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赟, 王 琛, 王 毅,, 韓 冰
(1.華北電力大學 河北省分布式儲能與微網重點實驗室,河北 保定 071003;2.華北電力大學 新能源電力系統(tǒng)國家重點實驗室,河北 保定 071003)
憑借低線路損耗、高可控性以及無需考慮相位和無功問題等優(yōu)勢,直流微電網成為未來供用電領域的一種重要形式[1-2]。為應對間歇式新能源出力以及負荷功率的隨機波動,孤島運行的直流微電網需增加一定容量的儲能以維持系統(tǒng)功率平衡與電壓穩(wěn)定[3]。儲能單元通常分布式并聯(lián)接入直流母線以增大容量配置,然而由于負荷功率分配不合理、初始狀態(tài)及控制精度差異等因素,多儲能間會出現荷電狀態(tài)(state of charge,SOC)不一致問題,過充或過放都將導致提前退出,繼而影響系統(tǒng)的穩(wěn)定運行[4]。
為解決多儲能SOC不一致問題,國內外學者針對多儲能功率交互及SOC均衡控制進行了深入研究。文獻[5]將儲能主導模式劃分為6個子模式,考慮各儲能單元的過充、過放實現功率交互控制,極限功率限值按照充放電比例分配,使臨界單元荷電狀態(tài)自動恢復至穩(wěn)定工作區(qū)間。文獻[6]引入虛擬額定功率概念以實現基于SOC的功率精確共享,但該控制方法需要通信,適用范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此外,依賴下垂控制及其變式作為多儲能SOC均衡控制方案已有一定研究。文獻[7]將SOC和放電效率作為下垂控制與均衡控制的輸入量以補償系統(tǒng)功率缺額,并采用兩段法優(yōu)化其控制效果。文獻[8]利用SOC的非線性對數形式提出了多儲能設備SOC一致性控制策略,并通過加速因子實現在線優(yōu)化。文獻[9]在設計直流母線電壓與SOC分段下垂關系的基礎上,提出了考慮蓄電池SOC的多源協(xié)調控制策略。文獻[10]設計了下垂系數與socn呈比例關系的SOC均衡方案,使不同儲能單元之間功率得到合理分配,但其下垂系數過大或過小均可能會對系統(tǒng)穩(wěn)定性造成不利影響。文獻[11]提出了一種基于SOC的改進下垂控制策略,該策略使得系統(tǒng)抗負載變化能力增強,但其冪指數n仍受到直流母線電壓跌落影響。
作為一種在直流系統(tǒng)中被廣泛采用的分散控制方法,電壓下垂控制可實現多個分布式儲能單元之間的自動功率分配[12-13]。為解決SOC不一致問題,目前多數已有研究的核心思想是將SOC值實時引入下垂控制,通過改變下垂系數調節(jié)儲能功率以達到均衡多儲能SOC的目的。然而,這些研究沒有考慮下垂系數限值問題,下垂系數隨SOC變化時可能會超出允許的范圍,進而威脅到系統(tǒng)的安全可靠運行。為了將下垂系數的變化限值考慮在內,本文利用反正切函數將下垂系數與SOC建立聯(lián)系,從而可保證下垂系數隨SOC動態(tài)變化時始終處于允許范圍。
以含多個分布式儲能單元的直流微電網為例,本文對多儲能SOC的均衡控制方法展開研究。首先,給出多個儲能單元分布式接入直流微電網的結構,并分析其孤島運行狀態(tài)。其次,為解決多儲能SOC不一致問題同時將下垂系數限值考慮在內,提出一種基于自適應下垂的多儲能SOC均衡控制策略,該策略利用反正切函數將下垂系數與SOC建立關聯(lián),并引入放大因子以加快SOC均衡速率。此外,對采用所提控制策略的直流微電網進行小信號建模,分析放大因子對系統(tǒng)穩(wěn)定性的影響。最后,利用RT-LAB實時仿真機等搭建光儲直流微電網硬件在環(huán)仿真(hardware-in-the-loop simulation,HILS)實驗平臺,對所提控制策略的有效性進行驗證。
