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清 席富強 劉君
(內蒙古科技大學包頭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內蒙古 包頭 014010)
頸動脈內中膜厚度是動脈粥樣硬化的早期標志之一〔1,2〕。患者罹患急性腦梗死后,若不及時加以高效干預治療,一旦合并并發(fā)癥,將直接導致生活質量急劇下降,甚至威脅生命安全〔3,4〕。諸多學者將急性腦梗死的研究重點向血清生物活性因子轉變,旨在為其早期診斷與病情評估提供新的切入點。脂肪酸結合蛋白(FABP)是同源性低分子量的細胞內蛋白質,具有10個亞型,在哺乳動物機體組織中表達具有特異性,在介導長鏈脂肪酸汲取、運輸、代謝等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腦型FABP(B-FABP)與心型FABP(H-FABP)屬于FABP家族,與FABP發(fā)揮相同的生物學作用〔5,6〕。但臨床關于B-FABP、H-FABP與老年急性腦梗死患者頸動脈內中膜厚度的相關性論據較少。本研究擬探尋B-FABP、H-FABP與老年急性腦梗死患者頸動脈內中膜厚度的相關性。
1.1納入對象 回顧性研究內蒙古科技大學包頭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2017年10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老年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急性腦梗死符合《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內治療中國指南2015》〔7〕中相關診斷;患者入院時均經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明確存在梗死病灶;整理病歷資料前均獲取患者及家屬同意;排除標準:入組前3個月內存在腦部外傷;入組前接受抗血小板、抗凝、溶栓等藥物治療;伴腦大量出血者;心、腦、腎等重要臟器功能受損者;合并惡性腫瘤者;伴自身免疫缺陷型疾病者。
1.2分組 最終納入300例老年急性腦梗死患者,根據頸動脈內中膜厚度進行分組,將頸動脈內中膜厚度<1 mm的93例患者納入A組,男49例,女44例;年齡60~81歲,平均(70.12±3.77)歲;發(fā)病至入院時間2~24 h,平均(10.05±2.57)h;基礎疾病:高血壓30例,糖尿病21例,呼吸系統(tǒng)疾病25例;吸煙37例;飲酒34例。將頸動脈內中膜厚度≥1 mm且<1.2 mm的142例患者納入B組,男75例,女67例;年齡60~78歲,平均(69.85±3.41)歲;發(fā)病至入院時間1~18 h,平均(9.85±2.35)h;基礎疾?。焊哐獕?5例,糖尿病32例,呼吸系統(tǒng)疾病38例;吸煙56例;飲酒45例。將頸動脈內中膜厚度≥1.2 mm的65例患者納入C組,男34例,女31例;年齡60~80歲,平均(70.23±3.56)歲;發(fā)病至入院時間1~16 h,平均(9.15±2.05)h;基礎疾?。焊哐獕?1例,糖尿病15例,呼吸系統(tǒng)疾病17例;吸煙26例;飲酒22例。3組年齡、基礎疾病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可比性高。
1.3頸動脈中層內膜厚度測量 采用飛利浦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6.0~7.5 MHz,幫助患者取仰臥位,將探頭自頸內動脈起始處、頸總動脈主干道、分叉處經內外動脈依次顯影后,將探頭旋轉90°,沿著頸動脈血管走向行橫切掃查。頸內動脈中層內膜厚度:以后壁值為準,測量腔內膜交界面與外膜上層之間的距離,連續(xù)測量3個心動周期,取其平均值作為最終頸內動脈中層內膜厚度。
1.4血清B-FABP、H-FABP檢測 入院患者立即采用抗凝試管抽取5 ml肘靜脈血,在低溫狀態(tài)下3 000 r/min離心10 min后,有效分離血清后保存在-80℃待檢,利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測定血清B-FABP、H-FABP水平,試劑盒均由康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批號:LOT:EDL2018011029),血清檢測均在嚴格質控下完成。
1.5評價指標 對比3組血清B-FABP、H-FABP參數(shù)水平,并采用相關性檢驗分析血清B-FABP、H-FABP參數(shù)水平與老年急性腦梗死患者頸內動脈中層內膜厚度之間的相關性。
1.6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SNK-q檢驗、雙變量Spearman相關性分析、線性回歸分析,并繪制受試者工作特征(ROC)曲線得到曲線下面積(AUC),分析血清B-FABP、H-FABP參數(shù)水平的預測價值,AUC<0.50:無預測價值,0.50~0.70:預測價值低下,0.71~0.85:預測效果一般,>0.85:預測價值高。
