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摘 要:欣賞教學是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分為聲樂曲欣賞和器樂曲欣賞兩大類。而器樂曲的欣賞又有大小型之分,大型器樂曲有著篇幅長、結構大、主題多、樂器多的特點,所以在實際的教學中,存在一定的難度。本文以《北京喜訊到邊寨》一課為例,為中高年段大型器樂曲欣賞教學提出若干有效的聽賞策略。
關鍵詞:中高年段;大型器樂曲欣賞;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0)11-0-02
《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教學中應激發(fā)學生聽賞音樂的興趣,鼓勵學生對所聽音樂表達獨立的感受和見解,養(yǎng)成聆聽音樂的習慣,逐步積累欣賞音樂的經驗?!痹谛W音樂教學中,欣賞教學占據了重要地位,它對于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材中的欣賞內容有聲樂曲和器樂曲兩大類。一般而言,聲樂曲因為有著形象的歌詞,易于歌唱的旋律,對小 學生來說容易理解與接受。而器樂曲沒有直觀的歌詞,內容比較抽象,主題旋律難以聽辨和記憶,相對于聲樂曲的欣賞來說,有一定的難度。
在中高年段,教材中出現了一些篇幅長、結構大、主題多、樂器音色豐富的大型器樂曲。這些作品的賞析和學習對教師、學生來說,都是挑戰(zhàn)。教學中容易出現教學過程枯燥,教學時間難以控制,教學內容的廣度、深度難以把握等情況。如何改變這一現狀,有效提高小學中高年段音樂課堂中大型器樂曲欣賞的教學效率?課堂上,教師應運用多種感官,幫助學生感知和理解音樂。下面,筆者將以本人執(zhí)教一節(jié)常州市級評優(yōu)課《北京喜訊到邊寨》為例,談談自己對大型器樂曲欣賞教學的策略研究。[1]
一、深入分析作品,化大為小
《北京喜訊到邊寨》選自蘇少版音樂教科書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這首管弦樂曲由鄭路、馬洪業(yè)作曲,創(chuàng)作于1976年,以充滿激情的旋律,生動勾勒出邊寨人民聽聞喜訊后的狂歡場景。作品為多段體結構,分為七個部分,由引子、五個樂段、尾聲組成。汲取了當地民間流傳的對歌、對舞的藝術表演形式,采用苗族、彝族的歌舞音調來塑造樂曲的音樂形象,表達邊寨人民的喜悅心情和濃郁的生活氣息。為了強調喜悅的氣氛持久不散,音樂的各個主題間不斷地做強烈的對比,整個樂曲有明快生動的節(jié)奏貫穿始終,具有濃烈的狂歡色彩,濃郁的民族風格深受人們喜愛。對于小學六年級的學生來說,要在一節(jié)課的時間內欣賞一首時長3分47秒,由7個部分、5個主題組成的樂曲,對學生注意力的保持和教師的教學設計都是一個極大的考驗。[2]
化大為小,重在對作品曲式結構的分析及樂段的劃分。以《北京喜訊到邊寨》為例,在備課時,教師需要準確、清晰的劃分樂曲的7個部分,引子、五個樂段和一個尾聲,每個部分的時間節(jié)點都得準確無誤,為分段細致聽賞奠定基礎。其次,抓住每個樂段的音樂主題,音樂主題就是我們平常所說音樂主旋律,在大型器樂曲中,主題會有兩個或更多。我們可以在欣賞第一部分時,告知學生這是音樂的主題。而主題的出現,一般有兩個特點,它有一定的長度并且會反復出現。抓住這一特點,就可以讓學生在聽賞中,學著嘗試為樂曲分段。在聽賞樂曲的第三主題時,大多數學生都認為新旋律的出現就代表了新主題,而忽視了主題會重復的特點,抓住這個錯誤的契機,讓學生再次聆聽,確定新主題出現的位置,強化主題的定義。再揭示音樂中出現的比較短小的、不帶反復的旋律,也許是主題與主題之間的小連接。有了這樣清晰的界定之后,學生在連起來欣賞主題四和主題五時,就能準確判斷音樂片段中有幾個主題。當學生能清晰的把握樂曲的五個主題后,整個樂曲的框架就很明顯了,再根據每個主題的特點設計相應的活動,學生在最后完整聽賞中,就不會覺得因為作品太大而產生聽覺疲勞。[3]
二、多方式感知音樂,化虛為實
對于大型的器樂曲,教學的切入點可以是樂器音色,也可以是每個樂段的主題旋律的細致聽賞。欣賞課的活動設計可以讓看不見、摸不著的旋律變得更為直觀、具象,在教學設計中做到化虛為實。
(一)關注要素,記憶音樂主題