本文研究的直流微電網如圖1所示,主要由光伏、風機等新能源發(fā)電單元、交直流負荷、多個分布式儲能單元以及并網接口構成。直流微電網通過并網接口可與交流大電網相連,此時處于聯(lián)網狀態(tài),也可不與大電網相連,即處于孤島狀態(tài),此時儲能單元是系統(tǒng)的功率平衡節(jié)點。
圖1 含多個分布式儲能單元的直流微電網結構Fig.1 Structure of DC microgrid with multiple distributed energy storage units
同飛輪、超級電容等新興儲能技術相比,蓄電池具有成本低、技術成熟、應用方便等優(yōu)勢[14]。本文研究的儲能單元以蓄電池為例,其荷電狀態(tài)為剩余容量與總容量的比值,通常以百分數表示,比較常見的估算方法為安時積分法[15],表達式為
(1)
式中:soc0、soc(t)分別為初始t0時刻和當前t時刻蓄電池的荷電狀態(tài);CN為額定總容量;iB為充放電電流,處于放電狀態(tài)時為正;η為充放電效率。
蓄電池的輸出功率為
PB=iBuB
(2)
式中:PB在蓄電池放電時為正;uB為端口電壓。
蓄電池側變流器的電壓下垂控制表達式為
(3)
由式(1)、(2)可進一步得到荷電狀態(tài)估計值
(4)
一般情況下uB變化較小,可看作常數[15],對式(4)兩端求導可得
(5)
由式(5)可知,蓄電池放電功率越大,SOC下降速度越快,蓄電池充電功率越小,SOC上升速度越慢。因此,通過控制蓄電池的充放電功率即可實現對SOC變化速率的動態(tài)調節(jié)。
將式(3)帶入式(5)荷電狀態(tài)變化率進一步表示為
(6)
考慮到udc與uB可視為常數,由式(6)可知,改變下垂控制的參考電壓或下垂系數即可調整SOC的變化速率。在放電狀態(tài)下,荷電狀態(tài)愈大儲能SOC應下降愈快;在充電狀態(tài)下,荷電狀態(tài)愈大儲能SOC應上升愈慢,以此達到均衡多儲能SOC的目的。由于下垂參考電壓應盡量控制在額定電壓附近,調整范圍不大,因此儲能荷電狀態(tài)均衡及其變化速率主要受下垂系數k控制。
以兩個儲能單元為例分析下垂系數對SOC均衡的影響,電壓下垂控制表達式分別為
(7)
由于直流微電網的物理尺度較小,且分布式儲能單元多并聯(lián)在同一直流母線,可近似認為udc1≈udc2,根據式(7)可得
(8)
為了實現多儲能SOC的均衡,儲能單元承擔的功率應根據荷電狀態(tài)進行合理分配。當儲能單元處于放電狀態(tài)時,SOC較大的儲能單元應輸出功率較多,SOC較小的儲能單元應輸出功率較少;反之,當儲能單元處于充電狀態(tài)時,SOC較大的儲能單元應吸收功率較少,SOC較小的儲能單元應吸收功率較多。以soc1>soc2為例,放電狀態(tài)下,P1應大于P2,故應使k1>k2;充電狀態(tài)下,|P1|應小于|P2|,故應使k1 以上分析進一步驗證了儲能SOC的上升、下降速度與充電、放電功率大小有關,即與下垂系數有關。提高SOC均衡速度則應盡量增大儲能單元下垂系數之間的差值。為了將下垂系數的變化范圍考慮在內,并提高儲能SOC的均衡速度,本文采用反正切函數建立下垂系數與SOC的關聯(lián)。 由于儲能SOC數值較小(0~1之間)且變化緩慢,本文引入放大因子F以進一步放大多儲能SOC之間的差異。根據上述分析,當儲能單元處于放電狀態(tài)時,自適應下垂系數k設計為 (9) 式中:K0為初始下垂系數;Kmin、Kmax分別為允許的最小、最大下垂系數;Asoc為n個儲能單元荷電狀態(tài)的平均值,即Asoc=(soc1+…+socn)/n。