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樂華
多年來,教學方法單一化、程序固定化、內容死板化已成為語文教學的“頑疾”,千篇一律的“串講”嚴重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抑制了學生能力的發(fā)展。要徹底改變現(xiàn)狀,關鍵是要更新教師的教學理念,改變陳舊落后的教授方法,構建創(chuàng)新課堂的教學模式。實踐證明,重點切入法和體裁更替法是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一、重點切入法
閱讀欣賞一篇文章最基本的方法有兩種:一是要從大處著眼,就是指要關注文章最突出的特點、最大的特色;二是要從關鍵處切入,即重點切入,如文章的題目、開頭、結尾、抒議部分、承上啟下的句段、印象深刻的地方等。重點切入,更容易讓學生迅速把握文章的重點和思路,更容易領會前后照應的特點。
在文章最關鍵的地方拈出幾個關鍵詞,在全文的靈魂所在處設計問題,讓學生抓住切入點,如漁人進入武陵源,經(jīng)小洞,再循徑探幽,最終找到世外桃源。如《“布衣總統(tǒng)”孫中山(節(jié)選)》是一篇傳記,可以設置如下問題:“布衣總統(tǒng)”孫中山的生活經(jīng)歷和思想品質怎樣?文題中的“布衣總統(tǒng)”是什么意思?用“布衣”來修飾“總統(tǒng)”會矛盾嗎?學生帶著這類問題去閱讀,就一定能在閱讀路上發(fā)現(xiàn)另一番風景。
又如,《琵琶行》一課,在學生閱讀課文、了解寫作背景后,我抓住小序中的“錚錚然有京都聲”中的“京都”二字設問:京都長安對作者來說意味著什么?有著京都之聲的琵琶樂曲為什么會令“江州司馬青衫濕”?學生在討論、交流后明白:京都長安是白居易施展抱負、實現(xiàn)夢想的地方,而現(xiàn)在卻被逐出京城,這“京都聲”自然容易勾起作者對過往歲月的回憶,對謫居臥病遭遇的怨懣,這彈奏“京都聲”的琵琶女的身世遭遇自然也會引起作者強烈的共鳴,所以才會有后面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慨嘆。
總之,一篇課文,要講的內容很多,但教師不能面面俱到,全盤授予;相反,要拈精取要,以點帶面,這樣才能有的放矢,突出重點。當然,教師要想自如地駕馭課堂,自己必先努力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必先吃透教材,掌握教學藝術。
二、體裁更替法
語文教學是教師實現(xiàn)自我成長的過程,是激發(fā)學生生命力、創(chuàng)造力的過程,也是教師與學生生命雙向互動的過程。我根據(jù)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的不同,采用了給文章?lián)Q一種表達、換一種構思的教學方法,即體裁更替法。如:
“畫”詩詞。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探究詩中奇妙、多彩的意象世界,品評詩詞中的深刻意蘊,提高鑒賞的能力,我根據(jù)詩詞內容的實際,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通過想象與聯(lián)想,把詩詞的內容用畫面表達出來,如王維的《山居秋暝》、《古詩十九首》中的《迢迢牽牛星》、杜甫的《客至》等。然后在班里展示作品,讓大家評議誰的作品最能體現(xiàn)詩詞的主旨。要畫畫、品畫,自己必先領會詩詞的意境,這就促使學生認真地去分析,去探究。因此,當我在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的時候,學生聽得特別認真,展開了想象的翅膀,盡情地領略“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境界。評議中,有的學生說得頭頭是道,儼然藝術家的樣子。
