郗穎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檢驗科,河南 鄭州 450000)
膿毒癥是重癥監(jiān)護室(intensive-care unit,ICU)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因各種病原菌感染所致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具有較高致死率以及發(fā)病率,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1]。臨床研究顯示,膿毒癥病理過程中患者機體內血液處于高凝狀態(tài),加重微循環(huán)障礙以及炎癥級聯(lián)反應,進而促進膿毒癥病情發(fā)展,是致使預后欠佳的重要機制。研究指出,凝血四項指標變化與膿毒癥疾病轉歸關系密切[2]。本研究旨在分析凝血四項指標變化與膿毒癥疾病轉歸的相關性及在疾病動態(tài)監(jiān)測中的應用價值。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1月至2020年2月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收治的104例膿毒癥患者,依據(jù)病情嚴重程度分成輕度組(37例)、中度組(35例)和重度組(32例)。輕度組男22例,女15例;年齡為34~68歲,平均(51.03±8.47)歲。中度組男21例,女14例;年齡為33~68歲,平均(50.47±8.73)歲。重度組男19例,女13例;年齡為34~67歲,平均(50.58±8.20)歲。3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
1.2 選取標準納入標準:(1)經相關檢查確診為膿毒癥;(2)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1)伴有其他原因所致多器官功能障礙;(2)伴有惡性腫瘤;(3)合并免疫系統(tǒng)疾病;(4)伴有其他影響研究結果的疾病。
1.3 治療方法(1)凝血四項指標檢測:采集患者外周靜脈血3 mL,利用全自動血凝儀測定凝血酶時間(thrombin time,TT)、凝血酶原時間(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F(xiàn)bg)水平。(2)常規(guī)治療:液體復蘇、抗感染、血管活性藥、糖皮質激素等常規(guī)對癥支持治療。
1.4 觀察指標(1)凝血四項指標(APTT、PT、TT、Fbg),分析其與病情程度的相關性。(2)治療前,治療1、3周的APTT、PT、TT、Fbg變化。(3)隨訪3個月,對比不同程度APTT、PT、TT、Fbg的預后狀況,即病死率。以平均水平為分界線,高于平均水平為高水平程度,低于或等于平均水平為低水平程度。
2.1 凝血四項指標輕度組患者PT、APTT、TT短于中度組和重度組,中度組患者PT、APTT、TT短于重度組,輕度組Fbg大于中度組和重度組,中度組大于重度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1)。見表1。
表1 3組患者凝血四項指標比較
2.2 凝血四項指標與病情程度的相關性PT、APTT、TT與病情程度呈正相關(r=0.671、0.795、0.742,均P<0.01),F(xiàn)bg與病情程度呈負相關(r=-0.698,P<0.01)。
2.3 不同程度凝血四項指標預后狀況共隨訪3個月,隨訪率為100%。PT、APTT、TT值越高,預后越差,F(xiàn)bg值越低,預后越差,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不同程度凝血四項指標預后狀況比較[n(%)]
2.4 凝血四項指標與病情轉歸的相關性PT、APTT、TT與病情轉歸呈正相關(r=0.703、0.684、0.725,均P<0.01),F(xiàn)bg與病情轉歸呈負相關(r=-0.711,P<0.05)。
2.5 不同時間點凝血四項指標治療3周PT、APTT、TT短于治療1周、治療前,治療1周短于治療前,而治療3周Fbg大于治療1周、治療前,治療1周大于治療前(均P<0.05)。見表3。
表3 不同時間凝血四項指標變化
膿毒癥是因感染所致機體產生失控、過度炎癥反應綜合征,具有較高臨床病死率[3]。臨床研究顯示,凝血-抗凝系統(tǒng)的功能紊亂于膿毒癥發(fā)病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臨床檢測凝血-抗凝系統(tǒng)功能變化,可反映膿毒癥病情變化[4]。因全身炎癥反應可導致膿毒癥患者體內的促炎癥細胞因子大量釋放,而炎癥細胞因子中的毒素可對內皮細胞產生直接性損傷,進而致使組織因子進至血液內,將外源性的凝血系統(tǒng)激活,形成凝血酶,產生纖維蛋白,對凝血系統(tǒng)進行過度激活,使血液呈高凝狀態(tài),促進微血管內的血栓形成以及微循環(huán)障礙,誘發(fā)組織器官處于缺血狀態(tài),加劇病情發(fā)展[5-6]。
本研究結果顯示,輕度組PT、APTT、TT短于中、重度組,中度組短于重度組,輕度組Fbg大于中、重度組,中度組大于重度組,提示凝血四項指標在不同程度病情內呈不同水平表達,PT、APTT、TT與病情程度呈正相關,F(xiàn)bg與病情程度呈負相關,可為臨床病情程度評估提供依據(jù)。本研究隨訪3個月,其結果顯示,PT、APTT、TT值越高,預后越差,而Fbg值越低,預后越差,說明凝血四項指標對預后評估具有一定價值。膿毒癥患者受體內內毒素、單核細胞等多種因子影響可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統(tǒng),導致大量凝血因子被消耗,降低纖溶亢進以及凝血因子的合成,致使Fbg含量減少,APTT、PT、TT延長[7-8]。此外,本研究對不同時間點凝血四項指標進行監(jiān)測,結果顯示,治療3周PT、APTT、TT短于治療1周、治療前,治療1周短于治療前,而治療3周Fbg大于治療1周、治療前,治療1周大于治療前,提示凝血四項指標在膿毒癥患者預后評估中具有重要價值。
綜上所述,凝血四項指標可有效反映膿毒癥病情程度,并隨病情程度而減輕,PT、APTT、TT變短,F(xiàn)bg升高,且動態(tài)監(jiān)測PT、APTT、TT、Fbg變化可及時評估病情變化,同時還能有效預測預后,臨床可將其作為評估膿毒癥患者病情轉歸的有效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