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效忠 張秋霞
摘要:階級分析法溯源于古希臘時期,形成于資本主義早期,成熟于馬克思主義時期。經過眾多馬克思主義者的研究探索,階級分析法具有三層科學內涵。在應用階級分析法過程中,必須研究階級的經濟基礎、政治態(tài)度和思想意識、階級和階層的動向。階級分析法具有準確把握階級歷史脈絡、科學分析階級社會歷史現象及歷史人物等優(yōu)點,其局限性體現為階級分析法適用時間的局限和適用范圍的局限。
關鍵詞:階級分析方法 歷程 內涵 應用 優(yōu)點 局限性
一、階級分析方法的起源和演進歷程
(一)萌芽時期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在《理想國》一書中將民主制下的社會群體分為富人、窮人和僭主三部分。在富人與窮人的斗爭中,僭主通過掠奪富人和在斗爭中支持窮人而獲得支持,他們中的某個人被窮人推舉為領袖,從而獲得的權力。在《政治學》一書中,亞里士多德根據財富多少將城邦公民劃分為富裕階級、貧困階級和中產階級等三大等級;按職業(yè)將公民劃分為農民階級、工匠階級、市廛階級、農奴(傭工)階級、武士(部族)階級等。
(二)發(fā)展時期
隨著地理大發(fā)現所引起的資本原始積累的發(fā)展,英國光榮革命、法國大革命、美國獨立戰(zhàn)爭資產階級革命相繼爆發(fā)。經濟和政治的劇烈變革使得部分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從階級角度出發(fā)研究經濟發(fā)展現狀、政治變革進程。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從人們的經濟地位和收入形式角度將國民劃分為工人階級、資本家階級和地主階級等三大階級,工資、利潤和地租是社會的三種基本收入。大衛(wèi)·李嘉圖在《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中指出,工業(yè)資產階級是資本主義的中堅力量,工人階級是必不可少的,而土地所有者階級卻是社會累贅,這三個階級分別以利潤、工資和地租形式獲得社會產品。
(三)形成時期
馬克思在《致魏德邁的信》中指出:“在我很久以前,資產階級的歷史學家就已敘述過階級斗爭的歷史發(fā)展?!辟Y產階級歷史學家的代表人物有:F.-A.-M.米涅、F.-P.-G.基佐等。
米涅運用階級斗爭方法對法國新舊制度革新、第三等級與特權階級斗爭的研究指出,法國大革命史的整個過程基本就是不同階級斗爭的歷史?;粼凇稄捅僖詠淼姆▏分屑姓撌雒褡宥窢幫庖孪碌碾A級斗爭,將法國社會分為僧侶、貴族和第三等級,法國大革命就是“古代被戰(zhàn)敗民族…征服了法國”和第三等級反抗僧侶、貴族等級取得的勝利。
(四)成熟時期
階級分析方法貫穿人類階級歷史和馬克思主義思想始終,是理解二者的“鑰匙”。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至今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
馬克思第一次運用歷史唯物主義方法研究階級斗爭,使階級分析方法成為科學方法。馬克思指出:“將近四十年來,我們非常重視階級斗爭,認為它是歷史的直接動力,特別是重視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斗爭,認為它是現代社會變革的巨大杠桿。”另一方面,無產階級偉大使命的實現必須進行階級斗爭。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由于根本利益的不同必然進行階級斗爭,擺脫“異化”力量的奴役。
十月革命勝利以后,列寧認為: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斗爭已經消失,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的斗爭成為最關鍵的斗爭。新經濟政策時期,列寧認為:只要階級存在,階級斗爭就不可避免。階級斗爭以小資產階級和私人資本主義與國家資本主義、社會主義斗爭的形式出現。
毛澤東同志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和《中國社會各階級分析》兩篇文章中就是科學的、系統(tǒng)的運動階級分析法。此后,階級分析法成為新民主義和社會主義革命勝利的重要方法。但是,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時期,中國的資產階級已經被徹底消滅。中國社會涌現出適應時代潮流的多種階層,如創(chuàng)業(yè)人員、技術人員、管理人員、私營企業(yè)主、自由職業(yè)人員等社會階層,階級分析法逐步跨越為階層分析法。
二、階級分析方法的內涵和應用
(一)階級分析方法的內涵
從古希臘時期到列寧時期,雖然階級分析方法一直存在,但是沒有理論家或政治家明確提出其具體概念。
列寧在《偉大的創(chuàng)舉》中首次提出階級的定義:“所謂階級,就是這樣一些大的集團,這些集團在歷史上一定社會生產體系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同生產資料的關系不同,在社會勞動組織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歸自己支配的那份社會財富的方式和多真也不同?!?/p>
毛澤東同志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所著的《中國社會各階級分析》中第一次提出階級分析法的涵義,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即階級分析的方法,作幾次周密的調查,乃是了解情況的最基本的方法。
改革開放以來,國內學者對階級分析法的研究逐漸興起。戚其章在《改進史學方法之我見》中指出,“所謂階級分析法,就是以馬克思主義階級斗爭理論作為一條指導性線索,并運用辯證的方法來分析階級社會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及其各種問題”。趙吉惠在《歷史學概論》一文中指出,所謂階級分析就是應用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劃分為階級及由此產生的階級斗爭的觀點分析社會歷史的研究方法。
