:The second assumption about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acknowledges? what we have found to be the euphemistic “elephant in the room.”
譯文:第二個關(guān)于動機和學習的設(shè)想驗證了我們所說的委婉語“房間里的大象”(意指某些顯而易見的事實,集體保持沉默的社會現(xiàn)象)。
分析:“elephant in the room”意指“某些顯而易見的事實,集體保持沉默的社會現(xiàn)象”。由于很多讀者不太了解這個委婉語的真實含義,因此進行了加注,方便讀者理解。
3.2 句子翻譯
3.2.1分譯法。分譯主要用于長句的翻譯。
例5:原文:In fact, as a way to assess levels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Ryan and Deci (2000) have employed a measure of “free choice” in which participants can continue working on a task even when no external reasons (rewards) exist.
譯文:事實上,作為評估內(nèi)在動機水平的一種方法,賴安和德西(2000)采用了一種“自由選擇”的方法,即使在沒有外部原因(獎勵)的情況下,參與者也可以繼續(xù)完成任務(wù)。
分析:在該句中,若將 “in which” 引導的定語從句直接翻譯在中心詞 “a measure of free choice”之前,會顯得其過于冗長,對該句進行拆分,可以更好地表達原文的意思。
3.2.2語序調(diào)整法。“對同一客觀事物或事實,英漢有不同的語言表達順序”(韓忠華, 2009:82)。
例6:原文:Conversely, teachers who hold a strong sense of self-efficacy for their teaching expect positive outcomes for their students in the classroom.
譯文: 相反地,那些對自己的教學有強烈的自我效能感的老師們,希望自己的學生在課堂上能取得不錯的成果。
分析:該句中,從英語的句式結(jié)構(gòu)出發(fā),“teacher”作為先行詞,后面緊跟“who”引導的定語從句。但在漢語中,應將定語前置,對“老師”一詞進行修飾。所以適當?shù)恼Z序調(diào)整會使譯文更加通順。
第四章 實踐總結(jié)
4.1 翻譯經(jīng)驗。通過翻譯《學習的動機:轉(zhuǎn)變課堂文化以提高學生成績》一書,譯者意識到只有不斷地實踐,才能提高翻譯水平。一個好的翻譯,應該經(jīng)常鍛煉自己,提高中英文表達能力。
4.2 待解決的問題及展望。通過此次翻譯實踐,譯者意識到翻譯不是簡單的、一蹴而就的過程。譯者需要進一步學習詞匯、語法以及各種文化知識。
參考文獻:
[1]Bassnett, S. (2004).Translation studies.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Nida, E. A., & Charles, R. T. (2004).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3]郭建中. 文化與翻譯[M]. 北京: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2000.
[4]郭著章. 英漢互譯實用教程(第四版)[M].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2012.
[5]韓忠華. 英語筆譯實務(wù)(3級)[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9.
[6]劉宓慶. 新編當代翻譯理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2005.
[7]施良方. 學習論(第一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8]文衛(wèi)平,朱玉明. 外語學習情感障礙研究[M].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 1998.
[9]姚便芳. 評價的奧妙[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