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姝林 王重力
“生物的多樣性”的學習是初中生物課程內(nèi)容的十大主題之一,其中脊椎動物的學習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教學時,教師利用教材,輔以動物的視頻和圖片進行教學;有條件的學校會帶領學生參觀一次動物園,進一步認識脊椎動物。這些學習多趨于形式化,學生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不能獲得參與感,在課外的學習過程中無目的,不清楚需要觀察的對象,且容易被紛雜的環(huán)境干擾。
北師大版的初中生物學教科書中引用了很多古詩詞,使學生感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黃丹丹等人曾經(jīng)做過《詩經(jīng)》中的植物及文化解讀;也有人以佛經(jīng)中植物的認識滲透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甲骨文是中國古代人們刻在甲骨和龜殼上的“圖形”,用來記錄他們所認識的事物,如各種植物、動物、房屋。甲骨文是迄今為止,中國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成熟的文字系統(tǒng),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根脈。世界著名的四大古文字是中國的甲骨文、寫在水草上的古埃及象形文字、刻在泥板上的古巴比倫的禊形文字和印第安人的瑪雅文字,只有中國的甲骨文在歷史長河中留存至今,連綿不絕地“活”到現(xiàn)在。甲骨文字經(jīng)歷金文、大篆、小篆,傳承至今,人們?nèi)阅軌蚩炊渲械暮x,這就是甲骨文字的魅力。在遠古時代,古人們在龜殼、獸骨上刻下的符號,記錄著每天的生活,后來的人們能從這些文字當中看到他們每天的狩獵、耕種、占卜等活動,從這些文字中獲得傳承至今的思維方式、審美觀念、價值觀念。蘊藏在文字中的文明是我炎黃子孫傳承千年的瑰寶,甲骨文中的多種動物字的字形是依據(jù)該種動物的某些特征進行描述。因此,嘗試以“甲骨文字”作為媒介認識脊椎動物,設計教學活動,完成北師大版生物學八年級下冊第二十二章第四節(jié)動物的主要類群中“脊椎動物”部分的教學。
普遍的分類學認知認為,脊椎動物主要包括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读x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這部分的要求是:概述脊椎動物不同類群(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的主要特征以及它們與人類的關(guān)系。甲骨文字的字形主要依據(jù)該種動物的形態(tài)特征、生活習性進行描繪。因此,將甲骨文字與認識脊椎動物相結(jié)合不僅能夠豐富課程內(nèi)容、完成學習目標,同時將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滲透其中。學生在獲得知識、增長見識的同時,小組活動的模式又能增強學生的參與感,升華教學效果。
1教學目標
①通過對脊椎動物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代表動物的學習,說出這些動物的基本特征。通過對甲骨文字——魚、蛙、龜、鳥和象的觀察,說明這些動物字與該動物基本特征的聯(lián)系。
②通過識別魚、蛙、龜、鳥和象的實物與甲骨文字的圖片,閱讀文字,形成良好的觀察能力,培養(yǎng)提取信息的能力。
③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共同完成甲骨文字特征與動物圖片特征的一一對應,體味自主學習的快樂。通過對甲骨文字的分析與學習、感受甲骨文字的魅力,關(guān)注傳統(tǒng)文化,形成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榮譽感。
2活動內(nèi)容
2.1活動準備
各小組各選一種脊椎動物(魚、蛙、烏龜、鸚鵡等鳥類和象)進行觀察,并記錄好觀察到的內(nèi)容,嘗試著畫出該種動物的簡筆畫。小組活動進行之前,教師應該提醒學生:愛護動物,不能傷害動物,選擇更容易觀察的動物;更重要的是保護好自己的安全,如觀察魚類、兩棲類動物等時,注意不要靠近水邊。學生可以選擇去市場買養(yǎng)殖的魚或蛙等,可以去動物園觀察大象等,必要時由監(jiān)護人陪同完成。
教師準備每種動物卡片,概述該種動物的基本特征及對應甲骨文字的圖片和簡單注解。
(1)魚類——以草魚為例。
草魚(Ctenopharyngodonidellus)屬于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鯉科草魚屬,終生生活在水中,身體呈梭形或流線型,體表覆鱗片,用鰓呼吸,鰭游泳。魚類的胸鰭、腹鰭各兩個,背鰭、臀鰭和尾鰭各一個。
(2)兩棲類——以蛙為例。
一般來說,蛙(Rana sp.)類具突出的雙腿,無尾后足強壯有蹼,適應于游泳和跳躍;皮膚光滑,潮濕。許多種類主要為水生,但有些種類陸棲,棲於洞穴內(nèi)或樹上。
(3)爬行類——以陸龜為例。
陸龜(Indotestudo sp.)是爬行類脊椎動物的代表之一,皮膚干燥,有頭、尾和四肢,體表有厚厚的甲,肺呼吸,陸地產(chǎn)卵,卵有堅硬的卵殼。
(5)哺乳類——以亞洲象為例。
亞洲象(Elephas maximus,L.)是陸生動物。長達1 m多的象牙是雄象上頜突出口外的門齒,也是強有力的防衛(wèi)武器。象的眼小耳大,耳朵向后可遮蓋頸部兩側(cè)。四肢粗大強壯,前肢5趾,后肢4趾。尾短而細,皮厚多褶皺,全身被稀疏短毛。
2.2課堂活動
學生分小組開展活動,每組派一個學生代表小組進行發(fā)言,展示小組所觀察的動物簡筆畫,并講述該種動物的特征。學生利用課外時間獨立完成的學習內(nèi)容。教師要實時了解學生完成任務的進度和準確度,查找學生明顯的知識性錯誤,避免學生在課堂分享時出現(xiàn)嚴重錯誤,影響學生學習積極性。在學生交流分享后,教師要做出中肯的評價,以鼓勵為主。
教師將準備好的卡片發(fā)給學生,讓學生根據(jù)自己對每個綱代表動物的認識,對比甲骨文字,研究兩者之間的共通性,體驗中華民族的祖先在最初創(chuàng)造文字時的特殊感情,聯(lián)想到現(xiàn)今人們所使用的文字,體味文化傳承的魅力。教師補充總結(jié)每種動物的形態(tài)特征及與生活習性的適應關(guān)系。在課堂活動的最后,學生交流分享在學習過程中的收獲、遇到的難題及解決方法,統(tǒng)計各小組的評分結(jié)果,分發(fā)小獎品。
3教學反思
小組建設完成后,要讓小組成員“破冰”,彼此間更加熟悉才能更好的合作。教師需要在進行活動之前充分指導,尤其是面對第一次進行小組合作的學生。到位的指導會讓后續(xù)的活動更加順利。此外,在整個過程中,師生之間要有及時的溝通,教師可以了解任務完成情況,學生可以隨時向教師請教。教師要把控好課堂活動的時間和進程,做好甲骨文字的知識的補充,充分備好課,熟知常見的各類脊椎動物,以免學生提問時不能及時給出答案。評價環(huán)節(jié)提前做好評分細則,保證相對的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