通過調整放大因子F可控制多儲能SOC的均衡速度。 當儲能單元處于充電狀態(tài)時,自適應下垂系數k設計為 (10) 以儲能放電狀態(tài)為例,式(9)表示的自適應下垂系數的變化曲線如圖2所示,反正切函數的自身特性可使下垂系數始終保持在限值Kmin與Kmax之間,Kmin、Kmax可根據系統(tǒng)對直流電壓的要求以及穩(wěn)定性分析等因素確定。從圖2可以看出,隨著SOC不平衡程度的變化,下垂系數在允許的范圍內自適應變化,在SOC均衡過程中下垂系數逐漸趨近于初始下垂系數K0。此外,不同儲能單元SOC差異愈大,對應變流器控制中的下垂系數愈趨近于限值Kmin或Kmax,有利于增大不同儲能單元之間分配功率的差距,進而加快多儲能SOC的均衡速度。 圖2 放電狀態(tài)下自適應下垂系數變化曲線Fig.2 Variation curve of adaptive droop coefficient on discharged state 本文所提多儲能SOC均衡控制策略的控制流程如圖3所示,圖中PL為負荷功率,PNE為新能源發(fā)電功率。根據系統(tǒng)源、荷功率的大小可判定儲能的充放電狀態(tài),再通過比較單個儲能SOC與系統(tǒng)SOC平均值即可確定每個儲能自適應下垂系數的取值??紤]到實際監(jiān)測中存在誤差,當|soc-Asoc|小于誤差因子ε時,即認為各soc相等,即各儲能單元荷電狀態(tài)達到均衡。 圖3 多儲能SOC均衡控制策略流程圖Fig.3 Flow chart of the SOC balancing control strategy for multiple energy storage units 通過調節(jié)放大因子可以控制多儲能SOC的均衡速度,為了給放大因子的取值提供參考,并研究放大因子對系統(tǒng)穩(wěn)定性及動態(tài)特性的影響,接下來對所提控制策略進行穩(wěn)定性分析。 以包含光伏、兩端蓄電池以及負荷的直流微電網為研究對象,如圖4所示,其中光伏運行在最大功率跟蹤狀態(tài),交流負荷為恒功率型負荷,蓄電池作為系統(tǒng)平衡節(jié)點維持直流母線電壓的穩(wěn)定。PPV、PL、PB1、PB2分別表示光伏功率、負荷功率以及兩端蓄電池功率,其中PB1、PB2以流向直流母線為正。蓄電池變流器B-DC1、B-DC2采用本文所提基于自適應下垂的多儲能SOC均衡控制策略。 圖4 光儲直流微電網Fig.4 PV-battery-based DC microgrid (1)蓄電池變流器小信號建模 以放電狀態(tài)為例,且假定蓄電池1的SOC較大,則B-DC1、B-DC2的自適應下垂系數為 (11) 圖5為蓄電池變流器的小信號控制框圖,其中GP、GI是PI控制器的比例系數和積分系數,D為占空比。 圖5 蓄電池變流器小信號控制框圖Fig.5 Small signal control block diagram of battery converter 根據蓄電池變流器的數學模型以及小信號分析框圖,可得如下微分方程組 (12) 式中:LB為變流器的電感值;DP、DI分別表示占空比的比例和積分部分。這里將蓄電池看作理想電壓源,UB取為常數。 將式(11)帶入式(12),并在初始穩(wěn)態(tài)值附近線性化,可得蓄電池變流器的小信號模型 (13) 式中:Δx=[ΔiB, ΔDI]T,Δy=[Δudc, Δsoc1];系數矩陣AB、BB見附錄。 (2)微電網小信號建模 為簡化分析,將光伏、負荷設為恒定功率源。各端經變流器連接至公共直流母線,并忽略線路阻抗,如圖6所示。 