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靜梅 徐緩
在小學的科學教學中,實驗是兒童獲得感性認識的一個基本途徑,做實驗也是小學科學課的一個最顯著的特征,更是小學生學習科學的一個基本方法。學生通過做實驗認識事物獲得知識,通過做實驗掌握各種實驗方法,提高自己的動手能力,形成各種技能,發(fā)展他們的智力。為了能更大程度地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實現(xiàn)高效的課堂,教師應成為探究活動的先行者,先于學生去經(jīng)歷、體驗和發(fā)現(xiàn),這就是所謂的“下水實驗”?!跋滤畬嶒灐痹谖覀兊慕虒W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通過“下水實驗”,可知曉材料的科學性。
良好的有結構的材料是有效探究活動的基礎。實驗材料自身的不足會直接影響研究結果的科學性。
例如,在執(zhí)教《擺》這課時,我在挑選實驗用的擺線時發(fā)現(xiàn)擺線對研究擺會有很大的影響,繩子太粗,摩擦力和阻力過大。紗線和棉線,不經(jīng)擺,易斷。尼龍線,會伸縮,影響擺長。滌綸線、釣魚線都存在不足,最后發(fā)現(xiàn)工業(yè)用縫紉線,各種因素影響最小,最適合做擺線。在擺錘的挑選上,教材推薦用大小螺帽表示兩種不同重量的擺錘。其實,在用長短一樣的兩根擺線綁上大小兩個螺帽后,大螺帽這邊的擺線要比小螺帽的長(大螺帽的直徑比小螺帽大),這直接影響兩個擺在相同的時間里的擺動快慢。如果教師在課前沒有經(jīng)過仔細探究,就將材料發(fā)給學生,課堂上出現(xiàn)的問題給教學帶來的負面影響是不言而喻的。
再如,執(zhí)教一年級的《水是什么樣的》一課,在研究水會流動這個特點時,教材上的實驗是用滴管把水滴在手背上,然而我在課前做實驗時,用滴管滴水時滴少了根本就不會流,而且手特別涼,為了讓實驗更科學、有效,我就想出了替代手的器材——石頭,大大小小的石頭很好看,關鍵是滴在石頭上的水非常明顯地從高往低處流淌,上課時孩子們通過實驗觀察,開心地研究出了水會流動的這一個特點。
“下水實驗”可以使教師準備的器材更科學,使實驗結果更明顯、有效。
通過“下水實驗”??烧{整探究的難易度。
孩子在面對嶄新的學習內容時,探究能力會比較低,經(jīng)歷相似的探究后,他們的探究能力就會逐步提高。教師在“下水實驗”時,必須考慮孩子是否首次接觸該探究內容,考慮實驗的難易程度,從而來確定自己的教學行為。
例如,《怎樣加快溶解》一課中,研究物體溶解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課前研究時,我發(fā)現(xiàn)這項實驗中的變量非常多,包括水量的多少,水溫的高低,是否攪拌,溶解物的顆粒大小和容器等。要控制好這么多的變量,對于首次進行對此實驗的四年級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對于這樣的對比實驗,我就想辦法化繁為簡,幫助學生控制好變量。在設計實驗時,先引導學生討論如何去控制一個變量。例如:要研究“有攪拌和沒有攪拌”哪種情況使物體溶解得更快,要注意控制那些“同樣”的條件(往相同的杯子里放入相同量的水,冷熱相同數(shù)量相同并且顆粒大小相同的溶解物),相同的條件是(一個攪拌,一個不攪拌)。在教師的指導下,研究了“有攪拌和沒攪拌”哪種情況使物體溶解得更快后,再讓學生自己選擇研究“水溫的高低”和“溶解物顆粒大小”對物體溶解快慢的影響。
當然,在進行對比實驗時,對于低年級的學生,教師要“多扶少放”,而對于比較熟悉對比實驗的高年級學生,教師要“少扶多放”。
通過“下水實驗”,可增強材料的安全性。
在課堂實驗中,任何馬虎、勉強都會導致實際操作中的失誤,
有時甚至會出現(xiàn)安全隱患,“下水實驗”就可以解除這種隱患。
例如,執(zhí)教二年級的科學課《推和拉》時,在體驗拉力有大小,有方向這個活動時,教材上出現(xiàn)的器材是拉力器,是運動鍛煉時的那種,要用很大的力才行,而且有一定的危險,兩個小朋友比賽拉的時候,如果一個忽然一放,另一個小朋友可能會摔跤,還有,彈簧用力拉開之后,一不小心就會夾住頭發(fā)、手指等。因此,我一直想尋找能替代拉力器的材料,但是找不到效果更好的。反復“下水實驗”后,靈機一動,可以卸下一兩根彈簧呀!這樣,對于二年級的小朋友來說,不僅容易拉開,而且安全性也提高了。
再如,執(zhí)教一年級的《找空氣》這一課時,課前我準備了很多保鮮袋,辦公室的某個老師鬧著玩,把保鮮袋套到了頭上,我立馬發(fā)現(xiàn):保鮮袋也存在著安全隱患,要知道,一年級的孩子愛玩,好動,無拘無束,要是在課堂上把保鮮袋也套在頭上,是有一定的危險性的。于是,在課堂上玩找空氣的時候,我溫馨提醒孩子們:不要把袋子包裹在自己或者同學的頭上。為了讓孩子們體會到我們的呼吸離不開空氣,我還特意準備了醫(yī)用口罩,讓孩子感受戴著口罩的狀態(tài)——由于口罩內空氣減少,孩子們自己覺得呼吸沒有那么順暢了。
的確,課前的“下水實驗”,讓我們課堂實驗的安全性有了保障。
“下水實驗”的作用不僅于此,還能讓我們知道操作方法是否恰當,每個實驗的時間是否充足……
在小學科學課的教學中,我們教師在教學前圍繞探究內容親力親為設計,并進行嘗試性探究,只有切身經(jīng)歷探究活動全過程,以獲取對探究活動的感性體驗,才能有效指導學生科學探究的行為。所以,想要展翅高飛,有高效的課堂教學,那么,“下水實驗”的能力應成為我們科學教師的一種重要的專業(yè)基本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