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玉國 郭全保 范智凌 廣東省潮州市海軍陸戰(zhàn)隊醫(yī)院整形科 521000
大面積燒傷是燒傷疾病的主要類型之一,也是燒傷疾病治療的難點,多見于火災、高溫氣體、蒸汽燒傷等[1]。大面積燒傷會引起病人皮膚出現(xiàn)嚴重損傷,也會出現(xiàn)嚴重休克,結(jié)合臨床文獻報道分析,燒傷休克是燒傷病人發(fā)病早期嚴重的并發(fā)癥,也是造成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因而抗休克治療效果直接影響到病人預后[2-3]。從燒傷病人休克類型方面考慮,其為低血容量失液性休克,抗休克治療過程中應重視液體復蘇[4]。為證實代血漿在大面積燒傷病人抗休克治療中的應用效果,并為其后續(xù)推廣與應用提供依據(jù),本文結(jié)合我院2017年5月—2019年8月收治的72例大面積燒傷病人,回顧分析血漿、代血漿對其治療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年5月—2019年8月收治的72例大面積燒傷病人。病人知情后遵循隨機雙盲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36例。對照組:男19例,女17例;年齡23~75歲,平均年齡(41.86±3.91)歲;燒傷面積:54.00%~94.00%TBSA;燒傷原因:火焰燒傷18例、化學燒傷6例、熱液燙傷12例。觀察組:男20例,女16例;年齡22~77歲,平均年齡(41.88±3.93)歲;燒傷面積:57.00%~92.00%TBSA;燒傷原因:火焰燒傷19例、化學燒傷7例、熱液燙傷10例?;颊咧榍覀惱砦瘑T會批準本次研究,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基礎(chǔ)治療:常規(guī)創(chuàng)面處理、抗感染治療、補充液體治療、留置導尿管等,監(jiān)測患者的各項生理指標??傃a液量按照如下公式:第1個24h補液量=體重(kg)×燒傷面積(%)×1.5ml,每日加生理需水量2 000ml,燒傷后第2個24h補液量為第1個24h計算量的50%[5]。對照組:根據(jù)公式計算后,為病人使用凍干血漿、新鮮血漿等完成補液治療。觀察組:同樣根據(jù)公式計算出補液量,使用代血漿,具體為羥乙基淀粉40注射液(生產(chǎn)企業(yè):湖南科倫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58887)。燒傷后24h按照晶膠體2∶1輸入,并補充2 000ml葡萄糖液(5.0%);將24h補液量的50%于傷后8h進行治療,剩余50%補液量分別在第2個、第3個8h完成輸入。燒傷后第2個24h晶膠體量按照首次24h用量的50%,繼續(xù)補充2 000ml葡萄糖液(5.0%),勻速輸入并補液治療,按照病人輸入期間的血壓、心率等指標進行適當調(diào)整。
1.3 觀察指標 (1)燒傷后24h內(nèi)的血壓、心率、尿量以及中心靜脈壓;(2)燒傷后第1天、第3天以及2周的實驗室指標,包括白蛋白、血紅蛋白與血清總蛋白;(3)治療期間肝腎功能異常情況。
2.1 兩組燒傷后24h內(nèi)相關(guān)指標比較 兩組病人燒傷后24h內(nèi)的血壓、心率、尿量、中心靜脈壓等指標差異較小,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病人燒傷后24h內(nèi)相關(guān)指標比較
2.2 兩組燒傷后不同時間實驗室檢查指標比較 觀察組燒傷后第1天、第3天血清總蛋白與白蛋白小于對照組,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燒傷后2周比較,兩組病人白蛋白、血清學等指標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不同時間兩組病人對應的血紅蛋白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4。
表2 兩組燒傷后第1天實驗室檢查指標比較
表3 兩組燒傷后第3天實驗室檢查指標比較
2.3 兩組肝、腎功能異常情況比較 兩組病人治療期間均無嚴重腎功能損傷,觀察組病人治療2周內(nèi)共有5例出現(xiàn)血
表4 兩組燒傷后2周實驗室檢查指標比較
清丙氨酸轉(zhuǎn)氨酶輕度升高(13.89%),對照組病人治療2周內(nèi)共有6例出現(xiàn)血清丙氨酸轉(zhuǎn)氨酶輕度升高(16.67%),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107,P=0.743)。
大面積燒傷病人極易出現(xiàn)休克,如果不能快速糾正休克,則病人存在較高的死亡風險。臨床文獻報道指出,大面積深度燒傷病人不僅需要重視創(chuàng)面的及時修復,依靠創(chuàng)面修復降低感染風險,同時需要在較短時間內(nèi)實施抗休克治療,避免病人出現(xiàn)死亡[6]。
補液治療是大面積燒傷病人抗休克治療的主要方法,通過科學的補液治療,幫助病人快速糾正水電解質(zhì)紊亂問題,糾正低血容量問題,預防可能出現(xiàn)的酸中毒、低蛋白血癥等問題,進而幫助病人恢復健康。
臨床對大面積燒傷病人在抗休克治療方面以血漿治療為主,但是近年來隨著臨床對血液資源使用需求的不斷增加,日常血漿供應較為緊張?;诖?,臨床逐漸開始進行血漿代替品的研究與分析,便于通過血漿替代品對大面積燒傷病人實施抗休克治療。本文中觀察組使用的羥乙基淀粉溶液為血容量補充藥,病人用藥后在血液中的停留時間較長,有利于提高血漿滲透壓,增加組織液回流,從而提高血容量,快速幫助病人改善微循環(huán)[7]。
當前臨床從多角度進行大面積燒傷病人的抗休克治療研究,本文對比了血漿、代血漿在大面積燒傷病人抗休克治療中的應用,根據(jù)結(jié)果,兩組病人在抗休克治療24h內(nèi)各項生命體征差異較小,表明代血漿能夠取得與血漿同等的治療效果,可維持病人的生命體征;治療期間血清白蛋白、血清總蛋白方面,觀察組小于對照組,提示代血漿在治療后第1、3天對低蛋白的糾正不如血漿治療,但是2周后的血清白蛋白、總蛋白差異較小,提示代血漿可幫助病人糾正低蛋白血癥。兩組病人治療期間無嚴重腎功能異常,但是存在輕度肝指標異常,證實代血漿與血漿在治療期間有較高的安全性,治療期間應重視肝腎功能監(jiān)測。孫濤等指出通過監(jiān)測血漿TM、AT-Ⅲ可為大面積燒傷削痂術(shù)后凝血功能監(jiān)測提供依據(jù),后續(xù)研究中應重視這一指標的應用研究[8]。
綜上所述,大面積燒傷病人抗休克治療中應用代血漿可取得較好抗休克治療效果,但使用初期病人存在血清總蛋白與白蛋白下降問題,可視情況適當補充膠體,糾正病人血清白蛋白下降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