圖6 直流微電網簡化電流關系圖Fig.6 Simplified current relationship diagram of DC microgrid 根據KCL,可得關于直流母線電壓的微分方程 (14) 式中:Cdc為直流母線電容;idc_PV、idc_B1、idc_B2、idc_L代表各端直流側電流,各端電流可表示為 (15) 設蓄電池充放電效率為常數,由式(6)可得 (16) 聯(lián)立式(14)、(16)并在初始穩(wěn)態(tài)值附近線性化可得 (17) 式中:系數矩陣CB、DB見附錄。結合式(13)、(17),可得直流微電網小信號模型為 (18) 式中:ΔxB=[Δx,Δy]T;系數矩陣Asys見附錄。 根據式(18)可繪制放大因子變化時直流微電網系統(tǒng)的特征根軌跡,根據特征根軌跡結果,該系統(tǒng)共有四個特征根,圖7顯示了主導特征根的變化軌跡,其中放大因子F以10為步長,從10增大到1 000,其變化趨勢為圖中箭頭所指方向。另外兩個特征根是遠離虛軸且變化范圍較小的負實根,對系統(tǒng)穩(wěn)定性影響不大,此處不作分析。 圖7 放大因子變化時的特征根軌跡圖Fig.7 Characteristic root locus diagram when magnification factor changes 觀察圖7可知,主導特征根s1、s2始終處于左半平面內,隨著F的增大,該共軛復根按圖中箭頭所指趨勢先向遠離實軸的方向移動,再逐步靠近實軸,此過程系統(tǒng)處于欠阻尼狀態(tài),有一定的超調量,系統(tǒng)振蕩先增大后減??;當放大因子F繼續(xù)增大,s1、s2變?yōu)橐苿臃较蛳喾吹呢搶嵏?,系統(tǒng)處于過阻尼狀態(tài),且s1沿實軸逐步靠近零點方向,穩(wěn)定裕度降低,所以放大因子不宜過大。綜上,在選擇放大因子時,應保證系統(tǒng)在多儲能SOC達到快速均衡的同時兼具一定的動態(tài)性能與穩(wěn)定裕度。 為驗證所提多儲能SOC均衡控制策略的有效性,本文搭建了包含兩端蓄電池的光儲直流微電網HILS實驗平臺,如圖8所示。該HILS實驗平臺由RT-LAB實時仿真機、DSP控制器以及上位機PC等構成,本文所提與B-DC相關的控制策略部署在實際DSP中,實時仿真模型通過上位機下載到RT-LAB中。DSP產生的PWM脈沖經光電隔離模塊傳送至RT-LAB的脈沖輸入端口,實驗波形可通過RT-LAB前面板的min-BNC接口連接至示波記錄儀上進行記錄。直流微電網實時仿真模型與圖4一致,相關參數見附錄表1,本文取Kmin、Kmax分別為10和100。接下來對所提控制策略進行測試,測試結果中的PB1、PB2以流入直流母線為正。 圖8 光儲直流微電網HILS實驗平臺Fig.8 Experimental HILS platform of the PV-battery-based DC microgrid 蓄電池處于放電狀態(tài)時的測試結果如圖9所示,這里放大因子F取值為100。測試開始時,負荷功率為30 kW,光伏發(fā)電功率為10 kW,兩個蓄電池的荷電狀態(tài)soc1、soc2分別約為70%、68%,B-DC1、B-DC2采用常規(guī)下垂控制,放電功率PB1、PB2約為10 kW。第5 s時,B-DC1、B-DC2采用的控制策略切換為所提基于自適應下垂的SOC均衡控制策略,B-DC1的下垂系數k1由50增大至約75,放電功率PB1由10 kW增大至約14.5 kW,soc1下降速度加快;B-DC2的下垂系數k2由50減小至約30,放電功率PB2由10 kW減小至約5.5 kW,soc2的下降速度減緩。k1、k2隨SOC變化時始終處于Kmin與Kmax之間,且隨著soc1和soc2差異的減小而逐漸趨近于初始值。