《北京喜訊到邊寨》的第一個主題,強有力而又規(guī)整的重音,給聽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曲家管樂的齊奏和鼓樂的轟鳴營造了喜訊傳到邊寨之后熱鬧、隆重的場景。把握“重音”這一音樂要素,用肢體參與主題旋律的記憶。在復聽主題二時,學生可以自由嘗試加入模仿鼓聲的跺腳聲、拍凳子聲等等,大多數學生都會選擇以二拍為單位的較為規(guī)整的鼓聲,之后再仔細聆聽音樂中的重音是以怎樣形式出現的,它不是很呆板的兩拍出現一次,它是以畫龍點睛的方式出現的。在學生揭示出重音出現的位置之后,教師再出示重音記號,在反復的奏一奏過程中,學生記憶了主題一的旋律。需要注意的是,兩個樂句的尾音都是長音,不需要加入鼓聲,對學生的動作控制有一定的難度,但正是這樣,才能讓學生的聽從無意注意轉化為有意注意。如圖1所示:
(二)巧用圖譜,內化音樂特征
在《北京喜訊到邊寨》的主題2中(如圖2),啟發(fā)學生把音樂的形象以圖譜的方式呈現出來,用點和線的組合來感受雙簧管的音色和樂器齊奏的音區(qū)變化,在畫圖形譜的過程中,讓學生感受主題旋律的高位重復的特點。教學中,先讓學生關注到演奏樂器的音色——扁扁的雙簧管。接著在老師提供的三種圖形中(直直箭頭、彎曲的箭頭、圓點)選擇與旋律特點符合的進行組合。在選擇的過程中,學生能關注到旋律特點,是拐彎的感覺,而不是直直的;是點狀的輕巧,而不是連貫的線條。有了這樣的初步感知后,再讓學生感受力度、音區(qū)的變化,會發(fā)現旋律在有規(guī)律地進行高低重復,學生的圖形譜也可以跟著音樂畫得更加高些、更加大些。
(三)體態(tài)律動,表現音樂情景
在欣賞教學中,體態(tài)律動運用的較多,特別是小學低年段的欣賞教學。而中高年段的學生由于年齡大,心智成熟,不太愿意參與體態(tài)律動的活動,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應設計符合孩子年齡,易于學生接受的一些律動。如在《北京喜訊到邊寨》中的四、五主題的欣賞中,兩段對比性明顯的音樂讓學生想象二個不同的舞蹈場面,學生不難選出,柔美、舒展的旋律就像是苗家小姑娘的舞蹈,而強勁有力的、情緒激烈的旋律就像是年輕小伙子的舞蹈。有了這樣的對比感受后,學生可以在苗家小姑娘音樂出現的時候學做幾個苗族舞蹈的動作,動作的大小幅度和高低,也要和音樂的高低、強弱相符合。在小伙子音樂出現的時候,男生圍著女生拉成圈,跟著音樂的發(fā)展,用強有力的動作表現(跳起來、跺腳等等),在主題五中,音樂有呼應的感覺,就像男女生之間的對舞,女生音樂出現的時候,可以用串鈴表現細碎的、弱的感覺,男生音樂出現的時候,配以強勁有力的動作。男女之間的配合,需要學生聆聽的專注性,對學生的聽,有較高要求。
三、理性回歸音樂,化遠為近
當一首大型器樂曲欣賞分段細聽之后,要給學生以完整的整體感知。整體欣賞的第一層可以讓學生大膽的根據已學知識經驗,在不同音樂片段出現的時候用相應的活動來表現。第二層可以設計有一定深度的聽,把離學生較遠的音樂會現場搬進教室,讓學生通過現場視頻的演奏,近距離感知音樂。
在《北京喜訊到邊寨》中,樂器種類的繁多,給學生豐滿的聽覺體驗,但是具體是哪些樂器的獨奏、齊奏、合奏呢?學生在一節(jié)課中,不一定能較好地掌握,在最后整體聽賞音樂之后,讓學生觀看音樂會現場演奏的視頻,在視頻播放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有意識的提示學生每個主題出現時的演奏樂器,讓學生的聽覺和視覺整合,從感性上升到理性。除此以外,也可以啟發(fā)學生在觀看視頻時,模擬樂器演奏的姿勢,體驗小小音樂家。
總之,大型器樂曲的欣賞教學需要在老師精心的備課下,有梯度、有針對性地將作品化大為小、化虛為實、化遠為近,讓學生真正的學會聆聽音樂,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2011版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馮彤彤,周友良,尹詩睿.視聽通感在小學音樂欣賞課中的運用[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6(04):119-122.
[3]薛暉.主題型音樂欣賞課的幾種教學方法[M].長沙: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基教所,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