2.1血清B-FABP、H-FABP參數(shù)水平比較 3組血清B-FABP、H-FABP參數(shù)水平對比,A組
表1 3組血清B-FABP、H-FABP參數(shù)水平比較
2.2血清B-FABP與H-FABP的相關性 血清B-FABP與H-FABP呈正相關(r=0.438,P<0.001)。見圖1。
圖1 血清B-FABP與H-FABP相關性散點圖
2.3血清B-FABP、H-FABP對老年急性腦梗死頸動脈內中膜增厚線性回歸分析 經線性回歸分析檢驗得到線性回歸方程:Y(B-FABP)=0.467+0.166 X,Y(H-FABP)=0.467-0.001 X,血清B-FABP、H-FABP參數(shù)水平可能是導致老年急性腦梗死患者頸動脈內中膜增厚的影響因素(P<0.05)。見表2。
表2 血清B-FABP、H-FABP對老年急性腦梗死頸動脈內中膜增厚線性回歸分析
2.4血清B-FABP、H-FABP參數(shù)水平預測老年患者頸動脈內中膜厚度的ROC曲線 將老年急性腦梗死患者頸動脈內中膜增厚作為狀態(tài)變量,繪制ROC曲線得出,血清B-FABP預測老年急性腦梗死患者頸動脈內中膜增厚的AUC=0.948(95%CI:0.908~0.989),靈敏度為0.978,特異度為0.652,最佳閾值為519.505 ng/L;血清H-FABP預測老年急性腦梗死患者頸動脈內中膜增厚的AUC=0.645(95%CI:0.581~0.709),靈敏度為0.989,特異度為0.894,最佳閾值為18.698 ng/ml。見圖2。
圖2 血清B-FABP、H-FABP參數(shù)水平預測老年患者頸動脈內中膜厚度的ROC曲線
腦梗死患者血腦屏障遭到破壞,諸多可溶性物質趁機釋放進入腦脊液,通過破損的血腦屏障滲透并參與機體外周循環(huán)〔8〕。近年來,隨著學者研究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腦梗死血清標志物被挖掘,理想的血清標志物需同時具備較高的靈敏度與特異度,能夠在發(fā)病后短時間內通過實驗室檢查即可發(fā)現(xiàn)顯著性改變,且能夠根據其參數(shù)水平可對疾病病情做出初步判定〔9,10〕。
B-FABP、H-FABP均屬于胞內脂質結合蛋白家族成員,H-FABP在大腦、心肌等多組織中均有表達,但B-FABP僅在腦組織中獨立表達,具有較高的特異性,二者具有諸多生物學作用:①選擇性結合脂肪酸,通過介導其汲取與運輸過程,繼而發(fā)揮調控脂質代謝的作用;②影響細胞質內酶的活性;③幫助脂肪酸運輸至細胞核并調控其轉運過程等;④特異性結合疏水性配體分子,幫助脂肪酸運輸至線粒體能量代謝系統(tǒng)中,促進三磷酸腺苷合成與釋放,為機體提供所需能量〔6,11,12〕。本研究結果顯示,血清B-FABP、H-FABP參數(shù)水平與急性腦梗死患者頸動脈內中膜厚度密切相關。究其原因可能為:①當早期急性腦梗死發(fā)生時,腦細胞發(fā)生缺血、缺氧性損傷,脂肪酸釋放增多,為迅速轉移生成的脂肪酸,腦細胞在短時間內需釋放大量血清B-FABP,再加上腦梗死發(fā)生后,急性炎癥性反應導致血腦屏障通透性增加,腦細胞釋放的B-FABP屬于小分子蛋白,得以順利滲透至血腦屏障外,并參與機體血壓循環(huán)〔13,14〕。②急性腦梗死發(fā)生后,機體啟動應激反應,因此誘發(fā)并加重心腦綜合征,而心腦綜合征又對心肌細胞、腦細胞產生負反饋,促進血清B-FABP、H-FABP的合成與釋放,導致外周循環(huán)中二者參數(shù)水平不斷上升〔15~17〕。本研究還表明血清B-FABP、H-FABP參數(shù)水平可能是導致老年急性腦梗死患者頸動脈內中膜增厚的影響因素,且經繪制ROC曲線得出,血清B-FABP、H-FABP對老年急性腦梗死患者頸動脈內中膜厚度具有一定的預測價值,且血清B-FABP預測價值更高,究其原因可能為血清B-FABP主要在腦組織中表達,具有特異性,當機體發(fā)生梗死病變后,血清B-FABP可在短時間內發(fā)生應性改變,預測價值更高。對此臨床可考慮,通過同時監(jiān)測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B-FABP、H-FABP參數(shù)水平來預測老年急性腦梗死患者頸動脈內中膜厚度,并以此作為改善腦梗死患者病情的新靶點。但本次研究采取回顧性分析,且缺乏典型案例分析,此外本研究只對患者入院早期的血清B-FABP、H-FABP參數(shù)水平進行研究,并未對其進行動態(tài)研究,因此研究結論的可信度還需在未來開展更多的相關研究加以佐證。
綜上,老年急性腦梗死患者頸動脈內中膜厚度與血清B-FABP、H-FABP參數(shù)水平密切相關,其可能是導致急性腦梗死患者頸動脈內中膜增厚的危險因素,檢測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B-FABP、H-FABP參數(shù)水平對預測頸動脈內中膜厚度具有一定的預測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