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楠,黃 斌,徐義紅
(南昌大學數(shù)學系,江西 南昌 330031)
在局部凸空間中關于向量優(yōu)化問題的研究已取得豐碩的成果。李仲飛[1]研究了拓撲線性空間中帶集值映射的向量優(yōu)化問題的Benson真有效性,獲得兩個標量化結果和兩個Lagrange乘子定理。Borwein等[2]在賦范線性空間研究了集值優(yōu)化問題的超有效性。徐義紅等[3]在Hausdorff局部凸空間中,在近似錐-次類凸假設下,利用凸集分離定理,分別得到了Kuhn-Tucker型和Lagrange型最優(yōu)性條件。近年來,在沒有拓撲結構的線性空間中研究集值優(yōu)化問題吸引了學者們的關注。Zhou等[4-6]在實線性空間中討論了集值優(yōu)化弱有效解、近似Benson真有效解和近似Henig有效解的最優(yōu)性條件。Adan等[7]得到了集值優(yōu)化問題Benson真有效解的Kuhn-Tucker條件、標量定理。Gutierrez等[8]在沒有任何拓撲結構情況下,借助改進集的序,研究了實線性空間帶約束的向量優(yōu)化問題的Benson真有效解和Henig有效解。
近似解在向量優(yōu)化問題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在非緊情形下向量均衡問題的(弱)有效解可能是空的,而近似解在非常弱的假設下也可能存在。因此對近似解進行理論分析是很有意義的。Qiu等[9-10]在Hausdorff局部凸空間中討論了向量均衡問題的εe-弱有效解、εk-Henig有效解和超有效解與ε-最優(yōu)解的關系。孟旭東等[11]給出了向量均衡問題的近似解的最優(yōu)性條件。Qiu等[12]通過標量化的方法,討論向量優(yōu)化問題近似解和弱有效解之間的關系。Chen等[13]討論了集值向量均衡問題的弱有效解和近似有效解之間的關系。
向量均衡問題是向量優(yōu)化問題的推廣,本文擬在一般線性空間中引進集值均衡問題的近似Benson真有效解,并建立近似Benson真有效解的最優(yōu)性條件。
假設X,Y,Z為一般線性空間,集合A為Y中非空子集。若A≠Y,則稱A是非平凡的。若a∈A,λ≥0有λa∈A,則稱A為錐。若錐A滿足A∩(-A)={0},則稱A是點錐。集合A的生成錐定義為cone(A)={λa|λ≥0,a∈A}。
定義1.1[5]設A是Y中的一個非空子集。稱A是均衡的,如果?a∈A,?λ∈[-1,1],λa∈A。稱A是吸收的,如果?y∈Y,?λ′>0,?λ∈[0,λ′],λy∈A。
定義1.2[5]設S?Y,S是錐。若B是凸集,S=cone(B)且存在均衡的,吸收的凸集V使得0?B+V,則稱B是S的基。
設B是S的基,記N(0)={V?Y:V是均衡的、吸收的凸集且0?B+V}。
A的代數(shù)內(nèi)部定義為
cor(A):={a∈A|?y∈Y,?λ′>0,?λ∈[0,λ′],a+λy∈A}
A的向量閉定義為
vcl(A):={k∈Y|?y∈Y,?λ′>0,?λ∈[0,λ′],k+λy∈A}
若A=vcl(A),則稱A是向量閉的。
注1.1若A是非平凡錐,則0?cor(A)。
記Y*和Z*分別為Y和Z的代數(shù)對偶,設S,K分別為Y,Z中的點凸錐,S的代數(shù)對偶錐S+定義為
S+={y*∈Y*|〈y*,y〉≥0,?y∈S}
S的嚴格正對偶S+i定義為
S+i={y*∈Y*|〈y*,y〉>0,?y∈S{0}}
定義1.3[14]集值映射F:X→2Y稱為在X上是廣義S-次類凸的,如果cone(F(X))+cor(S)是凸的。
設G:X→2Z,φ:X×X→2Y為集值映射,記可行集Ω={x∈X:G(x)∩(-K)≠?}。
其中P∪{0}是Y中的凸錐。
(Φ-SEPC)的向量Benson真有效解的全體記為XvBen(Φ,Ω)
下面引進關于均衡問題的近似向量Benson真有效解的概念。
命題1.1對任意ε∈S,有XvBen(Φ,Ω)?ε-XvBen(Φ,Ω)。
(1.1)
因為ε∈S且S是一個凸錐,所以ε+S?S+S?S。于是
因此
由(1.1)得
部分班組長擅自將其他驗收合格腳手架牌子拆卸,掛于未經(jīng)驗收合格的腳手架,企圖蒙混過關。項目部制定制度,對于該行為予以嚴格處罰,同時,安排腳手架主管對所有腳手架掛牌情況建立臺賬,只有腳手架主管及腳手架檢查工程師擁有掛牌和移牌權利,掛牌不能使用鐵絲,必須使用腳手架主管的專用工具。最終徹底杜絕了該行為發(fā)生,避免企業(yè)形象受損。
注1.2由命題1.1得
命題1.2對任意ε1,ε2∈S,若ε2-ε1∈S,則
ε1-XvBen(Φ,Ω)?ε2-XvBen(Φ,Ω)
證明類似命題1.1的證明。
定義1.6[11]設B?Y,0?B,B是凸集,若對任意Q∈ζ(B),存在V∈N(0)使得
Q∩(B+V)=?