約22 s時,soc1、soc2與平均值之間的差值小于誤差因子ε,即可認為soc1、soc2相等,k1、k2恢復至初始值50,PB1、PB2也隨之相等,測試結果與理論分析一致。 圖9 放電狀態(tài)測試結果(F=100) Fig.9 Test results on discharged state (F=100) 蓄電池處于充電狀態(tài)時的測試結果如圖10所示,這里放大因子取值為100。測試開始時,負荷功率為10 kW,光伏發(fā)電功率為30 kW,兩個蓄電池的荷電狀態(tài)soc1、soc2分別約為70%、68%,B-DC1、B-DC2采用常規(guī)下垂控制,充電功率PB1、PB2約為10 kW。第5 s時,B-DC采用的控制策略由常規(guī)下垂控制切換至所提控制策路,下垂系數k1由50減小至約32,充電功率PB1由10 kW減小至約6 kW,soc1上升速度減緩;下垂系數k2由50增大至約76,充電功率PB2由10 kW增大至約14 kW,soc2的上升速度加快。約83 s時,soc1和soc2達到均衡狀態(tài)。 圖10 充電狀態(tài)測試結果(F=100) Fig.10 Test results on charged state (F=100) 圖9與圖10的測試結果說明,在所提控制策略下,儲能變流器的下垂系數隨SOC在允許范圍內變化,從而合理分配儲能之間的充放電功率,SOC大的儲能放電速度加快、充電速度減慢,SOC小的儲能放電速度減慢、充電速度加快,因此可實現多儲能SOC之間的動態(tài)均衡。 為驗證所提控制策略中放大因子對SOC均衡速度的影響,圖11給出了蓄電池處于放電狀態(tài)時放大因子F取值為500的測試結果,測試初始條件與圖9一致。在第5 s采用所提控制策略后,k1由50增大至約94,PB1由10 kW增大至約17.2 kW,k2由50減小至約15,PB2由10 kW減小至約2.8 kW,約13 s時,soc1、soc2即已達到均衡。與圖9所示的測試結果相比,增大放大因子后,soc1的下降速度進一步加快,soc2的下降速度進一步減緩,soc1、soc2的均衡速度明顯加快。因此,在滿足系統(tǒng)穩(wěn)定性的前提下,通過調節(jié)放大因子可對多儲能SOC的均衡速度進行控制。 圖11 放電狀態(tài)測試結果(F=500) Fig.11 Test results on discharged state (F=500) (1)針對含多個分布式儲能的直流微電網,本文提出了一種基于自適應下垂控制的多儲能SOC動態(tài)均衡策略,該策略利用反正切函數使下垂系數與SOC建立聯(lián)系,可保證下垂系數在允許范圍內自適應地隨SOC變化,進而實現多儲能SOC的動態(tài)均衡。 (2)利用小信號建模分析了放大因子對系統(tǒng)穩(wěn)定性的影響,通過調節(jié)放大因子可對多儲能SOC均衡速度進行控制,合適的放大因子可在快速均衡多儲能SOC的同時使得系統(tǒng)具備良好的動態(tài)性能。 (3)搭建的光儲直流微電網HILS實驗平臺充分驗證了所提控制策略的有效性,所提控制策略對于交流系統(tǒng)中多儲能單元的SOC均衡問題亦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2.3 自適應下垂系數設計
3 控制參數穩(wěn)定性分析
3.1 直流微電網小信號建模
3.2 穩(wěn)定性分析
4 實驗驗證
4.1 放電狀態(tài)測試
4.2 充電狀態(tài)測試
4.3 SOC均衡速度測試
5 結 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