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佩珊
摘 要:幼兒是生活的主體,幼兒園的生活是幼兒和教師共同的生活?!吧罨逃崩砟钐岢珡膬和娜粘I钪?,注重兒童日常生活情境的教育性,使其在日常生活世界即能受到教育。本研究嘗試將該理念應用到幼兒園一日生活中的進餐環(huán)節(jié),發(fā)現(xiàn)通過改善進餐環(huán)境,能達到將教育場還原為生活場的目的;通過轉變進餐環(huán)節(jié)的參與主體,能將兒童的身份從被教育對象還原為具有主體性的個體;同時,通過轉變進餐的形式,切切實實在生活中潛移默化達到教育的目的。
關鍵詞:生活化教育 一日生活;幼兒園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 “幼兒園應為幼兒一生的發(fā)展打好基礎,為他們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huán)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fā)展的需要。”《廣東省幼兒園一日活動指引》又明確指出,幼兒園須寓教育于幼兒從入園到離園的各項活動之中,其中包含了滿足幼兒基本生活需要的生活活動。幼兒身心發(fā)展的特殊性本就決定了幼兒教育相比其他教育階段更加需要生活的融合。
一、生活化教育的基本理念
生活化教育指的是寓教育于兒童的日常生活中,注重兒童日常生活情境的教育性,使其在日常生活世界即能受到教育。早在18世紀,教育家杜威就已提出“教育即生活,生活即真實”,而后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奉行 “生活即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而教育”的教育觀念。其本質都是倡導和呼吁被抽象化了的教育回歸原點,回歸原生態(tài),回歸生活場景。日本首次提出幼兒教育應“以孩子為原點”的學者是倉橋惣三,他認為幼兒園作為幼兒生活的場所,其生活形態(tài)必須適合幼兒。而后高杉自子又系統(tǒng)闡述了其“生活理論”的具體行動。
二、生活化教育在幼兒園實施中存在的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幼教機構中“生活”元素逐漸被關注并日益重視起來?!八辉僦皇怯變撼砷L的個人經歷或接受機構教育的背景,而逐漸成為了學前教育的內容、手段及實現(xiàn)過程?!盵4]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將原來高高在上的理念和哲學層面的探討付諸于實踐。然而,現(xiàn)有研究主要圍繞環(huán)境創(chuàng)設、五大領域活動和主題式課程這三個領域展開生活教育化的探討。這就意味著許多研究是在原有教育教學的框架下探討如何融入生活化的元素、遷移生活化的經驗。正因為如此,生活教育化理念在幼兒園的實踐過程中常暴露出形式化、分散化等問題,結果是“為了生活而生活”,沒能達到讓幼兒“通過生活,在生活中,面向生活”的高度。
三、生活化教育理念在幼兒園一日生活的應用
進餐環(huán)節(jié)是一日生活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更是滿足幼兒基本生存需要的必需環(huán)節(jié)。過去,進餐環(huán)節(jié)常被認為是孤立于教學活動的環(huán)節(jié),不具備有任何教育價值,僅僅是滿足幼兒存活的基本需求,因而主要由負責生活的保育老師負責。事實上,進餐環(huán)節(jié)是一日生活環(huán)節(jié)中涵蓋幼兒多方面能力的一種活動,例如對不同食物的名稱、特性等的認知,不同食物與社會文化、季節(jié)氣候的關系認知、餐桌上的社交禮儀和社會性能力、餐前餐后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餐廳環(huán)境(如餐具、墻面裝飾)的認識等。即涉及健康、語言、社會、科學,甚至藝術等多個領域。因而,教師應該把教育納入到真實的生活中,或將教育意圖、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隱含在生活環(huán)境中,或應該認識到生活環(huán)節(jié)的教育價值,將生活活動變身為富有意義的教育活動。
基于生活教育化的理念,以幼兒進餐環(huán)節(jié)為出發(fā)點,引領教育者將視野轉向生活,從生活出發(fā),通過生活達到教育目的,發(fā)掘和拓展幼兒在園一日生活的教育價值,同時凸顯幼兒的主體性價值。實踐層面,有利于幼兒在真實體驗生活的基礎上促進其社會性的發(fā)展,同時通過家園合作改善親子關系。
(一)進餐前的“生活化教育”
餐前,餐廳應該選擇在哪里?不同于以往在班級由保育老師分餐幼兒獨食的形式,生活化教育理念啟發(fā)我們應該在幼兒園獨立設置用于班級幼兒進餐的場所或在幼兒園活動室營造專門用于就餐的空間,即還原真實的家庭餐桌生活。幼兒園不是模擬場,在脫離真實生活的情境中,對幼兒進行的是“訓練”而非“育人”。此乃第一層意蘊,即將教育場還原為生活場;環(huán)境應該由誰來布置?幼兒自己是獨立的個體,教師應該讓兒童意識到這一點,因而也應該讓兒童意識到他們是生活的創(chuàng)造者、承擔者和享受者,認識到自己有能力和成人、同伴共同創(chuàng)造美好的事物。此乃第二層意蘊,即將兒童的身份從被教育對象還原為具有主體性的個體。
(二)進餐時的“生活化教育”
餐桌食材由誰準備?食物從種子到結果,到被人類食用的完整生命歷程,幼兒能夠親身經歷生命,更加明白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其次,改變以往單人獨食的非生活化方式,采用圍餐的進餐形式,從準備就餐、圍桌進餐、再到收拾離場等環(huán)節(jié)都由幼兒完全參與,在這個過程中合作、交流、分享、互助、自主等行為自然生成。此乃第三層意蘊,即切切實實在生活中潛移默化達到教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印小青,李娟.幼兒園課程生活化的意蘊、誤區(qū)與實施策略[J].學前教育研究,2016(02):64-66.
[2]倉橋物三著,李季湄譯.幼兒園真諦[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6):P8.
[3]高杉自子著,李季湄譯.與孩子們共同生活,回歸教育的原點[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6)
[4]張斌,虞永平.基本立場的回歸與內在本質的高揚——改革開放40年我國學前教育觀念的流變[J].學前教育研究,2019(01):3-8.