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匆匆》是小學課文里不可多得的美文,它選自朱自清的詩文集《蹤跡》。無論是人教版還是新版部編本教材都將此文編寫于內,作為六年級學生學習的課文之一。由此可見,《匆匆》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具有不可磨滅的地位。但是,對一線教師而言,美文的教學恰恰是最難的,深知美文的經典,卻害怕一拆解就打破了美文的意境?;诖?,結合支玉恒、何捷、孫雙金、薛法根等5位名師的課堂實錄,探究《匆匆》教什么?并從教學目標的設定、教學內容的選擇兩個方面透視名師課例,最后提出對《匆匆》教學的思考。
關鍵詞:《匆匆》;教什么;名師課堂實錄
一、追根:《匆匆》作為一篇選文
1.文本分析。
《匆匆》是部編本六年級(下)冊的一篇精讀課文,該篇課文作者朱自清,文體是散文,選自詩歌集《蹤跡》。需要強調的是該篇文體雖然是散文,但是兼有詩歌表現(xiàn)性的特點。因此,該篇選文是具有詩歌特征的抒情散文。課文的題目為《匆匆》,采用疊詞的方式引發(fā)人思考,究竟什么匆匆?課文共5自然段,文本結構上較散,沒有明確的結構特征。
2.教材編排。
《匆匆》位于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該單元的要求有兩點:一是指向閱讀的語文要素:體會文章怎樣表達情感。二是指向本單元寫作的語文要素:習作時,選擇合適的內容寫出真情實感。本課的課后習題的編排意圖:第一題指向朗讀。要求學生能夠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并背誦課文;第二題指向語言形式,針對文中反復使用問句的語言形式,體會表達效果;第三題指向閱讀內容,作者是如何寫的如此感人?綜上,可以發(fā)現(xiàn)三個問題之間是遞進的關系,學生在初步接觸文本時,要理解課文內容,理解的基礎上進而激發(fā)情感,有感情的朗讀;讀完后,開始思考這篇散文的語言表達效果,好在哪里;學以致用,仿照課文,用一段話寫自己的感觸。(如圖1所示)
二、典例:名師案例分析
1.教學目標設定。
教學目標是指在教學活動中所期待得到的學生的學習結果,教學目標的設定離不開課程標準。[1]第一,教材選文類型處理方面。教材選文分為四種類型:定篇、例文、樣本、用件。五位老師都將此篇選文定為樣本,樣本概念最早由葉圣陶提出:“教材的性質同于樣品,熟悉了樣品,也就可以理解同類的貨色?!盵2]從這篇課文教學來看,五位教師意在教授學生散文閱讀的方法,從而遷移到其他散文的閱讀中;第二,背景知識介紹?!洞掖摇肥怯芍袊艹龅纳⑽募抑熳郧逑壬鳎鶆?chuàng)作的其他名篇如:《春》被選進初中語文教材,《荷塘月色》被選進高中語文教材。因此,在小學高年級階段,對朱自清的背景知識了解就顯得十分重要。五位教師都關注到了作者的背景,并通過學生查閱匯報的形式,了解朱自清在散文上的杰出成就;第三,引導學生關注特殊的語言形式,并追問學生你從中讀出了什么并仿照說一說。以何捷老師的教學為例:
師:有人說,朱自清的散文有一個特點,就是能在不經意處著濃墨重彩描寫,第三段就是個例子。文中舉的哪些例子是我們經常做的?
生:洗手、吃飯、睡覺......
師:課文是怎么表達的?