當幾位學生把《山居秋暝》的畫拿出來展示的時候,全班同學都贊不絕口。作畫的學生大多都能抓住“山居”的景物特點:明月、蒼松、清泉、巖石、翠竹、青蓮,勾畫出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圖,整個畫面洋溢著一片清新、寧靜、和樂的氣氛。此時一位學生問:“詩的第一句說是‘空山,但詩中明明寫到浣女和漁舟,這是為什么呢?”一位作畫的學生說:“我的理解是:竹林太過茂密,又是黃昏,所以就擋住了詩人的視線。”另一位學生說:“雨后初秋的傍晚,給人的感覺十分清靜和涼爽,應該是詩人心情的反映吧?”“我覺得也可理解為人跡罕至,‘空不一定應是完全沒有的意思?!薄?jīng)過一番評議,大家都領會了詩人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以及對隱居生活的渴望,所以詩人才會在最后情不自禁地寫出“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由于體會深刻,學生背誦起來也更加得心應“口”。
改編小說。思維的碰撞、心靈和文本的交流,可以通過閱讀來實現(xiàn),“被引導的創(chuàng)造”就是閱讀的結果。閱讀中,學生對課文的感受和理解往往是多元的,所以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閱讀習慣、閱讀能力的時候,更應重視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創(chuàng)造性的閱讀能力,要讓學生把靜態(tài)的書讀活,把靜止的形象讀活,把作品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出來。
譬如小說,許多學生對它情有獨鐘。小說單元里的課文他們早就讀過了,如果再來學習就如同嚼蠟。所以我一改以往教法,讓學生把本單元中自己最喜歡的一篇改成劇本(幾個人組成一組也可),要求學生重點把握巧妙的構思和細致的描寫,體現(xiàn)作品語言的獨特魅力。編好后拿到班里讓同學傳閱并進行評議、修改。有學生改編魯迅的《藥》、莫泊桑的《項鏈》等,劇本中有尖銳集中的矛盾沖突,有舞臺提示文字,有人物的對白和獨白,大多都能符合要求。
小說改編成劇本,加深了學生對人物形象、故事情節(jié)和環(huán)境描寫的理解,他們在讀中找戲,不僅激發(fā)了閱讀的興趣,而且還發(fā)展了他們的形象思維和合理想象。
演課本劇?,F(xiàn)代心理學告訴我們,輕松、愉快、樂觀的情緒不但能使人產(chǎn)生較強的記憶力,而且能活躍創(chuàng)造性思維,充分發(fā)揮心理潛力。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盡量增加互動的因素,要善于把靜態(tài)的文本轉化成動態(tài)的情境語言。如,我們可以把上述改編的劇本、課文中的戲劇讓學生上臺表演,《藥》《雷雨》《茶館》等都可以。表演時要求學生通過語言表現(xiàn)出人物的思想性格,根據(jù)情境創(chuàng)設形體動作,有條件的話還可以添加布景、配樂、服裝和道具等。
每當我把課本劇引進課堂,氣氛就顯得異?;钴S,許多學生都主動要求扮演劇中角色,把人物的語言、動作、表情都演得惟妙惟肖。如,我曾讓學生表演《藥》中的片段,演康大叔的學生那夸張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讓在場的師生都笑得前仰后合。“有聲畫譜描人物,無字文章寫古今?!边@活靈活現(xiàn)的表演,不能不說是活教活學、樂教樂學、會教會學的理想境界。
表演結束后,我還讓劇本改編者談談“編后感”,演員談談“演后感”,觀眾談談“觀后感”,再讓大家對劇本的改編和表演進行評議,進一步加深對劇本思想內容的理解。
葉圣陶先生曾經(jīng)說過:“請老師們時刻想到,學生跟種子一個樣,有自己的生命力,老師能做到的,只是供給他們適當?shù)臈l件和照料,讓他們自己成長。如果把他們當作工業(yè)原料,按照規(guī)定的工藝流程,硬要把他們制造成一色一樣的成品,那是肯定要失敗的?!鄙頌榻處?,我們要努力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模式,打開語文課改之窗,打造能激蕩學生生命的課堂。
(作者單位:廣東揭陽市空港經(jīng)濟區(qū)漁湖鎮(zhèn)初級中學)
責任編輯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