其中ζ(B)={Q?Y:Q是凸集,cor(Q)≠?,Q=vcl(Q),Q∩cone(B)={0}}。則稱B是向量緊的。
命題1.3設Y是有限維局部凸拓撲線性空間,若B是緊集,則B是向量緊的。
證明設Q∈ζ(B),由于Y是有限維空間,cor(Q)≠?,因此int(Q)=cor(Q)[15]。由于Q是凸集且int(Q)≠?,由[16]得vcl(Q)=cl(Q),由Q=vcl(Q)得Q=cl(Q)。因此Q是閉集。
?n∈+設則存在bn∈B,vn∈V0使由B是緊集得存在nk∈+使得nk→+時,bnk→b0。由得ynk→b0∈B。又由于ynk∈Q且Q是閉集,因此b0∈Q,于是b0∈B∩Q?Q∩cone(B)。由0?B得b0≠0,因此Q∩cone(B)≠{0},矛盾。
引理1.1[4]設F:X→2Y是集值映射。cor(S)≠?,則下列陳述等價:
(ⅰ)F在X上是廣義S-次類凸的;
(ⅱ) vcl(cone(F(X)+S))是凸集。
引理1.2[6]假設cor(S)≠?,則下列陳述等價:
(ⅰ) cone(F(X)+cor(S))是凸的;
(ⅱ) ?u∈cor(S)使得?x1,x2∈X,?λ∈(0,1),?ε>0
εu+λF(x1)+(1-λ)F(x2)?cone(F(X))+S
引理1.3[16]設A是Y中的非空子集,C是Y中的的非平凡的凸錐。如果cor(C)≠?,則
(ⅰ)A+cor(C)=cor(vcl(A+C));
(ⅱ) vcl(cone(A)+C)=vcl(cone(A+C));
(ⅲ) vcl(A+C)=vcl(A+cor(C))。
引理1.4[17]設A是Y中的非空子集,則A+=(vcl(A))+。
引理1.5[17]設C?Y是非平凡點凸錐,A是Y中非空子集。如果vcl(cone(A)+C)是凸的,則下列陳述只有一個成立:
(ⅰ)A∩(-cor(C))≠?;
(ⅱ)A+∩C+≠{0}。
引理1.6[18]設s*∈S*{0},s∈cor(S),則s*(s)>0。
命題1.4若F在X上是廣義S-次類凸的,P是點凸錐,S?P,則F在X上是廣義P-次類凸的。
證明由于F在X上是廣義S-次類凸的,因此cone(F(X))+cor(S)是凸的,由引理1.2,?u∈cor(S)使得?x1,x2∈X,?λ∈(0,1),?ε>0有
εu+λF(x1)+(1-λ)F(x2)?cone(F(X))+S
由S?P得u∈cor(P)且?x1,x2∈X,?λ∈(0,1),?ε>0有
εu+λF(x1)+(1-λ)F(x2)?cone(F(X))+P
再由引理1.2可知cone(F(X))+cor(P)是凸集,因而F在X上廣義P-次類凸的。
引理1.7[18]設S,K分別是Y,Z中的凸錐,則(S×K)+=S+×K+。
引理1.8[18]設Q1?Y,Q2?Z。若cor(Q1)≠?,cor(Q2)≠?,則
cor(Q1×Q2)=cor(Q1)×cor(Q2)
定理1.1設S和Q為Y中兩個錐,S∩Q={0},B是S的基,?V0∈N(0)使得Q∩(B+V0)=?。則存在點凸錐P使得S{0}?cor(P)且Q∩P={0}。
矛盾。
由0?cor(P)得cor(P)?P{0}于是
(2.1)
φ(X)∩-(cor(P)×cor(K))=?
(2.2)
(2.3)
于是
由(2.3)得
由0∈S得
因此
與(2.1)矛盾。
由φ在X上是廣義S×K-次類凸的、S×K?P×K及命題1.4知φ在X上是廣義P×K-次類凸的,所以vcl(cone(φ(X)+P×K))是凸集,由(2.2)、引理1.4及引理1.7知存在(s*,k*)≠(θY*,θZ*)使得
(s*,k*)∈(P×K)+
(2.4)
且
(s*,k*)∈(φ(X))+
(2.5)
由(2.5)得
即
(2.6)
由(2.4)知s*∈P+,k*∈K+。下證s*≠0。
反證法,若s*=0,則k*≠0,代入(2.6)得
k*(G(x))≥0,?x∈X
(2.7)
由假設得存在z1∈G(x′)使得z1∈-cor(K)。
由k*∈K+{0}得k*(z1)<0。由(2.7)得k*(z1)≥0,矛盾。由S{0}?cor(P)及引理1.6有s*(S{0})>0,因此s*∈S+i。
證明在定理2.1中,令ε=0,則存在s*∈S+i,k*∈K+使得
(2.8)
(2.9)
(2.10)
(2.11)
定理2.2假設
(ⅱ) 存在s*∈S+i,k*∈K+使得
證明由(ⅱ)得
(2.12)
由x∈Ω得存在zx∈G(x)使得zx∈-K,由k*∈K+得k*(zx)≤0,因此k*(G(x))∩(-,0]≠?。由(2.12)得于是
再由s*(S)≥0得
因此
由引理1.3有
由s*∈S+i得s*(-S{0})<0。因此
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