生: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
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
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
師:這些事情我們每天都經歷,你的時間也這樣過去了嗎?請向朱自清學語言,學著說幾處。
生:做作業(yè)發(fā)呆時,時間過去。
生:玩游戲時,時間過去。
生:就像這節(jié)課一樣,投入學習的時候時間也過去了。
師:這個時間用的值!讓我們再看看,朱自清筆下的時間可不是這樣的過去,過去,相反,是逃去如飛的,找?guī)讉€詞來說說。
生:跨過。
生:閃過。
生:伶伶俐俐。
師:是啊,用詞多么準確,多么形象啊。孩子們,請帶著自己的感受,好好讀這段話吧,特別關注那些給你留下感受的詞語。第四,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五位教師通過自讀、范讀、賞讀、等方式,反復閱讀文本,在讀中去體會課文的情感。
綜上,基于實錄的共同點,《匆匆》教學目標設定為:
(1)學生能通過自讀、范讀等形式,感受課文的語言美,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學生能借助資料,了解作者背景,并結合背景體會文章表達的情感;
(3)通過抓關鍵詞句的方式,關注文本的語言形式,并仿照說一說或寫一寫。
(4)在反復的朗讀中,學習一種閱讀散文的方法。
2.教學內容選擇。
結合5位教師的課堂實錄,從朗讀、理解文本內容、散文閱讀方法三個方面來分析《匆匆》的教學內容。具體教學內容如表1所示。
(1)朗讀。初讀,讀準字音,自由大聲的讀,并針對范讀提出自己的看法。支玉恒老師在教學生《匆匆》時,讓學生先聽錄音范讀,邊聽邊注意字音,接著自讀。孫雙金老師同樣關注初讀的效果,他采取自己范讀,學生聽完后,提出哪里讀的好,哪里讀的不好,并說出理由。在這個基礎上,才讓學生讀。支玉恒老師關注初讀的文從字順,孫雙金老師關注初讀的情感基調。
(2)再讀。品語言,并將自己的個人閱讀感受批注在句段旁邊。薛法根老師在指導學生品讀《匆匆》第一段時,問學生4個問句應該怎么讀?為什么要這么讀?學生將原因寫在段落旁邊,以激發(fā)學生思考,到底日子被誰偷走了,日子究竟藏哪兒了?同樣,在何捷老師的課堂實錄中,他讓學生再讀,找出最感興趣的語句,批注后說一說為什么。
(3)復讀。升華情感。武鳳霞老師教授的第一課時,在學生仿寫結束時,讓學生帶著作者對時間流逝的無奈、憂愁卻又無可奈何的情感,再次回歸文本,復讀課文,以加深學生對該篇選文的情感理解。
3.理解文本內容。
第一,找出描寫時間匆匆流逝的詞語。要求學生在讀完課文后,能夠抓關鍵詞句感受時間流逝之快。例如:“跨過、閃過、飛過、溜走?!钡诙?,深度思考作者寫日子與桃花、燕子有什么不同,以理解作者突出時間一去不返。第三,從句到段,關注課文3、4段是如何把時間溜走具體化的。
4.散文閱讀方法。
第一,引導自讀課文,批注個人閱讀感受。第二,關注課文第三段,理解朱自清散文不經意處著濃墨重彩的特點。第三,總結散文閱讀的方法。
三、溯源:《匆匆》教學思考
基于5位名師的教學實錄分析,從他們的教學內容等方面觀察《匆匆》教學的落腳點,從中得到了三點啟示。
1.文本體式的教學。
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容易將不同類型的課文統(tǒng)一化,無論是小說還是詩歌,語文教師總是從字詞入手,拆解段落,最后總結文章情感。造成學生無法感受到選文的價值?!洞掖摇纷鳛榱昙墝W生學習的篇目,意圖讓學生初步感受朱自清的散文,為中學學習他的其他篇目打好基礎。因此,從文本體式入手,讓學生感受朱自清散文的特點,是《匆匆》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點。
2.語言形式的關注。
一提散文,都會想到散文語言的生動優(yōu)美,娓娓道來?!洞掖摇芬徽n,開篇就是三個排比句,讀起來讓人感嘆時間的反復無常。這樣的一篇散文,對語言形式的關注依然是教學中的重點。
3.個人情感體驗。
語文課程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匆匆》正是豐富學生人文思想、人文情懷的一篇佳作。早在學生三年級時,就學習了林清玄寫的《和時間賽跑》注意到了時間的重要性,不要浪費時間。而《匆匆》將珍惜時間具體化,具體到每天的吃飯、睡覺、嘆息中,時間都在流逝,再次加深學生對時間寶貴的認識。除此之外,這個時間的概念擴大了,正如支玉恒老師總結:“《匆匆》不僅是對時間的感悟,更是對一個人生命價值的感悟?!?/p>
參考文獻:
[1]何更生.語文教學目標陳述的學理與策略[J].課程教材教法.2018(12).
[2]葉至善,等.葉圣陶集:第十六卷[M].江蘇教育出版社.1992.
[3]薛法根.課堂教學的審美化改造——《匆匆》教學例談[J].語文教學通訊.2013(12).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5]何捷.以促進學生發(fā)展為本,以提升語文素養(yǎng)為魂——《匆匆》教學實錄及點評[J].小學語文教學.2012(10).
[6]吳琳.一次別開生面的教學研討活動(三)——支玉恒、徐學政同教《匆匆》[J].2005(13).
[7]薛法根.《匆匆》教學實錄及教學感言[J].語文教學通訊.2013(12).
[8]2012“千課萬人”全國小學語文“新課標課堂”研討觀摩會.孫雙金《匆匆》.[EB/OL].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b5cd55580102yspg.html.
[9]統(tǒng)編教材全課型著名特級教師課例研討活動[EB/OL].武鳳霞《匆匆》.[EB/OL].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4cebcd130100mo2v.html.
[10]王榮生.散文教學教什么[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11]李海林.散文教學要從“外”回到“里”[J].中學語文教學.2011(2).
[12]嚴伯春.《匆匆》教學設計[J].教學與管理.2006(11).
[13]鄧彤.如何確定散文的教學內容[J].中學語文教學.2011(01).
[14]王玲湘.情境調動:走進《匆匆》里的語言與情思[J].小學教學研究.2019(10).
作者簡介:
唐璐(1997-)女,漢,新疆,碩士,小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