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語庭
北京和西安的路是筆筆直直,并按照東西、南北方向布局的,用王安憶的話講是“培養(yǎng)著人們的崇拜與敬仰的感情,也培養(yǎng)人們的自謙自卑”。相比之下,上海有不少曲折、細碎的馬路,看上海地圖就知道了,那么多彎彎角角,像女孩子細密的心思。如果讓異鄉(xiāng)人找條小馬路,不是正東西、正南北的走向,定是十分艱難的。皋蘭路就是這樣的一條小馬路,與瑞金二路交叉起始,穿過游人如織的思南路,最后到達熙熙攘攘的復興公園邊門,總長不到300 米。皋蘭路藏在車水馬龍的淮海路背后,像一幅畫風委婉的水彩。若是沒有這樣的小馬路,上海的繁華太過于表面,把人沖擊得沒有遐想。
多年前我剛大學畢業(yè)時,去復興中路參加完入職體檢,回淮海路搭車,無意中闖入了皋蘭路,行人稀少,梧桐樹枝遮天,兩旁都是老房子,那些房子之間互相保持著適中的距離,似乎很好地保護了每家的私密故事,不會讓黏稠滯重的“流言”順著橫七豎八的晾衣竹竿飄來蕩去。細心看,也能發(fā)現(xiàn)幾條幽深的弄堂,蜿蜒地,仿佛走不到底。隨后,經(jīng)過一幢很不起眼的白樓,門口豎著幾頂遮陽傘,沿馬路圍著一圈柵欄,圓形拱門上寫著Ashanti Dome 的招牌,一名外籍服務員從里面走出來,點了一支煙,站在上街沿邊抽起來,這是一家餐廳。走過白樓,我再回頭斜望,就發(fā)現(xiàn)它的與眾不同了——最頂上露出一個“洋蔥頭”,在周圍老房子的映襯下顯得卓爾不群——原來這建筑曾是一座優(yōu)雅、低調(diào)的東正教堂!它有一個別致的名字——圣·尼古拉教堂,據(jù)傳是為了紀念羅曼諾夫王朝的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而取名。
2019 年深秋的一個周末下午,我又路過這座圣·尼古拉教堂,梧桐樹枝長高了許多,以至于站在馬路邊無法看清它的全貌。于是,我從它側(cè)面的小道進入,繞到背后的民宅,來到正門口的臺階下,門洞的右手邊是個稀松平常的門房間,一只胖胖的“喵星人”倚靠著窗臺在慵懶地曬太陽。我站上門洞臺階的最高處,豁然開朗——面前是一堆攀上矮墻的枯黃藤蔓,背景沒有了樹葉遮天,圣·尼古拉教堂就像君士坦丁堡的古老大船從海上駛來,最后來到遠東上海,宏偉、莊嚴、規(guī)整。洋蔥頭穹頂貼著半灰半綠的馬賽克,底下是層層疊疊的對稱拱券裝飾,圓拱鋼窗繪以彩繪玻璃,余暉將白色磚墻的一側(cè)立面暈成帶金色的緋紅,像一朵清癯的睡蓮,從背后看,圣·尼古拉教堂顯得格外地美麗。
80多年前,白俄羅斯人攜生計和夢想來到上海,這座教堂也隨后建造落成。最初,洋蔥頭穹頂是綠松石色,側(cè)面的四個圓頂是深藍色的,上面裝飾著鍍金十字架;鐘樓下的半圓穹頂涂以羅曼諾夫建筑的白、橙、黑三色;教堂內(nèi)部以其豐富的裝飾和雕刻的圣像而聞名,圣像的最上面一排是由俄國圣像畫家安德烈·斯蒂芬諾維奇·貝雷津(Andrei StepanovichBerezin)繪制的。1955 年,大多俄僑離開上海,圣·尼古拉教堂關(guān)閉。60 多年間,它先后被改建為倉庫、洗衣房、酒店、餐廳、咖啡館……我湊近教堂大門,是緊閉的,透過一條窄窄的縫隙,里面?zhèn)鞒鰴C器的隆隆聲和工人作業(yè)的聲音,門口地上鋪著一層灰。
咖啡館也消失不見了。
接下去,圣·尼古拉教堂會以怎樣的面貌呈現(xiàn)給我們呢?歷史就是這樣有趣,顛沛輾轉(zhuǎn)、面目全非之后,或許又會回到它原本的模樣,同時多了厚重感和留給世人一切如舊的溫度。就像拜占庭風格的圣像畫,人物臉龐表情冷峻,形象平面化,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神;金色背景華麗溫暖,是真摯和包容,令人感覺美好,忘記悲傷。
當年,羅宋湯從寒風呼嘯的西伯利亞平原傳入上海,幾十年間,經(jīng)過上海人的改良,幾乎成了一道家家都會做的海派西餐?;蛟S不久以后,塵封80 余年的上海圣·尼古拉教堂被蓋在灰泥下的壁畫終會重見天日,襯著深情的梧桐,與襄陽北路新樂路路口的另一座東正教堂——圣母大堂遙相呼應,余音未絕。
( 轉(zhuǎn)載于2020 年第1 期《上海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