綜上所述,階級分析法的實質是科學分析不同階級社會階級狀況的重要方法。階級分析法的具體內涵包括三點:第一,階級的存在同生產發(fā)展的一定歷史階段相聯系,必須對階級和階層進行歷史的考察。第二,階級的作用是由階級所代表的社會利益和發(fā)展決定的,必須準確把握社會各階級的實際情況以及各階級之間的相互關系和力量對比的變化。第三,同一階級內部可以劃分為不同階層,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科學區(qū)分階級和階層、階級利益和階層利益。
(二)階級分析方法的應用
1.科學分析各階級的經濟基礎
唯物主義歷史觀認為,政治斗爭、階級斗爭歸根到底都是圍繞著經濟解放進行的??茖W分析其經濟基礎是階級分析法應用的必然。一方面,特定的階級代表著一定的生產力。奴隸主階級、封建地主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是人類社會所經歷的五大階級,其采用石器、青銅器、鐵器、機械等不同的生產工具代表著不同階段的生產力。另一方面,特定的階級代表著一定的生產關系,特別是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和分配關系。
2.科學分析各階級的政治思想、政治態(tài)度和思想意識
意識形態(tài)是由政治思想、法律思想、社會思想和教育、道德、宗教等構成的有機的思想體系,是特定階級意識和社會經濟基礎的反映。
首先,各階級的政治思想指導其階級成員的實踐活動。各階級的政治意識是對當時社會生活本質、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把握。其次,各階級的政治意識和態(tài)度對階級活動具有思想保證作用。構成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的諸多意識形式都以自身特有的方式為統(tǒng)治階級的執(zhí)政活動提供必要的思想保證。最后,各階級的政治思想和思想意識為階級的經濟、政治和思想活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3.科學分析各個階級、階層的動向
一定階級社會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決定階級、階層成員的歸屬,但是經濟發(fā)展、政治事件或其他突發(fā)事件等可以使階級、階層成員之間實現轉化。馬克思指出:“工人階級還從較高的社會階層中得到補種;降落到無產階級隊伍里來的有大批小產業(yè)家和小食利者,他們除了盡快跟工人一起伸手祈求工作,毫無別的辦法?!?/p>
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階層流動是整個人類史中流動概率最大和人數最多的一個社會。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的高度私有制與生產無序狀態(tài)、市場競爭無序狀態(tài)的矛盾、科學技術高度發(fā)達與所需勞動力減少、社會勞動力增多的矛盾、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的爆發(fā)等使越來越多的中產階級淪落到工人階級隊伍中。
三、階級分析方法的優(yōu)點和局限性
(一)階級分析方法的優(yōu)點
1.準確把握階級歷史脈絡
作為思想上層建筑的階級分析法是對政治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的反映,是由經濟基礎所決定的。這種決定與被決定的關系是階級分析法能夠準確把握歷史脈絡的根本原因。階級歷史由不斷更進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基本矛盾運動決定,科學運用階級分析法研究不同階段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必然能夠準確把握歷史脈絡。
階級分析法是在三大階級社會的發(fā)展進程中逐步成熟的,這就使得階級分析法具備銜接三大階級社會的條件,將不同階級社會的歷史事件、現象和歷史人物有機結合起來,從而系統(tǒng)、科學的梳理歷史脈絡。
2.科學分析階級社會歷史現象及歷史人物
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對于社會更替、歷史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特別是在階級社會中。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并不會憑空產生,而是某一階級、階層為了維護自身利益而自覺發(fā)動的,歷史人物就是其突出代表。
首先,研究歷史現象或歷史人物,必須運用階級分析法科學嚴謹的探究其大時代背景和個人生活經歷等體現出的階級屬性。其次,研究歷史現象和歷史人物,必須運用階級分析法完整準確的梳理該階級經濟基礎發(fā)展水平、政治制度建設進程和思想文化情況。最后,研究歷史現象和歷史人物,必須運用階級分析法系統(tǒng)全面的分析其歷史作用。
(二)階級分析方法的局限性
1.階級分析法適用時間的局限
階級分析法顧名思義適用于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等階級社會的歷史現象、事件和歷史人物。古希臘哲學家、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和歷史學家、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等運用階級分析法時都以不同的階級社會為研究對象,這是階級分析法最大的局限性。在這諸多的社會形態(tài)中,原始母系和父系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中對抗性的階級斗爭尚未產生或已經消失,社會中存在的矛盾大都為緩和的、非對抗性矛盾。
2.階級分析法適用范圍的局限
在階級社會發(fā)展進程中,階級矛盾僅僅是社會中諸多矛盾的一種。首先,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類社會發(fā)展是多種矛盾綜合作用的結果。因此,研究某一社會形態(tài)或政治制度最根本的需要運用利益分析法和矛盾分析法。其次,階級分析法主要適用于階級矛盾尖銳時期,不可以將階級分析法的適用范圍擴大化。最后,階級社會中存在較多復雜的社會現象,不可能全部用階級分析加以解釋。
參考文獻:
[1]亞里士多德.《政治學》,吳壽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186頁.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